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枫
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当下的教育中,呼声很高,也有许多的先行者在尝试探索,无论是国学经典诵读,还是节庆仪式教育,汉服汉式礼仪的重现,都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中学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 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形式和内容丰富而复杂。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不是追求形式的相似,内容的重现,更多的我们要挖掘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
任何文化、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们的成功,它们的传承,在于它们传承和弘扬了人类美好而真挚的情感,在于它们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自然最本真最善良的情感。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第一要义就是传播、弘扬、激发、熏染人类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活动,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四五岁开始熟读古文经典,这是他们走向大家的起点。”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其次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总的说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这些精神内核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我们的教育行为就有章可循了。
二、 创设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处环境都是学校思想的传递,是文化的表达。学校文化环境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和感染着同学,丰富着学生的心灵。
一所学校它最终留给学生的,是他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这是流淌在学生生命中的精神血液。学校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校园学子,以儒家文化提升学子的文化涵养,打造“和”文化标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反复呈现,如学生每天使用的胸卡,正面是学校的校徽、校名,反面印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写上了注释: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胸卡学生每天都会使用,每天和这句话打个照面,一定会背出来,渐渐地喜欢这富有内涵又大气蓬勃的话语,渐渐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三年的使用,这句话一定会融入孩子的生命历程,奠定他生命的精神底子,使他宏阔大气富有生命的张力。
一走进学校就能看到学校的大电子屏,每天都会播放《弟子规》两则,国学经典诵读两则,温馨提示一则,内容每周一换,一学年可以把《弟子规》全篇播放一遍,三个学年可以学习国学经典名句240句,只要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每天都可以吟诵经典名句,每日照会,一个星期,那些句子基本可以熟读成诵。在每一个句子下方都有译文,也有精华解读,提示每一句句子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久而久之,浸润期间,一定能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诵于口、熟于心、融于德。
学校不仅创设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电子屏,还建设了和字大道、和字校训墙,在学校的大树上悬挂有爱校树牌,许多爱校语录镌刻在爱校树牌上,传播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触目可见,触耳可听,在日日的习读中,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
三、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
在中国的学校,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依托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这样才有传统文化的根据地。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工作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在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学校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连续编印了《国学经典诵读》2册,为学校的语文老师提供了经典诵读的素材。学校还重点使用了由凤凰传媒出版的惠山区主编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共计三册,分三个年级使用,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以这两种教材为主,通过国学诵读课、国学讲坛、国学小先生等方式每天进行国学教学,在不断的积累中,同学们渐渐喜欢上老师的国学课,也惊奇的发现国学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伟大的思想宝库,对大家成长终身有益,读之,记之如饮甘饴。坚持不懈,贯之以三年,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怎么不油然而生呢?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怎么不会日见深厚呢?
不仅仅是语文课,在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上,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阵地,老师们通过专题学习,小组讨论,任务协作等方式,贯穿和凸显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具体更详细更直观。
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拯救自己文化的必由之路,任重道远,作为学校必须立足于现实,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务实创新,传统文化才会在现代化的校园焕发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