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2017-01-14 06:38:53王婉莹朱朝军刘婷婷张朝晖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腐肉外治外治法

王婉莹,朱朝军,徐 强,刘婷婷,张朝晖*

(1.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文献综述·

臁疮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王婉莹1,朱朝军2,徐 强2,刘婷婷1,张朝晖2*

(1.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臁疮隶属难愈性溃疡的范畴,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其重要,臁疮治疗主要分为外治法、内治法及其他疗法。在臁疮的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医书及近几年的临床治疗文献,整理发现中医外治法[1]占主要作用,内治法及其他疗法起辅助作用。本文主要是将外治法中的中药熏洗、外敷、缠缚法、刺血法等对臁疮的治疗优势进行概述。中药熏洗、外敷法可使有效成分直接透过皮肤吸收,简单易操作且安全性高;缠缚法和刺血法主要是通过对局部血液的某种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应用。

臁疮;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臁疮[2]主要发生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又名裤口毒、老烂腿等,常伴随着下肢静脉曲张等静脉疾病。因其久不收口,易复发,西医称之为下肢慢性溃疡。自古至今,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简便易于操作,且药物可透过皮肤直达病位。本文现将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概况总结如下。

1 溯本求源

古人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体现了外治法在治疗中的关键地位。古代医家对臁疮的外治法就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并且不断地传承创新,积累宝贵经验,充分显示出了中医外治法的独到之处,并为后世医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臁疮[3]的外治疗法首见于汉代。汉代医家华佗将龙骨、乳香、没药、血竭、轻粉、生芝麻、冰片等研末,用香油调制药膏,外敷于病灶,不仅可以祛除腐肉,还可以生肌长肉,故名为臁疮神方。元代《丹溪心法》的臁疮外用方主要是由乳香、没药、水银、当归、川芎、麻油等药物研磨成粉制成药膏,涂抹于患处也可以起到祛腐生肌的作用。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疗臁疮神方约达33个,均为其外治方药。例如将黄蜡熔化之后加入银朱,将其平摊在纸上或布上,贴敷于患处,可以治疗血风臁疮;将铜青加黄蜡煎熬后,平铺于纸上,将其贴敷在患处,为治疗臁疮顽癣的神方。明代《外科正宗》中臁疮主要以阴阳辨证为主,金黄膏有清热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阳证;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之功治以阴证;疮疡半阴半阳证以冲和膏为主等。

2 辨证外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也是在诊疗疾病中尤为关键的原则。正如《理瀹骈文》中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无论何种疾病,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病性综合分析,给出相对应的治疗。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法将臁疮分为分型外治和分期论治。

2.1 分型外治

在临床研究中,不同的医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对臁疮的治疗进行分型。主要将本病分为3型[4]:①湿热毒盛型:先以三黄洗剂外涂,若湿热较重者加青黛散,创面脓腐多者可加五五丹,疮周使用金黄膏盖敷。②血瘀脾虚型:创面七三丹加七厘散外敷,外周涂以冲和膏。③气血两虚型:用生肌散,疮周用以红油膏。《中医外科学》[5]中主要将臁疮分为2型:①湿热下注型:局部红肿破溃流脓,脓腐较多,可采用洗剂(马齿苋、黄柏等)湿敷。若疮周红肿但渗出物较少者,可用金黄膏外敷;也可用少量九一丹散敷于创面,再盖以金黄膏。②气虚血瘀型:疮口凹陷,腐肉不脱,用以七三丹达到祛腐生肌之功。若腐肉脱落、新肉已生者,以生肌散,盖以生肌玉红膏外敷以达生肌长肉之功。

2.2 分期外治

2.2.1 病情缓急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演变缓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下肢静脉性溃疡[6]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可用一枝黄花、半边莲、枯矾等,煎汤外洗同时配合内服汤药。创面有腐肉者可用祛胬膏(蜂房、蝉衣等)贴敷于患处。慢性缓解期:可用海桐皮、豨莶草、威灵仙等,煎汤外洗同时配合内服汤药。将长皮膏(主要由密陀僧、珍珠粉等组成)敷贴其创面,每日换药1次,治疗效果显著。

2.2.2 创面演变

根据创面的演变提出分期用药:臁疮早期[7]常用黄连、黄柏、明矾、马齿苋等祛湿止痛,温经通络,清热解毒;中后期则常用丹参、桃仁、红花等益气通络,活血化瘀,取得了满意疗效。

2.2.3 创面特点

还可以根据创面特点[8]进行分期:①对于创面中湿毒较重,腐肉较多时,可用宁舒洗剂(主要成分为土茯苓、蛤蟆草等)外洗或湿敷。②创面渗出物较多时,可用青黛散外敷,不仅可减少创面的渗出,还可以达到祛腐之功。③创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常用生肌玉红膏外敷达到祛腐生肌之功。

