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是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营养和重要资源。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实课题。
一、着眼认知认同,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信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而紧密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了自己的民族基因,提供了思想营养,如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滋养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烙印,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当前,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价值多元化给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严峻冲击和挑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中职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职学生正确道德观、人生观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关注的是人,其精髓是立德修身。无论是《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还是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都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最深厚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陶冶着人们的心智,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孕育着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诸如“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于相友,守望相助”“德不孤,必有邻”等都是为人做事的明镜和良鉴,是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底蕴和支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和营养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着重可学可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用实用
我们要注重学习,使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无垠、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营养。如何编写一本中职学生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呢?笔者认为,结合中职学生的需求点,突出主题性、时代性、科学性,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适用性非常重要。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园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于中职学生的血脉和心灵。
教材宜有以下内容:一是君子文化。君子作风是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一贯秉承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点和闪光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艰辛一往无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更是中职学生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的知识资源和精神能量。应从国学经典中吸取君子的智慧和品德,如《论语》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里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里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等等。还可从君子格言中提取信条,如曾子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曾国藩的“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社会上流行的,诸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等。我们把这些充分彰显君子文化丰富性和生命力的内容加以整理释义,赋予时代内涵,编入校本教材,解决学生知、信、行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君子之德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吸取精神和动力,自觉培养君子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是孝文化。孝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优点。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密不可分。传承、弘扬孝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立德修身、成长成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孝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以及备受人们推崇和赞颂的“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等名言,都体现了孝文化的普适性和人文性。要坚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剔除传统孝文化中的“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等单向化、绝对化、无原则的糟粕,增加民主、平等、法治等元素,赋予新内涵,打造现代版孝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引导中职学生珍惜生命、向善向上,培养他们尊亲敬老的责任感。
三是中华古诗词选读。诗言志,诗载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华美德的艺术体现,其魅力在于陶冶情操,培养性灵,锤炼气质,为人生成长不断输入正能量。开展古诗文诵读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充分挖掘诗词教育的潜力,其中爱国篇如屈原的《国殇》,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书愤》《病起书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 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哲理篇如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春日》,卢梅坡的《雪梅 》,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小池》,林升的《题临安邸》, 陆游的《游山西村》,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励志篇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刘禹锡的《浪淘沙》,郑板桥的《竹石》,于谦的《咏石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劝学篇如孟郊的《劝学》,陶渊明的《杂诗》,颜真卿的《劝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等。串联起来,形成系列,解读赏析,供学生阅读、背诵,一方面,有利于中华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很好地发挥诗歌的育人作用。
还要注重实践,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走向社会。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假日化、制度化,为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和难得机会。充分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创新过节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中职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是时代和社会的期许,更是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有意义的现实选择。这不仅使传统文化教育走出了校门,进入了家门,走出了书本,进入了生活,增强了吸引力、亲和力,而且使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有了新特色和实效性。
以彰显节日文化内涵、树立节日新风为主题,让中职学生在节日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享受文明进步成果,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可谓是中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点子、好路子。如清明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可以引导、教育学生文明祭扫,或在碑前献鲜花、寄哀思,或在网上写回忆、表怀念,在继承创新中显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在端午节中,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弘扬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主题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超群诗才,不仅让代代诗人追慕和感叹,也让辈辈民众敬仰和缅怀。学校可开展端午诗歌朗诵会及诗歌大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离骚》《九歌》等屈原名作和历代诗人吟咏屈原的诗歌,加深其理解端午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弘扬爱国精神。这样过节重形式,更重内容,有文化,有意义。在春节里,倡导文明过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坚守和、孝的价值追求。春节是承载人们希望、期待、祝愿、向往的重要节日,祥和欢乐是传统主题。贴春联、吃团圆饭、走亲访友是节日主要形式和载体,也是提升春节文化品味、丰富人文精神的时机。结合春节假期较长、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多等情况,给学生留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作业,如春节见闻摄影、征文和春联比赛等,让学生在感知春节文化和新年气息时,提高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批励志读物和经典作品,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跟同学分享,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健康情趣,吸取做人的智慧和成长的力量。学校可通过微信微博,了解、指导学生,真正让学生在享受温暖快乐的同时,传承优良传统和美德,推动学生养成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
三、着力有效长效,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体制
在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大工程,但比起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却成了一个软任务。要实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从必要到必修、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实施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设计非常必要。
首先,要构建学校领导担纲统领,德育课、语文课教师和班主任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解决好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的问题。校长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工作职责,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选择有魄力、有智慧、有思路的校级领导和有能力、有激情、有干劲的教师,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组织和人才支撑。
其次,要突出教学针对性、有效性,解决好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要打动人心、深入人心,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激发起其内在潜能和向上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口号化宣传、填鸭式教学,冲破功利化、应试化藩篱,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教活教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要注重用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方法,突出主题,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的深度,增强信度;要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动画漫画的形式,直观、生动、形象地解读传统文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穿透力;还要多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在循序渐进中引人入胜,在强化体验中深化生成。坚持活动体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主题报告和自主阅读相结合,学与思联系,知与行统一,体现教与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使学生真学、乐学,使传统文化这个提升人格品德的重要营养融化在学生血液中,成为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支撑。
最后,要通过制度设计和项目建设,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常态化、系统性工作,保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合力,形成持久弥新的定力、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制度安排和教学计划,计入课时量,列入课程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保持教学的有序性,有效性;开展传统文化优质课活动和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评价考核,褒奖传统文化教学成效突出的教师,等等。通过一系列工作,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开展文化校园项目建设,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积累文化高度,丰富育人体系。秉承基础性、趣味性、发展性、自主性原则,设立传统文化宣传栏、开放图书阅览室;组织校园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班级读书会和社团沙龙活动,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受到洗礼和熏陶,培养优雅的气质、良好的修养、丰厚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培养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A14158)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