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看到阳光照在帅府园东口那棵大杨树上,虽然没有朝霞红韵,但呈现着墨绿般的厚重。它身后的那栋建筑物在阳光下异常明亮,衬托得那棵杨树更高大了。
那是棵生长了近百年的树,让我想起了华君武。
不是刻意地相比,因为2015年恰好是华君武(1915—2010)诞辰100周年,8月6日我还去看了他的遗作展,不由得想起这位在新中国美术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大树后边的小楼,曾是他在中国美术界呼风唤雨的地方。
小楼建成于1960年,是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办公驻地,也是新中国京城最早的一座国家级专业美术馆。一、二、三层是展览厅,三层两侧和四楼是办公用地。1958年,值国家修建十大建筑期间,在北京五四大街那里开始兴建新的中国美术馆,于1962年建成,1964年启用。按照国务院规定,中国美术馆归文化部,由于当时美术事业分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管,美协领导人蔡若虹说,“是周总理亲自把美术馆的钥匙交到我手里的。”所以,中国美术馆划归中国美术家协会管理使用(文革后归回文化部主管)。1963年中国美协办公地搬出帅府园的小楼,入驻新的中国美术馆。后来就将这座小楼移交给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该院专用展览场地。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把校尉胡同的校址出售,到北郊花家地建新校址,于2010年启用。老校址和展览馆遂为协和医院所有,校舍拆除后建诊疗楼,这座小楼由于具有艺术价值被保留下来,作为协和医院的院史馆和学术活动场所。
1962年我的毕业创作《场上》就是在这座小楼里展出的,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于10月27日—11月11日为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应届毕业生举办了《新芽美展》,我的处女作就是参加的这次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一毕业就开始以自己的作品深度接触了社会,曾为我踏上美术创作之路建立了信心。我没有问过是什么人策划了这次展览,我宁愿认为这是从1953年就担任秘书长的华君武,以及在展览部工作的卢开祥决定的,因为这是他们“分内”的事情。18年后,我经卢开祥荐介到了中国美协工作,又是华君武的器重才有了在美协工作的种种业绩。今天,在晨光中,小楼折射出那么长的一段历史变迁,这棵树震撼着我的心。走在这里,更怀念已经远去的前人,“怅别此何时”,物是人非,心情可想而知。
我是在清晨6点半到了协和医院卫干诊室挂号处的,按惯例用“蓝本”(医疗证)排上队然后出来散步,无意间走到了这里。协和医院四面围墙外的街道都是贯通的,我就继续绕着医院从南侧大道散步回到了医院的东门。
恰好东门对着东单新开路胡同,在这个胡同口里有座老式中西结合的建筑物,曾经是北京群众艺术馆所在地。这又是一处让我陷入回忆的建筑物。
1957年,我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华君武。
那时我在中学经常出板报、壁报,由于漫画很能派上用场,高一暑假期间,我就报名参加了一个由中国美协和《漫画》杂志主办的漫画学习班,班主任是美协的陈奇峰,非常认真地安排我们的课程,讲课的都是国内顶级的漫画家,如方成、毕克官、李寸松等。在学习班中我的漫画成绩算好一些的,班上有些事常叫我去做。
就在这座北京群艺馆,华君武应邀来讲课。能见到当时如日中天的华君武,让我兴奋至极。老师安排我到大门外去等候华君武,并让我在讲课时专门给他倒水。可就是这两件不大的事却闹了两个大笑话。
由于我并不认识华君武,想当然认为大画家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所以,凡是走过的年纪大的人,我都毕恭必敬地上前询问:“您是华君武先生吗?”正在热衷地问过往行人的时候,老师跑出来说华君武已经来了。我进去一看,原来是刚才进去的那个我没有理会的一个年纪并不大的人。
他已经坐了讲台上了,老师跟我说,快去倒水吧。我急急忙忙拿上水壶和水杯跑上讲台,去给“他老人家”倒水,由于激动,也为了表示未能认出的歉意,越想恭敬手越哆嗦,结果将水溢出,流了一桌子。老师上来责备了我几句,赶紧把桌子擦干净了。华君武看着我那种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大概觉得很可笑。
那时,华君武40岁,风流倜傥,他一向注重穿戴,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讲究,上身着一件白色短袖衫,下身是一条有裤线的“叨咪骚”(当时形容风一吹就抖动的衣料)裤子,脚踏一双小圆口布鞋,这在当年是一种既朴实又高雅的打扮。他给我们讲授的是如何塑造漫画形象,记得他一边说一边用毛笔直接在纸上画,几笔就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发愁的漫画像,传神极了,高兴得我们都鼓起掌来。
如今,那条胡同的建筑物也移作他用了,又是一处“物在人亡无见期”。
赶紧离开这里吧。
从东门进了门诊楼回到了卫干挂号处。挂号还未开始,我拿出水杯喝水,打开杯盖的时候,又想起给华君武倒水的窘迫,默然忍俊不禁。
几十年过去了,似乎还是能够看到那杯中的水从桌子上渐渐地流到地上,又渐渐地流到了现在……
杨悦浦,画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193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招远东曲城村。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并被表彰,《昆嵛》文艺艺术顾问。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美术家通讯》主编、编审。其中国画创作,多作白描。近几年,转向非虚构散文写作,相继在《当代散文》《昆嵛》《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等发表了《台灯》《小龚》《青草地》《山丹丹》《寻常日子》《我和养马岛的故事》等非虚构散文随笔20余篇,以“介入现实、观照当下、主张在场”的非虚构散文写作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