总之,分期、分型外治臁疮是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和病因病机进行详细的划分,中医最讲究辨证论治,这就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更好地应用到臁疮的中医外治中去。

3 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法主要是利用中药煎汤或研粉,将中药搁置患处进行熏洗或外敷以促进创面愈合,不仅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起到治疗的效果,而且简单易行,大大地节省了治疗时间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将热药汁在患处进行熏洗以促进创面愈合。从古至今,中药熏洗就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不同的医家根据自己的组方经验和患者的病情,拟制了不同的中药外洗方,临床医家使用雄冰汤[9](雄黄50 g、冰片10 g等)研成粉末水煎后熏洗,将黄连加水文火煎汤后,将烧红的炉甘石放入黄连汁内,后将炉甘石用瓦片烘干,研末撒于伤口,最后用鸡蛋膜外敷创面。可以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此外,医家[10]采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药(黄柏、乳香、没药、白芷、牛膝、桂枝等)包煎外洗,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效果显著。中药药液外洗[7]溃疡,因热药液渗透性好,既能冲洗疮口、使其清洁,又能祛除异物毒邪,是深得各代医家偏爱的治疗手段,值得后世医家推广使用。

3.2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具有简单便捷、经济实用、疗效显著的特点,是中医外治法中特色的疗法。相比于内服疗法,中药外敷所需药量远小于内服药量,还具有毒副作用少的优势。且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药特点及患者情况,灵活选择用药。在古籍《医宗金鉴》中就提及使用升丹,将朱砂、水银、雄黄、朴硝等研磨成粉,布撒于创面,用纱布加压包扎,起到祛除腐物、拔毒长肉之功。现代医家更是广为传用,临床上医家自拟中药制剂如红玉散橡皮膏[11](生石膏、熟石膏等)、臁疮膏[12](黄芪、当归等研磨成粉)、自制中药膏剂[13](白芷、紫草、当归、轻粉、红花、白蜡、麻油等)外敷治疗,同时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配合口服中药,如四妙散、四妙勇安汤等,可起到清热利湿、消炎止痛、减少创面渗出等作用,加速创面愈合。亦有临床治疗中使用红纱条[14](冰片、京红粉、凡士林等)盖敷于创面,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处冲洗干净,以氧气吹干,再外敷红纱条,最后用纱布盖敷创面,胶布固定。可促使坏死液体及腐肉液化清除,净化创面,有利于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外敷法操作灵活方便,直接治疗于患处,局部使用药物,其疗效绝非内服法所可比,安全可靠。

4 其他治法

《黄帝内经》中曰:“痹不(仁)肿痛…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主要应用了缚法、刺法、灸法等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历经千年传承,治法多种多样,应用广泛,随着文化水平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外治法不断改良创新,发展日益壮大。

4.1 缠缚法

《本草纲目》中对缠缚疗法已有记载,现代治疗中也较为常用,且越来越重视缠缚疗法的使用。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演变,缠缚疗法也有了新的定义,如现在人们常用的弹力绷带、弹力袜等。其作用[15]机理基本相同,即将患肢缠缚后,为了防止浮肿,压迫下肢静脉,使之不扩张,从而改善血液回流。既可以祛除坏死组织,也可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在临床治疗中[16]使用湿润烧伤膏配合使用弹力绷带治疗臁疮,值得关注的是在进行弹力绷带缠缚时必须从患部下端缠至小腿部、进而至踝部及近膝,长期配合使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临床中对应用缠缚法的15例慢性臁疮患者进行观察,根据不同时期的创面选择外用药物,用绷带缠缚患处,最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17]。通过研究显示:用缠缚法治疗臁疮可以进一步促使创面腐肉脱落,延缓病情的发展,从而加快创面的愈合。臁疮的缓解期,治疗时必须配合使用缠缚法,创面愈合[18]之后也应该长期使用,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血瘀停留,又可以避免外来挫伤,减少复发率。

4.2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亦称为络刺法。依据“宛陈则除之”、“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原则,将针刺于循经络脉,使之瘀血排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研究中显示,通过使用热敏灸[19]结合刺营法治疗,在辨证虚实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部法施灸操。经3个疗程治疗后,效果显著。还有直接[20]以下肢刺络放血为主治疗臁疮,在患处、疮周及循经络脉浮起明显的瘀曲处点刺。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治愈情况,效果显著。此疗法不仅可以加快溃疡面愈合速度,使体内瘀血排除,缩短愈合时间,还能利于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应用广泛,受到了很多医家的偏爱,还赢得了患者的青睐,值得我们研究使用。

