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 大战略
——把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是本世纪初中叶我国社会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兹事体大,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趋势并预先全面谋划应对之策,是真正的“战略思维”。
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2.22亿人,占比16.1%;其中65岁以上人口1.44亿人,占比10.45% 。进入新世纪的15年间,这两组人口分别净增9200万人和5800万人,占比分别年均提高0.376和0.233个百分点,凸显出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特点。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亿人,2033年超过4亿人,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人,届时比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还多7000万人,人口占比将达到惊人的34.9%。在本世纪某个时点,我国也许不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始终是老年人口第一大国。面对这个客观现实,我们或许应当在对基本国情的认知上,加上“老年人口多”这一必要判断。
人口老龄化快速和深度发展的趋势,首先触及的是老年社会保障和老年服务,但如果仅局限于此,无疑是偏狭的,实际上,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系万户家事,又关百年国运。因此,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不应是短期策略性安排,更不应是某个或某几个部门“单打独斗”之举,必须统筹谋划、系统思维,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顶层设计。社会上有关这方面对策建议已有很多,而我所言“把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在于强调“高峰期”和“国家战略”:
其一,明确战略目标。自上世纪末始,我国对老龄化趋势的认知逐步加深,并采取了多项应对行动。面对未来,真正严峻的全方位挑战来自老龄化高峰期。所以,我们预置的战略目标不是一般性的老龄化,而应更明确地指向“老龄化高峰期”,即从今往后的约40年时间。
其二,准确表达定位。有人主张把应对老龄化挑战作为“国策”,此亦促进提升理念的善言。但“国策”者,与国同生共存之谓也,如“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之类。而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虽然会持续长达几十年,但并不具有这样的恒久性——在平稳渡过老龄化高峰期后即可调整。所以,我以为“国家战略”的表达可能比“国策”更确切,而且丝毫不影响其重要性和实施力度。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国家老龄战略”至少应包含4个基本方面:
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市场机构从中发现商机,瞄准高端人群或中等收入群体开发各类养老、医护产品和服务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木桶”的最短板是还有1亿多老年人没有任何制度性基本生活保障。因此,“顶层设计”须坚持底线思维,从解决“底层”问题入手,把老有所养、所医作为国家老龄战略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力争到2020年把10亿左右适龄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已经基本实现,覆盖了13亿多人,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需求,优化管理服务,逐步提升保障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支柱的养老、医疗(健康)保障,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
优化老年就业支持政策,发挥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充分供给的中青年劳动力优势。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内人口将从2012年的9.4亿人缩减到7.13亿人,即固有的优势将消减,因而必须对人力资源政策作重大调整。延迟退休是关键的一招,这决不仅是为了平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更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所必需。现有或潜在的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轻化”,技术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二是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带动全民族文化知识水平整体提升;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催生服务性需求大量增加。这些都为创造更多、更适宜老年人就业的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需要着力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设计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政策和节奏,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保证平稳实施;二是将过往以促进青年就业为重点的公共支持政策调整为均衡促进老中青年就业的政策体系。
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社会需求。老龄化是严峻挑战,同时也是重大机遇。如果社会生产和市场供给无视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仍固守以青年群体消费为主导的格局,当然会只看到老龄化的负面影响而失去发展、创新方向。而如果能够敏锐地观察到老年社会产生的新需求,并针对性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能获得新的积极动力。据预测:2011年至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设施等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将从7.33%上升为26.24%,老年消费市场占比将从5.1%上升为16.4%。在未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食品、服装、用具、住房改造、小区服务、道路交通条件优化、旅游、健身、文化娱乐等等,都有巨大的开拓空间,满足这些消费需求,无疑可拉动经济持续发展。
调整完善社会管理机制。适应老龄社会的结构变化,除社会保障、生活服务外,还要满足老年人公共安全、权益维护、平等参与等社会生活需求。如何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也是未来治国理政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银发经济
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也称“银发产业”,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卫生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业、金融理财、旅游娱乐、房地产、教育、咨询服务等各个领域。
“国家战略”的本质是从国家层面优化资源配置。“老龄国家战略”的资源配置,有4个重点:
设立国家综合性领导机构。面对老龄化高峰期迫近并形成日益严峻的挑战,不少部门和组织已采取积极行动,但仍难摆脱各行其道、力量分散的局面。要进行顶层设计、统一协调行动,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可以设想,将目前挂靠在一个政府部门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整为直隶中央的实体性机构,赋予宏观政策制定权和执行监督权,统筹协调各部门相关职能职责,使其成为真正能够在全局上组织和调动各方面资源的决策指挥机关;同时将中国老年协会与全国老龄委的职能分离,使其成为全国老年人的群众组织,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理顺管理体制,是实施“老龄国家战略”的组织基础。
高度重视老年服务的人力资源培育。老龄化社会的服务资源中,土地、资金、设施都极为重要,但最稀缺的资源恐怕还是服务组织和服务人员。虽然我国劳动力众多,但对老年服务而言,愿不愿干、会不会干的问题将长期困扰人力资源配置格局。一方面,由于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上升空间受限,社会从业意愿低而导致供给稀缺、市场价格高涨。如目前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每月只有2000多元,而大城市的家政服务价格已经高达5000—8000元。缺乏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即使许多家庭有需求也有经济能力,而服务人员缺乏必要技能,服务标准不明确、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造成雇佣双方矛盾频发的现象,也限制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要把加快培育老年服务领域适用人力资源(如通过行业组织制定不同范围、不同等级的水平资格)、制定服务标准、完善纠纷调处机制作为重大制度建设来做,即增加供给、建立规则、规范秩序。
综合发挥家庭、社会-市场、政府3个主体的资源配置作用。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可以有多项举措,但不能由政府全包下来。资源配置的基本顺序应是:家庭能承担的就自行解决,市场能提供的就购买服务,社会能互助的就采取公益方式,政府的职责是缓解家庭不可承受的风险,解决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如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帮助困难家庭的老年人,资助老年服务人员的培训等。3个主体协调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抓住“十三五”的重要窗口期。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接近15%,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我们最多还有15年“窗口期”,现在启动实施“老龄国家战略”正当其时。要将此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务之急是制定“十三五”老龄工作专项规划,抓紧理顺工作体制,制定完善和组织落实重大政策和制度,以期做到未雨绸缪,从容而科学地应对未来挑战。
这个关系中国几代人幸福安康的国家战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连在一起——到本世纪中叶,当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今天的中青年大都也已步入老年,他们会庆幸亲身参与了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而且一定会从中获益。
正所谓:
老吾及人自古贤,
运筹帷幄话百年。
三军并进雄关破,
武略文韬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