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
河北:形成共识 加强考核
文│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2016年河北省积极探索实施粮改饲有效途径,引导农民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合理确定种植规模、饲草料品种,实现了种养两个环节的双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政府到种养殖场户已对粮改饲工作形成共识,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正在由点向面上延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种养双增。2016年全省共落实粮改饲面积200.5 万亩,落实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片276个。各试点县县域内所有奶牛养殖场、规模肉牛养殖场、规模肉羊养殖场,全部实行了“一场一策一方案”。牛羊养殖实现了由饲喂籽粒玉米向饲喂全株青贮适度转变,减轻了玉米库存负担,促进草食畜牧业节本增效,牛羊养殖饲料成本降低5%以上。通过秸秆青贮、种植全株青贮玉米、燕麦等,种植户亩增收270元左右,奶牛泌乳量增加10%~14%,乳脂率提高10%~15%。直接为种植户节本增收4.8亿元,为养殖企业(场)增收6亿多元。
2.促进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试点县规模养殖场均建成了自有加合同青贮饲草料种植基地,试点县泌乳牛全株青贮饲喂率达到100%,种养一体化经营比例达到70%多。奶牛场基本实现了秸秆“过腹还田”转化为畜产品,不仅丰富市场供应,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还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养殖场户与种植户签订粪便还田消纳协议,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每年还提供相当于8000多万吨有机肥料,促进了农牧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3.促进了奶业转型升级。全省奶牛场牧场化比例达到80%以上,顺利实现了由小区向牧场转型升级,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饲料作物优质高产技术与草食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生产与畜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粮改饲技术路线、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初步探索出了燕麦—马铃薯轮作、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模式,乳企、养殖企业对质量要求和供给侧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同步产生共振效应,带动了全株青贮玉米的普及推广。
2016年在粮改饲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比如,立项实行竞争答辩遴选、行唐灵寿在签订种植合同时一同签订粪便还田合同,滦南、滦县项目验收实行第三方购买服务,围场整合农膜补贴资金用于粮改饲玉米种植,对粮改饲工作实行绩效考核等,为粮改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1.提前谋划组织,搞好顶层设计。为有力推动河北省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实现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型。2016年1月就粮改饲与奶业利益链接机制召开了座谈会,针对与会人员提出的生鲜乳收购、粮改饲种植品种、土地流转、示范面积界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解除了粮改饲工作推进中的困惑。2016年2月河北省农业厅制定下发了《实施粮改饲种植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成立了以主管厅长为组长的河北省粮改饲工作领导小组。粮改饲工作被列入省政府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突破性工作之一。
2.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试点原则。一是试点县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审、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由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农、财部门评审推荐,省级农、财部门通过评审、答辩方式确定试点县;二是对试点县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实行绩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采取能进能退考核机制;三是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档案台账管理,做到“受益对象明确、贮存地点清晰、收贮数量准确、款物台账详细”,确保项目执行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四是明确了粮改饲试点县,必须坚持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突出重点、整县推进、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的原则。五是定期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专门召开了由主管副县长参加的粮改饲工作调度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度工作,工作进度实行月报告统计制度。