4.3 独特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除了传统的外治法疗法外,还有很多根据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出的新颖治疗方法。在古籍《不药良方》中提及:将豆腐渣在锅内加热,依据疮周红肿的范围,贴敷患处,变冷即可更换,直至创面愈合,可治疗一切恶疮、无名肿毒。《养素园传信方》中也有记载:先用清茶将创面洗净,再将其创面擦拭干净,将生豆腐渣依疮周大小捏成饼状,贴敷患处,1 d 1 换,其腐肉逐渐脱落,创面逐渐缩小。起到了治疗臁疮的作用。临床亦有应用蜗牛[21]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将活蜗牛(带壳)榨烂成糊状,加上适量的蜂蜜调和,浸透在纱布上。用常规消毒清洁法将溃疡疮周洗净,将蜗牛纱布依据创面范围贴敷创面,加压包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外还使用白糖治疗臁疮,将疮周进行消毒,使坏死的组织和腐肉清除,将粉碎的白糖[22]均匀涂于创面,其厚度约1 mm,用纱布盖敷,效果显著。部分实验认为,将创面清洗后,取蜂蜜[23]适量,加入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单位,调匀,然后用棉签蘸上混合蜂蜜少许,均匀地涂抹于溃疡面上,每日2次~3次,创面暴露不包扎,有效加快溃疡愈合,获得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从臁疮的治疗来看,外治法有着独特之处并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就是可以将药物透过皮肤直接吸收,达到治疗的效果。简单方便,容易实施操作。但是,中医外治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及评判标准。无法统一评判治疗的效果。所以,这就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为臁疮的治疗提供一个统一的诊疗标准,使之更好地应用到臁疮的治疗上,减轻患者的疼痛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 陈 圆,杨博华.中医外治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2007,26(10):681-683.

[2] 杨 晓,柳国斌,闫少庆,等.臁疮的病因病机和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2(15):97-99.

[3] 陈会苓,刘 明.《本草纲目》治疗臁疮附方特点及现代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73.

[4] 苟向红.臁疮的中医辨治体会[J].河北中医,2003,25(6):430.

[5]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2.

[6] 赵 诚,曹烨民.奚九一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9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85-86.

[7] 楼 映,蒉 纲,唐汉钧.唐汉钧运用中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经验简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38-139.

[8] 葛 艽,赵 欣.陈淑长治疗臁疮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56.

[9] 刘 敏,杜启明,朱学英.雄冰汤治疗小腿溃疡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2):21.

[10] 王长宏.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洗治疗臁疮11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5):51.

[11] 张金华.红玉散橡皮膏局封治疗臁疮5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18-19.

[12] 闫银宗.臁疮膏在治疗臁疮中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3):29.

[13] 李建宁.自制中药膏剂外敷治疗臁疮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3):34.

[14] 牛 静,高 静,王金香.红纱条治疗臁疮1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9):769.

[15] 顾伯康.缠缚法治疗臁疮(小腿溃疡)[J].上海中医药大学,1965,9(1):1-2.[16] 邱慧芳,高妩枝,许小燕,等.湿润烧伤膏配合缠缚疗法治疗臁疮的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1):47-48.[17] 薛海燕.缠缚法在臁疮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甘肃中医,2005,18(6):42.

[18] 郑 勇,唐汉钧.唐汉钧教授辨证治疗臁疮规律拾萃[J].中医药学刊,2005,23(3):404-406.

[19] 袁敏芳,刘涛峰.热敏灸结合刺营治疗臁疮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54.

[20] 王 聪,任盈盈,奎 瑜,等.下肢刺络放血为主治疗臁疮6例临床分析[G].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贵州省针灸学会2014年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

[21] 苏 强,孙万才.应用蜗牛治疗下肢慢性溃疡16例总结报告[G].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22] 温 锴,李延霞,温宝林.白糖治疗下肢慢性溃疡[J].时珍国药研究,1993,4(4):35.

[23] 张传兰,王宇彤.外涂蜂蜜治疗臁疮腿[J].菏泽医专学报,1994,6(3):53.

修回日期:2017-02-27

本文编辑:张慧芳

R632.1

A

1006-978X(2017)02-0046-03

2017-02-08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腐肉外治外治法
欧洲南部的人类祖先跟鬣狗抢夺腐肉?
军事文摘(2023年24期)2023-02-13 18:29:18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腐臭味的花
科学之谜(2022年5期)2022-05-30 15:45:33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0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0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汤魂
自杀未遂者
扬子江(2016年1期)2016-05-19 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