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觉苑寺壁画艺术探析

2017-01-13 07:47母春生
艺海 2016年12期

母春生

〔摘 要〕四川省境内明代佛教壁画遗迹很多,有新津观音寺、新都龙藏寺、蓬溪宝梵寺、广汉龙居寺、剑阁觉苑寺等。剑阁县觉苑寺壁画讲述的是佛本生故事,其通景式构图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明代绘画审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觉苑寺 佛教壁画 明代绘画

觉苑寺,坐落于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以西,背靠武侯坡,面临小西河,依地形坐北朝南而建。寺内珍藏有相当数量的建筑、雕塑、壁画,是三国古蜀道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明代壁画技法和艺术成就整体不甚高,但觉苑寺壁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就佛传故事题材来说,其特点鲜明,壁画中除主要的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山水图式,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觉苑寺壁画简介

觉苑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元和年间用名“弘济寺”,北宋赐名“觉苑”,元末因大火毁坏,明英宗天顺年间,僧静(净)智及其徒道芳组织重修此寺,并绘释迦年谱于该寺壁上,易名“普济寺”,清代更名为“觉苑寺”。觉苑寺现有建筑仍存三重殿堂,前方为藏经楼,由“南宋绍定时僧发昌创修”,门前有颜真卿题字的“逍遥楼”石碑一座;①中为大雄宝殿,内有佛像三尊,前香炉文革中破坏,四侧墙壁绘有壁画,即为本文研究的觉苑寺佛传故事壁画正体;寺后殿为观音殿,除观音塑像以外还有一些碑刻。寺院两侧为厢房,现在寺内已无僧人修行,只有管理人员在此居住。

觉苑寺佛传壁画现存十四铺,共209幅,绘制于大雄宝殿四侧,其面积总计179余平方米。据考证该幅壁画为明代画师所绘制,全幅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画师在尊重粉本《释氏源流》规定图式之余加以开放创作,绘制了释迦牟尼前世5个故事,习文学武16个故事,当太子纳妃及出家11个故事,修行成佛26个故事,普渡众生99个故事,回国行孝到佛涅槃26个故事,及传法东土、集结法藏26个故事。觉苑寺佛传壁画较完整地勾勒了释迦一生的生活、传法轨迹,同时将明代现实生活场景融入其中,赋予了觉苑寺壁画一定的史料价值。我国现存的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众多,如敦煌莫高窟,山西多福寺、崇善寺、五台山,四川新都龙藏寺等,都集中表现了此类题材,但纵观整个中国佛传壁画发展史,四川剑阁觉苑寺壁画无论从寺观佛传壁画还是石窟佛传壁画而言,其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在目前国内同类题材壁画中首屈一指。②觉苑寺壁画完整表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其人物、山水、动物等都绘制精美,堪称经典。

二、觉苑寺壁画绘画风格溯源

明初新王朝建立,朝气蓬勃,正需要令人奋发、积极向上的力量,绘画风格也向着激奋刚劲的方向前进。明初的画家大多是元代遗留而来,朱元璋登位后,为扫除元朝统治气息,对元代遗留画家进行迫害,使元画风格流失。同时,朱元璋偏爱南宋山水画激愤刚劲的风格,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明代的绘画继承南宋风格,尤尚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用笔刚劲,挺拔简练的画风。在明初几代统治者的倡导下,明代宫廷山水画逐渐抛弃元风,转而追寻南宋院体画风格,李唐、马远、夏圭的画风统治宫廷画院,并进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觉苑寺在元末毁坏后,于天顺年间开始重修,并最终成于明朝中期弘治二年,这一时期,南宋山水风格统治画坛,觉苑寺壁画也不能免俗。比如,觉苑寺壁画中有很多山石的表现,其技法多用大、小斧披皴和钉头鼠尾皴,线条简洁、刚劲,同南宋马远、夏圭山水中山石的画法一致,力图强调山石刚硬的质感。因此,觉苑寺壁画可说是带有鲜明的南宋风格。

三、觉苑寺壁画绘画特点分析

(一)灵活运用粉本

1.粉本在绘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临摹。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有言:“古人画稿谓之粉本”,明确指出粉本即是临摹的原画图谱。明代编撰了几部画谱,它们之间有借鉴,又有各自的特征。如《顾氏画谱》重在收集历代名家画风作品,将收集到的历代名画无论原作大小,都统一制成减小图样。《诗余画谱》借鉴和仿其他画谱完成,其中有很大部分图式是仿《顾氏画谱》,但该画谱中诗词、书法、名画交相辉映,绘者竭力保持原画之神韵,同时注重表达诗词意境,可谓一绝。对比《顾氏画谱》和《诗余画谱》,二者创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为画史历代名家的绘画风格提供一个范例,必须要尽最大可能重现名家画风,后者创作的自由度大,只要切中词意即可。③这些画谱通过雕版印刷,大量复制后广泛流通于社会,为民间画工和职业画家群体,提供了教材模版,起到了粉本的作用。初学者可以通过对粉本的临仿,快速地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2.觉苑寺壁画对粉本的遵循和创新

明代佛传壁画中绘画多采用粉本绘制。民间画工为使作品造型准确,多通过拓印、拍粉、蜡透等手法将粉本拷贝后再进行绘制,觉苑寺壁画也不例外。明代佛传壁画多以《释氏源流》为粉本,《释氏源流》为明代内府刊印,该粉本将佛本生故事以图文相配方式制作成书籍,在明代流传甚广。觉苑寺壁画在绘制中以《释氏源流》粉本为模版,壁画绘制保持了与粉本的高度相似。但觉苑寺壁画又有自身特点,《释氏源流》粉本是单独的画面,独立构图,而觉苑寺壁画的绘制采用通景式构图方式,将相对独立的画面通过树木、云水、建筑等进行一定的分隔和联接,并辅以四字榜题,对画面内容进行区分,同时保持整幅壁画的完整性。因此,觉苑寺壁画中每一个佛本生故事一方面被圈定在固定的画面中,另一方面又与其他画面紧密相连,整体看来,觉苑寺壁画场面宏大,画面完整,像一幅连环画一样。

