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于澄清现实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解决现阶段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判断时代潮流
科学定位我们所处的时代,清醒地判断现阶段的时代潮流,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认识论前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赶上了时代”,是相对于“落后于时代”或“滞后于时代”而言的。如果说,中国曾落后于时代,那么,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时候落后于时代?靠什么赶上了时代?
首先,我们处在什么时代?总的来讲,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总趋势,还是经济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这个时代潮流,不是新东西,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之后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与“两个平行的市场”相对立的“冷战”阶段。从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两个平行的市场”并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即资源与生产力的全球配置。“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如果说,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滞后于时代了,实际上是说,中国主动或被动地被排除在资源与生产力的全球配置之外了。
其次,中国什么时候滞后于时代?从广义上说,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而中国仍安于小农经济、专制统治那时起,就滞后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的彻底独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之所以是一大历史贡献,就在于为中国以平等的民族国家身份赶上时代创造了政治前提。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未能顺利持续下去”。
最后,中国靠什么赶上了时代?靠改革开放,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向发达国家学习,总的来讲,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见,党的基本路线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路线保障。过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使我们赶上了时代。今后,我们还要依靠党的基本路线,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本依据是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实际上,这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本依据。尽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近些年来得到比较快的提升,但由于三个“没有变”,我们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真正为实现初心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 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我们现阶段所需要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五大发展理念就是科学发展的具体落实和实践。我们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不再是改革开放前期那种政府投资、干预市场运行,而是分清楚市场和政府的权力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现阶段的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激发社会创造力。
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的意义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改革开放,是由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实践构成的,是基本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睁眼看世界,确立改革内容和标杆。开放的积极成果,需要通过改革来落实。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上对改革足够重视,对开放的作用估计不够;对商品、资本等领域的开放认识到位,对制度体制、社会文化领域的开放即学习借鉴重视不够。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学习、借鉴的重要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市场经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行数百年,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中国逐渐认识到这一规律,突破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传统理论,将其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和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在这里,“人类政治文明史”所提供的法治经验,很多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来的经验;与法治相关的思想、做法,很多也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得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急剧增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准确理解对外开放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以及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关系重大。
与时俱进地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丰富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在由“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组成的四项基本原则中,“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其他三项原则的基本内涵,可以而且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与开拓。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于1987年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之时,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包含市场经济等内容。现在我们理解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当年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与时俱进,也是如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与时俱进的产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就是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开了新的空间,提供了基本政治依据。只要不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坚持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大方向,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一切改革开放举措,都可以大胆地探索。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论断的最大现实意义。
(作者:王中汝,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