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李安,还在成长

2017-01-14 04:42杀手里昂
电影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林恩比利李安

文/杀手里昂

62岁的李安,还在成长

文/杀手里昂

李安将故事的外在戏剧冲突内化为主角比利的心理冲突,以此来表达战争创伤以及同胞面对战争的行色百态。

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京博纳悠唐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对,就是全球能够放映3D/4K/120帧格式的五家影院之一。早前,影片在纽约举行了全球首映,收获的媒体评论大都是“画质太清引起观影不适”、“故事糟糕,技术大于内容”等,但看过影片之后感觉,这还是之前那个熟悉李安啊。

很多人都说,3D/4K/120帧的格式会打破观众之前的观影习惯,我倒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当电影的帧数达到80以上的时候,画面的闪烁就会消失,看上去会非常清晰流畅,当达到120帧的时候,电影的画质和亮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就像是演员站在你面前表演。甚至有特写镜头时观众能够看透演员的皮肤。或许,观众之前看过太多画质不清、亮度不够的3D电影,以至于突然看到“眼前一亮”的电影时,就会打破之前的观影习惯。其实,在观看《比利·林恩》的时候,你会忘记技术的存在,忘记自己原来还带着3D眼镜,这可能是影片与之前的3D电影在直观上最大的不同。

《比利·林恩》根据本·芳汀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故事很简单,没有太多宏大的场面,又不是拍《阿凡达》,为什么要挑战3D/4K/120帧技术呢?李安给出的答案是,原著小说很内在,大部分都是在讲比利一天时间里脑中的思绪,他想用这种技术将比利的思绪还原出来。

所以,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际上就完成了一次“沉浸式”体验,跟随者主人公比利的视角去体验他在这一天里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这层意义上,《比利·林恩》的技术也便成了内容的一部分,技术上的真实幻化成主人公比利情感上的真实,又幻化成观众心理上的认同。

就故事而言,《比利·林恩》虽然达不到李安一流电影之列,但也绝对在水准之上。李安将故事的外在戏剧冲突内化为主角比利的心理冲突,以此来表达战争创伤以及同胞面对战争的行色百态。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比利和战友被同胞推倒在地时,突然穿插了一个比利在伊拉克战场杀死一个武装分子的画面,武装分子死的时候同样是被比利压在身体下面。这两个相似的画面对于比利而言,极具心理冲击力。而导演李安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战争,审视人性,呈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与胸襟。

电影中的比利面临着两个战场,一个是伊拉克战场,每天枪林弹雨,硝烟四起;一个是慰问演出战场,同胞的冷嘲热讽,别人只关心他在战场上使用什么型号的武器,杀人是什么感受。比利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庆祝他在战场上最糟糕的一天。所以,当出席媒体发布会的时候,他总是心不在焉,魂魄早就被角落里啦啦队的性感美女勾到九霄云外去了。很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导演将画面的影像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一边是战友回答记者提问时候的黑白影像,一边是比利沉浸在性感美女中的彩色画面。

整部影片中比利都在两种战场之间不断转换,他也曾有过犹豫徘徊,离开伊拉克战场,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然而,在经历了短短的“中场休息”之后,他最终选择返回伊拉克战场,因为那里更安全。

与其说,“中场休息”是为美国英雄举办的表彰仪式,倒不如说这是一场迷幻绚烂的“美国秀”,而比利和其他7位战友就是这场豪华秀的棋子,他们就像是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没有人告诉他们“中场休息”的时候要表演什么,表演结束的时候被晾在舞台上没人搭理。舞台表演中礼花的绽放与伊拉克战场中炮弹的爆炸在比利他们看来没什么区别,都能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创伤。所以,短短的“中场休息”表演结束之后,表演嘉宾都已离开,比利仍然呆若木鸡似的站在舞台中间,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这也是一个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少年比利从战场回来,经历了纯真的丧失,最后成长为人。

1999年,李安拍《卧虎藏龙》的时候,有媒体问为什么拍这个题材,他回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之后这个套词就成了回答媒体的一个万能模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目前为止,李安虽然还没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比利·林恩”这句话。但我们可以想象,已经62岁的李安,依旧在电影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就像站在中场秀上的那个比利,有过挣扎、彷徨,最终也经历了成长。

猜你喜欢
林恩比利李安
青梅竹马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林恩是个好少年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