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海风
第九十四回 精准扶贫现闹剧 信息泄露惹人忧
□ 碧海风
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大扶贫力度,一些贫困村在执行中出现扶贫“大锅饭”,导致精准扶贫“落不了地”。
在山西省娄烦县独石河村,村里用下拨的50万元买了60头驴。扶贫驴买回来,如何分却成了愁事。“人多驴少,谁的那份也不能少,最后只能8人分一头驴。”村民们告诉记者,全村483口人每8人分一头驴合伙养。由于合伙养驴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结果驴越养越瘦,最后还没等养成全都卖了,直接分钱。
据报道,发生如此扶贫“闹剧”,根子还在有些基层干部“不担事”上。扶贫款下来了,他们嘀咕了:贫富差距不是特大,光给贫困户,其他户有意见怎么办?要跟我打嘴官司呢?甚至纠缠起来、上个访啥的呢?弄不好,就会“等闲平地起波澜”。干着公家的事,却给自己惹是非,讨嫌招怨的,算了,大锅饭平均分,都过得去;扶贫成效不重要,能当“太平官”,不出乱子才是好。
发展养殖脱贫致富,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独石河村买来的60头驴,却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摊给全村老少爷们。正如“3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一样,8个人养一头驴最终也养不下去了,草草卖掉分钱了事。此种“扶贫”不是扶贫,而是敷衍。这种“大锅饭”式扶贫,看似公平公正,一个都没有少,实则是谁也吃不饱,既扶不了贫,也浪费扶贫资金。
脱贫攻坚战中,一些扶贫干部不是重点研究如何把扶贫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而是和稀泥,只要贫困户不吵不闹就行,把扶贫物资搞平均主义,张三一点,李四一点,王五一点。如此“天女散花”,扶贫物资倒是发下去了,但扶贫效果呢?8人分一头驴,岂不说能不能精心喂养,就是养大了,一个人又能分多少钱?对脱贫又有多少价值?
精准扶贫是“个人定制”式的扶贫,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扶贫资金的浪费。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灵魂。扶贫只有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精准扶贫来不得半点马虎,掺不得半点水分。可是,很多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还不到位,“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扶贫套路在基层更是屡见不鲜。
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责任和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怕麻烦、不愿意“挑担子”,采取利益均沾、人人普惠的所谓“变通之道”,只会让精准扶贫上演“变形记”。只有多一些“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扶贫更有“准头”,贫困农户才会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正是:
扶贫岂能大锅饭,
八人一驴成笑谈。
近日,有媒体记者的暗访让人细思极恐:只花700元钱,就能准确地得到这些信息——同事住宾馆跟谁同屋、银行账户余额多少、乘飞机在几排几座,甚至是在网吧的聊天记录、使用手机的通话记录,以及此刻身在何处!
这还不算完,此类贩卖个人信息的服务居然有第三方担保,交易已经实现了“平台化”“组织化”。也就是说,专门有一个行当、有一群人干着让你信息“裸奔”的营生,靠出卖你的隐私吃饭,而且昼夜倒班、全年无休。
谈到个人信息泄露,不少人都深受其害:从各类保险到理财产品,从虚假中奖到考试答案推销,从家庭装修到小孩上学……对方总能找准我们所需,并精准地电话骚扰。个人信息何时泄露?谁泄露的?如何追责?种种疑问,民众常常一头雾水,气愤至极却束手无策。
众所周知,诸如公民的网吧记录、酒店住宿及租房记录等,都是由警方规定服务单位必须联网登记以供警方随时掌控的信息,不通过警方的数据库,不法分子很难采集到国内所有酒店的入住信息。同样,出入境和犯罪记录也只有公安边防和各地公安机关有明细记载,普通群众不仅很难获取,有时为了一纸无犯罪记录证明甚至要远奔户籍所在地去找警方开具。就是这样原本以为非常权威严肃的信息记录,不法分子竟能轻松对外销售。
技术带来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信息安全观。在“大数据”“云数据”时代,我们一方面在充分享受海量数据分析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改变,一方面也不禁要担心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如果说过去只要买个保险柜就能把个人信息锁在里面,那么今天,每一次信息录入,每一次浏览网页,每一次移动支付,都是把个人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私密性几乎无从谈起。而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非法行为已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很多人从中获利。同样,也有很多人、很多单位因此受到巨大利益侵害。
在信息时代,必要的公众个人信息采集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是一种信息红利的分享。可以说,采集或接近个人信息的机构和部门等,均有可能成为公众个人信息泄露的出口。相关机构掌握的公众个人信息量越大,其需要肩负的保护责任也就越大。但采集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保管好这些信息,从契约角度讲,采集就意味着一种承诺、约定。公众通过提交个人信息获得相应的服务便利,而相关采集机构则应该履行保密的义务与责任。唯有恪守契约,才有可能建立社会信任。
治理信息“走丢”、杜绝信息泄露,必须筑牢公共部门安全篱笆,把“防火墙”修得更高、更厚、更严。同时,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提高违法成本。对公众而言,更需要逐步升级信息安全意识,不能只习惯于保护实物信息,而对看不见、摸不到的数据信息缺乏敏感性,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此,才能不再让个人信息“裸奔”天下,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信息安全。
此正是:
信息泄露存隐患,
激浊扬清须重拳!
黎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