(二)多采用程式化图式

1.山水图式特点

纵观明代壁画,山水构图及画法表现出程式化特点,多在运用既定的范本图式基础上加以创造。山水图式在壁画中,有用于烘托人物的配景山水图式,有人物与山水配备恰到好处的通景山水图式,有画面宏大的全景山水图式,有独立山水图式。觉苑寺壁画是整幅的连环画构图,壁画中山水元素有山石、树木、云水、建筑。这些山水元素在整个画面中分隔画面内容,烘托主题故事情节,叙述四季变化,表现明代现实生活情境,山水图式采用了通景式,山水和佛本生故事情境相互烘托,意境深远。如《佛留影像》记录了净饭王为佛祖显示自己众多形象,为众生来分身演说佛法的故事。佛祖听后,以神通把精舍变化成一座大山,自己坐在其中。佛祖面前的地上有一朵大莲花,开有千余片叶子。觉苑寺壁画中只画了其中一片叶子发出一道金光,金光像吹出的一口气一样,其中有数座佛像在后山的龛窟之内。此情景应该是每片叶子上都发出千道金光,这些金光渐渐化成数千佛祖形像。觉苑寺壁画此景只取一来形容千,给佛教信徒非凡的想象力。山上的一棵松树成“S”形态,树枝弯曲盘绕,姿态妖娆,松针用刚劲直线勾画而成。松树下的一株夹叶树,以石绿着色,显勃然生机。此图中山石、树木、云等将画面自然分隔,场面壮阔,使佛的形象留于现实一般的山水世界,彰显佛法的博大、无边之境。

2.人物图式特点

觉苑寺壁画是以佛本生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壁画以人物为主题,画面中人物众多,有释迦摩尼从小到大的生平绘像,还绘有朝廷达官贵人、侍女、平民百姓的形象。人物图式构图饱满随意,人物位置以故事内容来进行合理安排,衣物饰品、人物环境等都是根据构图需要绘制。如《佛母散花》中,佛母与侍从柳眉细眼,樱桃小嘴,髙鼻大眼。此图选自佛传故事内容,佛母与两名侍女乘云而来,将花撒在如来棺上,壁画中用白云烘托佛母与侍从,其衣服饰品与金棺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使画面富丽堂皇,立体感强。在觉苑寺壁画的构图上,佛母与金棺各占半边,金棺旁守护的高僧见到佛母立定行礼,佛母旁的卷云及高僧的“动”与金棺的“静”形成对比,画面动静谐调,人物造型别致。

(三)觉苑寺壁画造型特点

1.山水造型特点

觉苑寺壁画中山水造型,技法上师承南宋画风,多采用写实工笔技法进行绘制。觉苑寺壁画表现佛本生故事,大量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现实场景都依照明代实际生活中的宫廷和野外的景色绘制,如亭台楼阁,岩石树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亭台楼阁的绘制,熟练运用界尺画法,透视比例准确,壁画形象跟生活中的建筑物造型一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最后垂训》中,此故事描述的是世尊即将入涅槃,众弟子默默地在佛的周围,聆听法要。画面中世尊坐于屋内,弟子站在身旁。房屋楼阁线条刚劲有力,房屋上图案绘制精美,屋脊采用沥粉贴金法,楼梯阶梯采用明暗法表现,透视准确,房屋背后的远山石用钉头鼠尾皴表现,画面整体感强烈,色彩亮丽。觉苑寺壁画中山水虽一般只是作为配景,烘托主题,但画工在绘制时却没有丝毫马虎,山石皴法娴熟,树木生机盎然,云雾灵气巧妙,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

2.人物造型特点

人物造型是觉苑寺壁画的精华部分,体现了明代的审美价值取向。觉苑寺壁画人物造型采用粉本绘制,人物形象大体一致,比如在同一个画面中几个人物脸型大体一样,只是在服饰上做了不同处理。如《降伏六师》中,六师为众神围绕,合掌鞠身行礼,哀求佛祖宽大。六师脸部形象都是甲字脸型,嘴、眼、鼻、口、眉毛、胡须绘画技法大体一致,只有略微的胖瘦之分。觉苑寺壁画中的人物,无论男女每个耳朵都很圆厚,男性人物大多脸型丰圆,面目清秀,侍女形象是明代人物画造型的典例,“形象双肩如削,纤手细腰,瘦弱颀长,窈窕而不失端严,且有古拙之气。”④,女性身体多呈“S”形曲线,面部消瘦,细腰,细臀,衣服宽松,颈子长,姿态动人。

综上所述,觉苑寺壁画中的山水绘画继承了宋画的概括与洗练,同时也带有一点元代的清雅风格,人物绘画具有明代画风的初形,整体来看绘制精美,是供我们研究和学习明代佛传壁画、明代绘画历史的重要资料。

注释:

①转引自黄邦红.觉苑寺碑碣考.[J].四川文物.1990.01.P27.

②阮荣春.蜀道明珠觉苑寺,佛传图典耀寰宇——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艺术探析.[J].中国美术研究.2012年第1、2合辑.P84.

③沈歆.明代集古画谱的临仿模式与粉本功能——以《顾氏画谱》为中心[J]美苑.2011.05.P77.

④王瑞芹.剑阁觉苑寺壁画仕女形象与明清仕女画的关联.[J]装饰.2011.07.P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