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博
血脂异常防治研究进展
包博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 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对血脂异常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综述, 为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血脂异常;防治;研究进展
血脂异常是临床上多发和常见的脂肪代谢及转运异常性疾病, 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血脂水平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 严重危害人们健康[1]。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均对血脂异常深入的进行了研究, 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各有千秋, 现代医学疗效显著, 但毒副作用较大, 长期应用易造成肝肾损伤, 中医药可多系统、多环节、多靶点同时作用, 毒副作用小, 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2]。本文综述了中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防治策略, 为其临床治疗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1 血脂异常的西医认识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体内脂蛋白代谢异常的疾病, 表现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3]。血脂异常临床分型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HDL-C血症及其他类型高脂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为真皮内沉积黄色瘤、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冠心病等症状[4]。
1.2 血脂异常的中医认识 我国传统医学并无“血脂异常”之说,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 其归属于“胸痹”、“眩晕”、“血瘀”、“痰湿”等范畴, 中医立足整体观念, 认为血脂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而产生痰瘀湿浊密切相关, 肾亏阴虚、脾胃运化及肝胆疏泄失和为内因, 膏粱厚味过食、情志失调、劳逸失衡、嗜酒过度为外因, 内外因互为因果, 相互作用, 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5]。目前大多将血脂异常分为气血瘀滞、脾肾阳虚、痰湿阻遏、肝肾阴虚四型, 其临床治疗多从整体入手, 考量脏腑相互作用, 标本兼治, 治疗多以祛痰化湿、滋肝补肾、行气活血为主。
2.1 饮食控制 血脂异常患者大多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缺点,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易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 应根据患者具体需求, 结合个人口味, 多食海产品、低脂肪加工品、蔬菜、水果, 少食蛋黄、蛋类制品、动物内脏、肥肉及动物油脂。单纯血脂异常而无其它不适的人群, 可选取饮食控制,简单易行且可改变患者不合理饮食习惯, 便于普及营养知识,帮助个体及人群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营养知识[6]。
2.2 运动锻炼 单纯饮食控制对血脂异常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结合运动锻炼对血脂异常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脂质代谢、脂蛋白酶等的直接调节有关, 也与胰岛素调节、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等间接调节有关。运动方式以快走及慢跑为主, 每天运动时间宜≥30 min, 每周应运动6~7 d,持续和强度较低的运动更易被公众接受, 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患者应从小运动量开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对于年龄较大、平时运动量小, 合并心血管疾病倾向者, 应咨询医务人员及相关专家意见, 确定适宜运动方案[7]。
2.3 药物治疗
2.3.1 西医治疗 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 治疗时应根据类型及病情程度选择用药, 常用的调酯类药物包括烟酸类、他汀类、贝特类等[8]。目前临床多采用他汀类药物与其它类别调脂药物联合应用, 与依折麦布联用可提高降低胆固醇疗效, 减少毒副作用, 与贝特类联用对混合型高血脂老年患者效果良好, 一般小剂量使用以避免毒副作用发生,与烟酸类联用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效果较好, 可增加他汀类生物利用度, 应实时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肌病发生, 与胆酸鳌合剂联用可降低血清LDL-C水平。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以降低LDL-C水平为主要目标, 若有必要, 可联合其他类型降脂药, 但需监测不良反应;单纯低HDL-C血症首选运动及饮食治疗, 危重患者可使用贝特类及烟酸类;混合型血脂异常首选他汀类, 必要时合用烟酸类或贝特类。
2.3.2 中医治疗 西药调脂虽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中药凭借其多环节、多靶点作用及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及患者的关注。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 山楂、大黄、决明子、泽泻、丹参、三七、何首乌、黄芪、山药等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山楂含酒石酸、柠檬酸及一些黄酮类物质, 可降血压、扩血管、降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可显著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 提升载脂蛋白、HDL-C水平。决明子降脂排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 减少动脉硬化面积, 加速脂质残余颗粒排泄及清除, 防止胆固醇沉积[9]。泽泻可通过分解、运输及清除作用而干扰TC吸收, 其中三萜类物质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吸收, 预防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三七、丹参可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栓、降低TC、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粘度, 丹参降脂作用较为肯定, 其有效指标性成分丹参素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生成, 三七活血又止血, 预防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效果显著[10]。针灸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方法, 根据血脂异常病因病机, 选穴以肝脾肾三脏为主, 如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相关研究也表明, 针刺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可降脂祛痰, 效果良好。艾灸也可降血脂,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良好, 原发性高血脂患者可采用温和灸足三里、神阙, 可降低粥样硬化指数及血脂水平。另外, 放血疗法、中药敷脐疗法在降血脂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11-13]。
我国血脂异常发病率居高不下, 一方面是人们很少进行血脂筛查, 另一方面是患者及医生均未给予血脂异常足够的重视, 往往是病情加重才会得到重视,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轻度的血脂异常, 应采取运动锻炼措施及饮食控制, 若效果不佳, 则应配合药物治疗, 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 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8):12-16.
[2] 孙明月, 陆芳, 李博, 等.血脂异常中医证型变化规律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36(11):1304-1307.
[3] 任丽丽, 赵昕, 王效增, 等.高血压前期患者血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15, (1):120-123.
[4] 王海波.中药防治血脂异常研究进展.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0):304-305.
[5] 胡大一.关于我国当前血脂异常治疗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4):273-274.
[6] Sinasac DS, Riordan JD, Spiezio SH, et al.Genetic control of obesity, glucose homeostasis, dyslipidemia and fatty liver in a mouse model of diet-induced metabolic syndrom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15, 40(2):178-181.
[7] 方庆, 薛庆华, 李宝玲.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中国民间疗法, 2015, 23(11):99-101.
[8] 丁陆明, 戴垚垚.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医学信息, 2015(32):377.
[9] 阿巴白克力.探讨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3):11.
[10] 任佳辉, 李胜涛, 刘鸣, 等.中药调脂及其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4):591-593.
[11] 吴昊, 蔡少杭.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 30(3):221-224.
[12] 赵虹, 谢静.简述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3):257-258.
[13] 马杭琨, 徐凤芹.中药降脂机制及其有效降脂成分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3):1494-149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0.101
2017-03-10]
110031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循环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