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7-01-16 02:12:55顾照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8期
关键词:血气呼吸衰竭心率

顾照华

(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江苏 张家港 215633)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顾照华

(张家港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江苏 张家港 215633)

目的 探讨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和成效。方法 以40例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前者进行的常规治疗,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将无创机械通气实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及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段的治疗后在血气指标、心率及其呼吸频率上均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并且在住院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人数上均为0例。结论 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将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改善,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血气指标;疗效

目前临床上呼吸衰竭属于危重症常见并发症,假如不将病情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是关键,以往选择的治疗手段是有创机械通气疗法,极易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治疗依赖性的产生。而目前多选择的是无创机械通气,在应用价值上较高,能将患者的呼吸耗能大大降低,将气体交换改善,保证呼吸衰竭患者的正常通气[1]。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介绍,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40例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前者包括了11例男性和9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38~72岁,平均年龄为(50.2±3.5)岁,病程发展在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2±0.3)岁,后者的年龄在35~76岁,平均年龄为(52.9± 4.6)岁,病程发展在3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9±1.5)岁,以上所有患者的致病因均是由于慢阻肺疾病、心源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所致,且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呼吸衰竭,无器官肿瘤疾病,以上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首先对以上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对心率、呼吸频率及其血气情况进行监测记录。之后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无创机械通气,并将初始参数设定,将S/T模式选择,将呼吸压参数控制在12~20 mm Hg,氧流量参数控制在5~15 L/min,呼气压与吸气压参数分别设定为4~6 cm H2O、9~15 cm H2O,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12次,在治疗期间,患者仰卧位,依据患者的病情调正呼吸机参数,正压通气时间控制在8 h以上,每天1次,持续治疗1个月,之后再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及其血气情况进行监测记录。

1.3 观察指标[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不良反应及其血气情况(SpO2、PaO2、PaCO2)进行监测观察,同时记录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与总的住院时间比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在血气指标SpO2、PaO2、PaCO2上分别为(77.2±4.1)%、(50.2±7.3)mm Hg、(71.2±13.1)mm Hg,观察组则分别为(78.4±5.2)%、(51.3±8.4)mm Hg、(72.3± 14.2)mm Hg,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在血气指标SpO2、PaO2、PaCO2上分别为(83.9±8.7)%、(62.4±4.5)mm Hg、(66.9±6.1)mm Hg,观察组则分别为(92.3 ±2.7)%、(83.1±9.1)mm Hg、(61.2±3.2)mm Hg,可见治疗后在SpO2、PaO2上两组均显著上升,且相比较之下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aCO2上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的住院时间上,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次为(30.13± 6.44)d、(20.75±5.92)d,可见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短,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在呼吸频率与心率上观察组治疗前分别为(30.2±4.2)次/分、(126.3±13.3)次/分,而对照组则分别为(31.2±5.2)次/分、(125.2±12.1)次/分;而治疗后在呼吸频率与心率上观察组分别为(27.2±3.7)次/分、(97.2±12.2)次/分,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9.1±3.8)次/分、(102.5 ±15.6)次/分,可见在治疗后在呼吸频率与心率上两组均改善,且观察组更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上主要表现为腹胀和皮肤压伤,以上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临床上呼吸衰竭具有常见性,目前在医疗技术的推进下,呼吸支持技术虽然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然而在病死率上依旧相当之高。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因呼吸综合征导致的死亡人数在50%左右,其中呼吸衰竭占到了40%之多,而导致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则是治疗手段受限。在呼吸衰竭发生的情况下,除了积极开展原发病救治外,还要加强呼吸支持和恢复脏器功能。以往的治疗手段多选择的是药物疗法,虽然能将病情发展有效的抑制,然而却很难达成预期成效。目前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诞生了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该技术不易诱发感染和肺部损伤,同时具有无创性,能减轻肺水肿,减少回心血量和呼吸过程中的内源性做功,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气道分泌物引流不利、人机同步性差、潮气量不稳定等。在患者呼吸衰竭加重的情况下,将无创机械通气实施且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则需将有创呼吸机采用,以此来实现呼吸衰竭困境的尽快改善,并且有创机械通气还具有人机配合好、患者气道清洁方便、通气精确和气密性好的特点[3]。

在以上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的20例患者进行了无创机械通气,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呼吸频率、心率、住院时间及其血气情况(SpO2、PaO2、PaCO2)上均要显著优于未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对照组患者,且该调查研究结果与众多学者的研究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见,在后期的临床治疗中,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必须将无创机械通气疗法尽可能地实施,保证患者呼吸畅通,促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 纪颖,安晓杰,邓赶飞,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9(24):4543-4546.

[2] 马文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545-1546.

[3] 王洲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2):139-140.

R563.8

B

1671-8194(2017)18-0069-02

猜你喜欢
血气呼吸衰竭心率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心率多少才健康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10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