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教研员 陆非文
少先队的劳动教育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教研员 陆非文
学科建设
少先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先队劳动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而且要让他们通过劳动得到全面发展。
少先队;劳动教育
(一)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201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孩子们说,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他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少工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懂得中国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毅力、耐力和勤俭节约的习惯,促进智力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懂得,只有通过劳动,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2013年建队节少先队工作座谈会上总理提出:“鼓励孩子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创造精神,让孩子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会怎么看人、怎么处人、怎么帮人,怎么取得别人的支持。”可见,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视。
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教育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通常所说的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它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二)劳动教育的地位与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对此阐述得更为清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47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早就体现了革命导师的这种教育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他又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更明确地规定了“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分析这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可以发现,党历来希望受教育者成为既有端正的劳动态度、愿意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又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建设人才,实际上已经把劳动教育放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的地位。劳动教育与其他诸种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但又具有其他诸种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1.劳动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转变人的思想。劳动态度虽然属道德问题,但由于劳动教育不仅要解决劳动态度问题,而且要解决劳动技巧和能力问题,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不仅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个别对象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因而仅仅靠德育来完成劳动教育的全部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劳动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是德育的附庸,而应该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一个教育范畴。至于劳动态度的道德属性,正是这两门科学的交叉或接合部分,在德育和劳动教育中,它的具体内容侧重不同。假如仅凭这一点就把劳动教育并入智育之中,那就犯了以偏概全论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错误。
2.劳动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教育。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而且通过劳动还在不断产生着新的知识。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的广泛性和连续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也增加了智育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受教育者在接受哲学、政治经济学、数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一点劳动教育或掌握一点实验与生产的技能,这是毫不奇怪的。不过在事实上,受教育者不论处在哪一个层次,都不可能从内容繁多的智育中得到完整的劳动教育,正如不可能从自然辩证法或从拉普拉斯公式中领略到劳动的价值一样。智育起不到劳动教育的某些作用,而劳动教育却可以弥补智育的某些不足,例如“知”“行”关系的验证等等,二者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
3.劳动教育与体育
体育产生于劳动。人类最初的体育运动差不多都是劳动的艺术化或技巧化的表现,现代的体育则更侧重于健身和竞技,主要功能已变成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日光、空气、水、冰雪等自然因素,结合卫生措施来锻炼人们的身体,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与劳动创造财富的本意相差甚远。马拉松赛跑与农民春种秋收的劳作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其运动量、意义和效果都迥然不同。更何况劳动教育对于人们思想上和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更是体育所顾及不到的。
4.劳动教育与美育
美育的提法虽由来已久,但在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并且至今其地位还不够巩固。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家、美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艺术形象对受教育者性情陶冶的价值,已经注意到未来人才对美学知识的要求,正极力使美育成为教育的一个范畴,然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孕育了美,劳动和自然界是一切美的源泉,但不管是雕塑、绘画、建筑、舞蹈、音乐,还是别的什么美学内容,都只是借某种艺术形象来反映劳动生活,是形式化了的劳动,因而都不能代表劳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其标准之一就是不断创造出美的事物。美育与劳动教育不能互相替代,只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劳动从人类整体来说, 则是人与自然、与社会发生能动关系的媒介, 是创造人类壮丽事业的必然途径; 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人类活动, 它在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和人生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1)劳动是少年儿童生存的前提。少年儿童虽不是社会生产劳动者, 但是离开了动脑动手, 就失去了生存能力。从小学会生活自理, 是少年儿童生存的前提。
(2)劳动是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劳动, 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才能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发展, 语言得以形成, 大脑得到发育。
(3)劳动是少年儿童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少年儿童在劳动中体验劳动、锻炼意志, 逐步形成基础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4)劳动还是少年儿童从中学习、创造的动力和材料、 机会和能力。
(5)劳动也是少年儿童培养集体意识, 走向人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总之,少年儿童需要劳动,就像生命需要阳光,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 从小对少年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劳动教育内容的构成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3)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
劳动教育,还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参加劳动。
(一)基本思想
1.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属性。实践是人类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性活动。最伟大的实践作用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劳动促进了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有着特定的内涵,是指带队员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从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这个实践是学习性、准备性的实践。实践是少先队队员教育活动重要特征,这是因为:
