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敏
马迎新:“土专家”的执着
□本刊记者 张敏
“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你对它勤检查,勤维护,做到了然于心,开动起来它就正常运转,不闹腾。”马迎新打趣地说。
三十年的工作风雨,三十载的扳手钳子相伴。
一个进厂时仅是初中学历的一线工人,却已成长为省级技能大师;一个因身体原因有时只能跪着作业的维修钳工,却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为企业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一个身高只有1.63米的班组长,却带出了一个技能过硬、拥有不凡业绩的“技师班”……
马迎新,是中国重汽桥箱公司齿轮加工部齿轮分部钳工高级技师,机电组组长。自1981年入厂以来,就一直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摸索,马迎新技能不断提高、经验不断积累,经他维修过的机床,大小故障大都会“手到病除”。
“在我看来,油泵是设备运行的心脏,润滑是设备运行的血液。”为推进设备“零故障”管理,他提出了“设备开动、润滑先行”的设备
运行机制,在最后齿轮加工部在部里加以推广,从而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维修费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维修费用86万元。
“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你对它勤检查,勤维护,做到了然于心,开动起来它就正常运转,不闹腾。”马迎新打趣地说。
马迎新中国重汽桥箱公司齿轮加工部齿轮分部钳工高级技师,机电组组长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2010年,桥箱公司为生产AC桥系列产品,引进了NO610、NO609等几台进口拉齿机设备。起初,该设备油泵的压力波动不稳造成分齿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试制齿轮分齿精度要求,但更换油泵需要原装进口油泵,不但价格高且采购时间长。“那时,试制产品迫在眉睫,不能停也不能等”。一旦这个工序中止,试制工作将陷入“瘫痪”状态。紧急当口,马迎新充分发挥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出对该设备改造的建议。针对油泵的工作原理,他选用了37-F-R-01-C-K-32油泵,对其管路的进出油口、液压管路焊接加以改造,并重新定位装配基座。通过试车调试,经改造的设备液压系统稳定,分度均匀,满足了生产工艺的要求。完成了公司的试制任务,为企业节约费用10万余元。
“也有一时解决不了的设备故障,那时他就查看图纸,研究资料,请教专家,召集我们共同探讨……”班组员工狄宗超说。
几年来,马迎新带领班组成员解决了排除进口设备研齿机、弧齿铣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乱齿、震动、分齿不均、波纹、加工精度不稳等突发及疑难故障问题;完成了进口设备备件国产替换改造工作,先后开展了对NO610、NO609、NO26、NO118及528C设备的滤芯、油泵、液压系统、管路、电器元件、传动机件、防护等多项改造工作,并先后完成Y3180加工AC26产品时刀架干涉的改造,对NO26液压泵老化磨损、NO610油滤芯、NO118计数器等实施改善提案共计20条,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是一位实干进取的维修技术‘大拿’,响当当的‘土专家’。”分部员工竖起了大拇指。“他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实干精神,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这两种精神如同我们的一套齿轮,在老马的身上高速啮合。”齿轮加工部经理王绍玉流露出一脸的自豪。
2011年,桥箱公司加快了曼车桥项目的研制开发进度,在曼车桥项目设备调试期间,恰赶上马迎新的父母因病住院。
“老爹老妈都是中国重汽退休的老职工,他们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老爹常对我说,你是党员,不能因为家里的事耽误工厂大事。”为此,父母住院期间,马迎新硬是没请一天假,每天都是在下班后才急匆匆的赶到父母病床前进行照顾。半年的时间内,马迎新的父母因病先后离世。“父母临走时,因为都在白天,都没能见我最后一面”,“我愧对父母,人家还以为我干啥大事业呢。”说着,马迎新深深埋下了头,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但为了保证曼项目能按进度如期完成,他没有将父母病逝的消息告诉单位领导和同事,一个人默默地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后,就匆匆回到了岗位。
通过紧张有序和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马迎新克服与国外专家语言沟通的障碍,凭着一股韧劲,保证了新设备的调试成功,达到了公司的同期进度目标,受到德国专家的称赞。
“因为患有股骨头坏死的老毛病,这几年来,马老师给我们修机床时,由于身体不适有时不得不跪着,那种对工作的责任很让我们敬佩。”生产一线班组长陈静动情地说。
为带出过硬好队伍,马迎新在班组文化、制度等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他在班组里办起了“小课堂”,坚持每周一课。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的同时,开展职工间互相探讨问题和“技师一堂课”活动,每人当一次导师,讲述自己的拿手绝活,激发大家参与小改小革、修旧利废的积极性,使得大家从原来的“设备坏了就修”的反应滞后,转化到现在人人开始钻研业务、攻关难题。
一路走来,马迎新先后荣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济南市节能减排达标十佳个人”、“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首席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 等荣誉称号。这也正是他不懈努力收获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