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睿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析
吕 睿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目的探究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联合社会技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局、ITAQ量表评分、PANSS量表评分、SDSS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稳定率(72.5%)显著优于对照组(47.5%),观察组复发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TAQ评分(20.5±5.0)分,PANSS总分(34.0±3.2)分,SDSS评分(2.0±1.1)分;对照组组ITAQ评分(14.5±4.2)分,PANSS总分(36.9±3.9)分,SDSS评分(3.5±1.7)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值得广泛推广。
社会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临床结局
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属于高致残性、高复发性慢性病症,在恢复患者社会功能、预防疾病复发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1]。为探究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本文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与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②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经过积极治疗后,阳性阴性量表评分低于60分。③患者及家属知情,签订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②身体严重残疾患者。③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17~58岁,平均年龄为(33.0±2.5)岁,患者病程在1.5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2.9±0.5)个月;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16~55岁,平均年龄为(35.1±1.5)岁,患者病程在2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2.8±0.9)个月;两组患者在病情、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
1.2.2 观察组:观察组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联合社会技能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①语言交流能力练习,与陌生人交流、与人谈话的基本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复习作业。②独立生活能力练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自我服务训练、娱乐活动训练以及复习作业。③自我监控能力练习,指导患者掌握精神病基本知识,识别自身症状并掌握应对方式,与患者一起制定预防计划,避免酒精滥用、社会功能退缩。④药物管理能力练习,使患者正确使用药物,认识药物不良反应,做好药物管理。⑤社交技能练习,主要包括基本技能练习、自信心练习、解决问题练习、寻求帮助练习等。
1.3 观察指标:患者入院时均进行SD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3]、PAN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4]、ITAQ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5]表进行基线调查,对上述患者进行24个月随访,并进行终末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分析:对照组40例,稳定19例,占47.5%;复发18例,占45.0%;失访2例;更换方案1例。观察组40例,稳定29例,占72.5%;复发8例,占20.0%;失访2例;更换方案1例。观察组稳定率(72.5%)显著优于对照组(47.5%),观察组复发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ITAQ评分、PANSS总分、SDSS评分比较:观察组ITAQ评分(20.5±5.0)分,PANSS总分(34.0±3.2)分,SDSS评分(2.0±1.1)分;对照组组ITAQ评分(14.5±4.2)分,PANSS总分(36.9±3.9)分,SDSS评分(3.5±1.7)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减轻精神衰退症状并预防疾病复发,已成为精神科学家的共识。精神疾病患者在信息整合、抽象思维、记忆等方面的认知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对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能力练习、独立生活能力练习、自我监控能力练习、药物管理能力练习以及社交技能练习,能从多角度出发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稳定率(72.5%)显著优于对照组(47.5%),观察组复发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观察组ITAQ评分(20.5± 5.0)分,PANSS总分(34.0±3.2)分,SDSS评分(2.0±1.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为:①观察组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可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指导。②社会技能训练,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了更全面的健康知识,及早识别疾病症状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③在患者家属与医务人员的配合下,通过反复训练,有效提升患者社会适应性,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社会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社会功能缺陷,值得广泛推广。
[1] 周丹,陈征.生活技能及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13-15.
[2] 侯先芹,孙莉,侯莉.社交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4):26-27.
[3] Long J,Huang G,Liang W,et al.The prevalence of schizophrenia in mainland China: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surveys[J]. Acta Psychiatr Scand,2014,130(4):244-256.
[4] 张紫娟,周德祥,周玉英,等.激励法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6):392-394.
[5] 蒋永红,陈建玲,钟华,等.社交技能训练对残留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48-150.
R749.3
B
1671-8194(2017)05-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