(1)实践在少先队员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中占居重要地位。人类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并在现实中深化和检验。从少先队员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发展过程看,实践活动是基础,品德行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及目的;思想品德是在无数次品德行为实践中逐渐培养的,品德意志是在品德行为实践中锤炼的。没有实践就没有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少先队来说,实践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实践性非常符合少先队组织本身的性质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少先队的教育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现实性强,时代感浓,因此带队领导接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然成为少先队教育的明显特征。少先队是在辅导员指导下少年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群众组织,实践性活动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和多层性特点,符合少先队自我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少先队员生性好动、好奇、好模仿,喜欢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性活动符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3)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教育,必须与课外、校内实践活动相配合。充分发挥少先队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以补充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少先队在实践性方面可以充当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
(4)纵观党创建儿童团、少先队的悠久历史,实践性一贯是我国儿童组织活动的传统特点。这本身也是由少年儿童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参与实践”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途径。
2.体现创造性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发科技创造思维的历史重任就首先落到少先队教育工作者身上。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包括首创和再造。再造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有事物的重新组合加工而成的新事物,这种再造的新事物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本质上也属于首创。一般的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水平属于初级创造力,即创造出本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能力。这种创造一般并不能具备社会的意义,只是对其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是空前的,而这正是发展到未来中级和高级创造力的起步和基础。劳动实践活动可开发少先队员的创造思维,具有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智育价值。我们决不能低估少年儿童的这种初级创造力,相反,要诱导、启发、培养他们的这种创造思维,从普通的家务劳动和实践活动技能中,引申到雏鹰争章活动中,开展“我向家学一手”“我向师傅学一技”,组成“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三小制作活动小组。只要“创造教育”的微风一吹拂,就会簇拥起数不清的智慧火花。只要亿万少年儿童中有千分之一的人具有或开发出超常的智商,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就会绽放出千万计的创造之花,使神州大地上“科技小明星”辈出。
3.体现组织性
少先队是党、团领导的政治倾向很强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少先队只有通过活动,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引导队员去参加劳动实践,才能使他们逐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走进现实生活。少先队员生性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爱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活动正好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虽然少先队的实践活动有着自身特有的内涵,但它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去接触社会,观察大自然,了解科学技术,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纠正偏差,接受教育,得到锻炼,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这就使得少先队教育迫切需要同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劳动实践活动必然成为少先队教育的明显特征和特色。在课外活动和假期劳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可针对现在少先队员多为独生子女,娇宠过分,缺乏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现状,积极开展“我能行”活动。如“我向家长学一手”活动,不少骑车学生跟家长从擦洗自行车开始,逐渐学会换气门芯,正前后轮,修理飞轮车档,最终掌握维修保养自行车的技能;在“今日饭菜我掌勺”活动中,规定每个队员用十元钱自购原料试做“两菜一汤”,虽然做的饭菜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但能调动队员的动手动脑积极性,也深得家长支持和指导。辅导员利用队员掌握的这些技能,引导组织“红领利民服务活动小组”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服务,这样就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达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实践活动之中的目的,深受社会和家长好评。
(二)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少先队组织劳动教育活动要始终着眼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既能动脑, 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人才。
2.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少先队劳动教育时, 无论是劳动技能的难度、劳动强度的大小, 还是劳动的内容、完成任务的要求、时间的安排, 都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体质、性别等因素, 作出科学的安排。要强调力所能及,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防止违背教育规律、 不尊重科学原则的现象出现。
3.主体性原则
少先队的劳动教育是以队员为主体的, 要充分发挥队员在劳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
不断地实践会使学生的才智逐步发展, 逐步产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愿望,闪耀出创造的火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创造地思维。”如果学生从小就能搞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 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搞大制作、大发明、大改革。因此,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 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能力, 都要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5.量力性原则
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劳动,应当有劳有逸。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安排劳动,一定要掌握“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负担过重,以免影响学习和健康。
6.安全性原则
少先队的劳动教育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一定要有辅导员老师参加, 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要做好劳动保护, 注意劳逸结合。劳动项目, 要照顾体力弱的学生。在劳动过程中,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讲究劳动卫生,确保劳动安全, 不组织少年儿童参加有危险的、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劳动。
少先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先队劳动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少先队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少先队劳动实践是学习性、准备性的实践,强调教育效益。少先队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有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爱科学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等“六小”劳动实践。
(一)少先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劳动观点的教育
通过教育让少年儿童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从小逐步树立劳动伟大、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懒惰可耻的思想;克服轻视体力劳动、害怕艰苦劳动的倾向;懂得伟大的理想,幸福的生活,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都要靠艰苦的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队员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少先队员要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劳动者。
