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影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侯 影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100例,入选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50例患者。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提升幅度显著较低,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
规范化健康教育;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代表的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这类疾病普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尽管随着近年来医药科技的长足进步,药物治疗显著的降低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仍然有多数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1]。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以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获取良好的康复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2]。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100例,入选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50例患者。入组患者均排除了合并有器质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无法自主表达意愿的患者[3]。两组患者的组间资料分布如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0.4±7.2)岁。患者的基本类型为大面积脑梗死15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12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干梗死5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1.4±7.7)岁。患者的基本类型为大面积脑梗死16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13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干梗死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可比。
1.2 临床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前首先成立规范化健康教育小组,选取我科室4~5名责任心较强,沟通能力较好、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规范化健康教育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同时选取1名中级职称护士担任副组长。小组成立后由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规范化教育专业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进一步加强组员的神经内科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增强组员责任心和积极工作态度,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4]。然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①规范化心理教育:神经内科患者治疗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失语、偏瘫等问题,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文化背景、家庭情况对其进行差异化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态,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5]。②规范化疾病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现状及预后、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方法、辅助检查的意义,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对疾病的影响做等[6]。③规范化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健康及饮食需要,给予功能锻炼方面的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1.3 统计学方法:研究记录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进行表示,以0.05为检验水平,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干预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96±6.09)分、(46.00±4.32)分、(49.96±2.45)分及(48.23 ±1.52)分;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2.66±7.30)分、(69.66± 5.14)分、(67.82±3.25)分及(69.68+2.46)分。对照组干预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4.21±6.12)分、(45.67±4.25)分、(48.57±2.75)分及(49.65±1.67)分;对照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4.54±5.71)分、(56.82 ±5.16)分、(64.54±6.35)分及(54.68±1.83)分。
综上,两组患者干预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提升幅度显著较低,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优35例,占比70.0%;良12例,占比,24.0%;差3例,占比6.0%;其优良率为94.0%。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优17例,占比34.0%;良21例,占比,42.0%;差12例,占比24.0%;其优良率为76.0%。综上,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36例,占比72.0%;部分依从10例,占比20.0%;不依从4例,占比8.0%;临床治疗依从率92.0%。对照组患者完全依从21例,占比42.0%;部分依从14例,占比28.0%;不依从15例,占比30.0%;临床治疗依从率70.0%。综上,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我科室通过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从而改善了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态度。与此同时,也促使患者家属对疾病有了科学、客观的认识,消除了患者家属的担忧,和谐了护患关系,极大的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从而促使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临床各项治疗[7]。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显著。
[1] 夏金菊.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0):980-983.
[2] 陈淑彦.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240-241.
[3] 张春霞.跨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1):115-117.
[4] 黄彩红,骆谏英,胡燕萍.试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0):1424-1425.
[5] 全英玲,徐群利.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疾病认知态度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 1702-1705.
[6] 张阳英,陈玉敏,赵翠英,等.在神经内科护理中渗透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6):189.
[7] 李志美.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2):242-243.
R473.74
B
1671-8194(2017)16-02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