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红 张 楠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
郭向红 张 楠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02%,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护理人员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教、血管专项护理及防护技能指导等服务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针对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血流出现障碍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1]。本文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57例。观察组男32例,女2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65.47± 3.25)岁;对照组男33例,女24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65.11±3.31)岁。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测定确诊,无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障碍患者,并排除合并糖尿病、内分泌紊乱、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口头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主要内容为:①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需详细掌握其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及疾病诱因,对其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其疾病诱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过度劳累患者需叮嘱其卧床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并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不规律者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不要暴饮暴食;高血脂患者日常饮食中需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而造成血小板凝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②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转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护人员需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其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并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让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患者的护理中。③加强锻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促进其双下肢血液回流。对于发病初期患者应叮嘱其严格卧床休息,将双下肢抬高,定期协助其翻身,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在专业指导下家属对患者患肢进行被动活动;对于恢复期患者需指导其进行主动活动及肢体训练,加快双下肢血液流动。④给予物理预防措施。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等工具来增加患者双下肢肌肉泵压力,从而促进患者双下肢静脉回流。⑤保护下肢血管并加强其双下肢血液循环情况。治疗期间禁止对下肢静脉进行穿刺、输液,反复对双下肢进行采血操作可对其静脉瓣膜造成损伤。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频繁过度对同一部位进行穿刺或输液,可以激活血小板示范凝血因子,导致血栓形成。加强患者病房巡视,观察其双下肢血液循环情况,注意其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现象,每天记录其外周肢体周径,一旦出现异常现象需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详细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用医院护理服务质量评分表[2]让患者或其家属对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教、血管专项护理及防护技能指导等方面,每项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其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x-±s)、百分比(%)表示,且分别用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7.02%;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发生率为17.5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观察组入院评估为(87.85±5.81)分,血栓知识宣教为(84.67±6.36)分,血管专项护理为(89.67±6.45)分,防护技能指导为(90.28±6.21)分;对照组入院评估为(70.57±5.79)分,血栓知识宣教为(69.87±6.12)分,血管专项护理为(68.14±6.11)分,防护技能指导为(71.26±6.0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缺血缺氧性疾病,患者可见持久性胸后骨疼痛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肢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心功能衰退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因此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4]。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患者并发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病情,或造成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5]。
以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时主要以遵医嘱为主要内容,忽视了以预防为中心的针对性护理,特别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主要内容开展护理工作,加强患者的入院评估、心理护理可一定程度消除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掌握相关的护理技能,让其主动参与到患者护理工作中,可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及家庭的双重关爱,治疗积极性提高;给予物理防护措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状态;并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现象,以便实施对症处理[6]。并且在开展护理服务时以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为主要内容,护理人员需掌握全面的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物理康复器械(如足底静脉泵)操作技术及肢体周径测量方法等,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提升其专业水平,从而可有效降低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4%,且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教、血管专项护理及防护技能指导等服务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以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李丽娥,欧阳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 2010,39(10):1319-1320.
[2]卢伟锋,黄小进,洪诗钗,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8):659-660.
[3]马静.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1):1830-1832.
[4]朱敏林,梁丽珠,谢玉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3):187-189.
[5]刘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411-1412.
[6]戴珊珊.循症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5):86-87.
R473.5
B
1671-8194(2017)04-0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