3.合理分配资金 ,明确补贴环节。河北省各县草食畜种类不同,计划发展粮改饲面积不同,发展潜力也不同,因此,河北省依据各县申报面积进行资金分配,不搞平均主义。为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河北省推进2016年粮改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资金使用补助主要用于三个环节:一是支持开展饲草料的加工、运输、收储及青贮窖建设。优先扶持奶牛存栏300~1000头的规模化养殖场(企业、合作社)。二是支持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购置。三是支持县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补贴环节区分存量与增量,对相对去年的增量部分可以享受相对较高额度的补贴,鼓励养殖场提高全株青贮的饲喂比例。
4.加大推广宣传,营造工作氛围。举办了河北省首届粮改饲促进草牧业发展峰会,邀请了农业部有关领导及国内草牧业、奶业首席知名专家做了专题讲座,13个试点县的主管县长、农牧局长以及试点场(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与农机、种业、草业、喷灌、乳业等30家企业进行了对接,得到好评。
5.深入基层调研,及时解决问题。8月初,在河北行唐粮改饲试点县,就河北省奶业形势及存在问题以及对粮改饲项目实施产生的影响、粮改饲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填报和绩效考核表征求意见进行调研;9月初,到唐山、承德就全株青贮玉米推广应用进行调研;9月下旬,到张家口市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调研,并撰写了《张家口市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10月中旬和11月上旬,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刘连贵一行,先后到河北对石家庄行唐县及定州市就粮改饲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河北省粮改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6.积极开展试验,积累数据经验。目前,河北省草食畜养殖大县的养殖场青贮水平亟待提高,对青贮质量标准把握不准,对专用全株青贮玉米品种认可度较低,对全株青贮饲喂肉牛、肉羊的效益问题模糊。针对这些情况,河北省鼓励各试点县积极开展适宜本地区的专用全株青贮玉米品种试验,同时开展奶牛、肉牛的全株青贮饲喂效果对比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在粮改饲工作推广中,获得数据支撑,积累适宜当地种植技术和饲喂技术,充分发挥试点县的示范带动作用。
7.振兴河北奶业,建优质饲草基地。紧密配合河北省主要乳制品加工企业对鲜奶品质要求的提升,主动在主要奶牛养殖大县建设优质奶源饲料基地,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争取省级全株青贮玉米种子补贴资金1000万元,用于奶牛场订单全株青贮玉米种子补贴,每亩补贴50元种子款。
8.鼓励试点探索,建立合理模式。行唐县是河北省奶牛养殖大县,也是首批国家粮改饲试点之一。行唐县经近两年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奶牛养殖企业(合作社、牧场)采取 “企业+经纪人+农户”,养殖企业与多个经纪人签订种植、收贮和粪肥还田协议,经纪人分头组织本村若干农户签订相关合同。二是鼓励全株青贮玉米集中连片种植。行唐县针对玉米种植户比较分散、地块错杂、大型机械不易作业、数据不易统计的实际,安排资金对全株玉米青贮收贮面积500亩以上、收贮量1500方以上的奶牛养殖合作社进行补贴。鼓励引导存栏8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采取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自有种植基地和与种植户签订3年以上长期订单种植收购协议两种方式,建立全株青贮玉米饲料基地。三是稳定乳品销售渠道。行唐县是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养殖企业相对于乳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不强,政府积极组织各奶牛养殖场与君乐宝、蒙牛、伊利等知名乳品企业签订了鲜奶长期购销合同,稳定鲜奶的销售渠道,防止了乳企拒收、奶农倒奶的现象发生,维护奶牛养殖场实际利益,为实施粮改饲工作试点奠定了基础。
9.抓循环发展和新技术推广。合同种植及粪污消纳协议同步签订,秸秆过腹还田资源化利用,使得秸秆资源及畜禽粪便变废为宝,种植为养殖提供优质粗饲料,养殖以有机肥形式反哺种植,构建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发展新技术,促进坝上全株青贮玉米结实。河北坝上地区一直受困于无霜期短、水资源紧张等因素,全株青贮玉米难以推广。2016年在坝上地区试验推广早春地膜覆盖玉米播种技术,延长生育期,并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使坝上玉米结实变为现实。
第一,粮改饲工作在试点县推进效果比较理想,种植户和养殖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但在非试点县由于没有补贴,粮改饲工作推广还有一定难度。建议加大对粮改饲的补贴范围和力度。
第二,土地流转成本较高,阻碍了规模化种植和专用青贮品种的应用推广。应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龙头出资金、农民出土地的“龙头+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共赢。
第三,机械化服务组织有待健全。青贮制作期短,目前农户反映,国产机械收获速度慢、玉米籽实破碎率低,青贮质量和效果不佳,但进口大型收获机械购置价格昂贵,即便是补贴价格的30%,对于企业也难以承受。建议探索对农机服务组织购置进口机械给予补助,用户与农机服务组织签订收贮服务合同。
第四,青贮用添加剂有待加强管理。目前,市场销售的添加剂种类繁多,各地也无固定技术指标要求,建议国家对添加剂使用提出统一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