2.劳动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教育少年儿童从小尊重劳动人民,喜爱参加体力劳动和公益劳动,逐步培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简朴、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在劳动中培养主动、认真、不怕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态度。
3.劳动习惯的培养
劳动习惯是道德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习惯是与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紧密联系的,在长期练习和实践中形成的自动化的有关体力劳动的行为动作。其反映四个特点:一是一种行为动作,见到地上脏了要扫一扫,桌上有灰就要抹一抹,小种植园里的庄稼、蔬菜干旱了就要去浇水,都是一种行为动作;二是“自动化”,无需他人命令和指挥,是习惯了的自动的行为动作;三是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四是它与道德的其他三个心理要素——知、情、意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劳动习惯要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
4.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训练
教育少年儿童从小学会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的本领,以小种植、小饲养、小实验、小制作、小研究、小发明为主体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性的劳动技能,培养将来从事社会
生产劳动的兴趣。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少先队员就唱响了开展万能双手活动的主题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洗衣裳呀,洗手绢呀,补袜子呀,缝纽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首耳熟能详的劳动之歌伴随着几代少先队员边唱歌边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普遍受到溺爱,加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轻视体力劳动等旧思想的影响,孩子中存在着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和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现象。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982年,团市委少年部、市少先队工作学会继承50年代的优良传统,再次开展了“勤巧双手”活动,提出“少先队员要永远热爱劳动,准备好一双勤劳和灵巧的双手”的活动口号,并提出活动目标——做到“五个要”:第一,要懂得一个道理:劳动创造世界;第二,要寻找两个榜样,即各条战线的劳动大能手和小朋友中的劳动小能手;第三,要做到三个一样,即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有趣没趣一个样;第四,要坚持四个岗位,即家里一件事,家前一条梯、廊(或一块地),校内一件事,校前一条街;第五,要学会五个本领,即每个队员最想掌握的五种劳动技能。结合“五个要”开展了“勤巧双手”的五项活动,分别是“懂道理”活动、“找榜样”活动、“定岗位”活动、“学本领”活动、“勤服务”活动。上海少先队开展“勤巧双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五大系列:
(1)家务劳动系列。许多学校开展“做家长的好帮手”“做家庭的小主人”活动。学会“买”:买菜、买日常生活用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学会“洗”:洗菜、洗餐具、洗衣服等,掌握洗物技巧,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学会“烧”:烧饭、烧菜,初步学会烹饪技术;学会“理”:整理房间,理财,不乱花钱,懂得父母的辛苦。
(2)自我服务系列。少先队以“自治、自立”为目标开展自我服务,“自己的事自己做”。如学会叠被、擦皮鞋、钉纽扣、小修小补等。
(3)社会公益系列。组织队员为邻里、大楼、里弄、自然村服务的社会活动,引导队员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
(4)生产劳动系列。建立劳动基地,开展“四小”生产劳动。如小种植、小饲养、小果园、小编织。
(5)科技劳动系列。全市少先队开展了以“小改革、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劳动活动,让队员到农村、工厂、商店看看,问问,学学,动动,培养队员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劳动。
“勤巧双手”活动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广大少年儿童受到了一次生动、实际的爱劳动教育,共同演绎了勤劳之歌的欢快乐章。少先队劳动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态度的确立和劳动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队员的劳动习惯,引导队员逐渐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好思想,对少年儿童爱劳动品质的养成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途径
1.引导少先队员向劳动人民学习
尤其是向各条战线的先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学习。各行各业的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尊敬。许多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开展“找榜样”活动,发动队员从近到远,寻找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通过访问、介绍、报告等各种形式,学习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艰苦劳动,为祖国和人民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先进事迹,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组织少先队员参加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儿童最早参加的劳动。儿童从自我服务开始,学会穿衣、洗脸、照料自己生活,到帮助父母洗衣、烧饭、料理家务;在学校里,打扫教室和校园,保持学校的整洁。许多学校的队组织按不同年级对队员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劳动本领,做生活的主人。
3.组织少先队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一种不计报酬,包含共产主义因素的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而进行的劳动,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公益劳动的具体内容很多:在学校里可以植树种花,打扫卫生,美化校园、教室;可以检修课桌椅,修补图书,为老师和同学服务。在社会上可以宣传卫生,清扫街道,拥军优属,帮助孤老病残做好事等。
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少先队员开展了“洁、齐、美”活动。许多学校提出:为了“洁、齐、美”,人人坚持“四岗位”。 “四岗位”即家里一件事,家前一条廊,校前一条街,队内一项工作。鼓励队员参加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劳动。农村学校提出了“四小”活动:做父母的小助手,生产队的小卫士,学校的小当家,社会的小雷锋。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自觉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4.组织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队员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
如种植、饲养、装配、修理、缝纫等。有的学校办起了小工厂和小农场;有的学校与工厂、农村挂钩;有的学校组织少先队员下乡、下厂劳动。多种多样的生产性劳动,为少年儿童学习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创设了条件。
5.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红领巾志愿者服务就是以广大少先队员为主体,自主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红领巾志愿者服务是原红领巾公益服务活动的升级版,是在新形势下的产物,更凸显了少先队的自主自动性。
在世博会前,为响应迎世博的行动纲要,提升城市的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使志愿者们成为城市文明的宣传者、示范者、监督者、创新者。上海市少工委倡议广大少先队员、少先队组织成立红领巾世博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各种志愿服务形式,进行活动宣传,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上、社区中发挥积极的宣传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3月,上海市18个区县成立了“擦擦亮”“弯弯腰”“微微笑”等红领巾世博志愿服务队。围绕“环境文明”“秩序文明”的主题,各服务队根据自主申报的服务内容,定人、定时、定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迎世博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地点覆盖社区、学校、公园绿地、公交站点、地铁站等区域,服务内容涉及宣传世博、清洁环境、文明劝序、绿化维护等,在推进城市文明、服务世博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世博会期间,服务队共注册有1235支,累计服务次数达16692次,累计服务时间达5564小时。
为了保证少先队的劳动教育取得成效,我们要处理好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强调劳动的教育作用,决不能理解为劳动可以代替教育。我们还要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我们要教育少先队员尊敬体力劳动者和积极参与体力劳动,同时在劳动中善于动脑筋,从小懂得只有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本栏责任编辑 杨江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