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冠名班的“是非”之谈

2017-01-12 07:38陈长应
考试周刊 2016年10期

陈长应

摘 要: 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建了冠名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氛围,然而,新生班级被企业冠名的举措,引来一些争议。

关键词: 新生班级 冠名班 是非争议

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是中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而且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通过校企合作联办冠名班的实践,是近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纵向延伸的一种新形式。一些职业学校,新生班级被企业冠名是企业冠名班的一种新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有肯定,也有担忧。

1.对于学生来说,应尽早和企业对接

新生班级除了一个常规的班级名外,还有一个新名字,即企业冠名。班级冠名之后,在班级原有的辅导员的基础上,冠名企业派出一名企业技术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并且冠名企业将在班级内设立奖助学金,支持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开展各类讲座和报告,等等。当然,冠名企业也有一些“特权”,如优先选择和录用冠名班学生的权利,就是希望在新生一进校时,让学生与有关企业“熟悉”起来,互相培养“好感”,以便将来“谈婚论嫁”,利用企业资源,一同培养教育优秀的技术人才。避免由于事先学生和企业接触不多,学生和企业之间在选择上,有点“盲目”,企业和学生都不是很满意,可以让学生尽早和企业对接,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又一种创新。

1.1积极融合校企文化助学生提早转变角色

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理念、行为、价值观、企业形象与社会责任等的总和,它是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复合体,用以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在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竞争靠产品,二流企业竞争靠服务,一流企业竞争靠文化。”优秀企业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是促进职业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与加速器,是联结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桥梁与纽带。企业冠名班与非冠名班的区别,首先在于在这个班集体中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气息,这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来的激励职工勇于进取、敢于争先、奋于拼搏,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个人价值”,为企业创造无尽财富的根本保证。这种文化气息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和熏陶,进而融合成为该冠名班的“班级文化”。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时,引入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布置教室时,将企业核心文化张贴在教室前,时刻提醒同学们的准员工身份,在宣传栏中布置企业周报,及时了解企业动态。使班级的墙壁会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业务、人文管理、用工要求及待遇,让企业文化渗透到冠名班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选择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强化学生的使命感。

1.2合理安排所学课程

冠名班主要为企业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人才,在开设课程时,应以企业需求和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将学校的教学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有机协调,力求通过探索与实践,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实现双方互惠互利。为了能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出能在企业派上用场的技术性人才,冠名班的授课老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学校承担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企业主要负责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

1.3有利于班级管理

学校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班级企业冠名这一形式,直接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精神等引进课堂,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班级黑板报墙报等都是对冠名企业的介绍,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理念、服务宗旨主要产品、重大活动、各种荣誉等方面宣传和介绍。主要吸收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精神,渗透到班级的班规、班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从而使班级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训环节中把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室的布置中应凸显企业冠名班特色,多反映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优秀员工的案例、企业用人的标准、企业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等与冠名企业息息相关的内容。

2.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的后继发展

2.1节约成本

对企业来说,冠名班培养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企业的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跟生产不适应的问题,学生不是毕业后再去厂里工作,而是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就已经介入了。如果学生毕业后才到企业工作,他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另外的培训,一方面企业要为这个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可塑性在毕业之后也会有所降低,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接受、学习是早一点更容易转换,考虑企业的文化与前景,是否会真的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机会。

2.2为企业提前培养人才

企业可以和校方共同拟订教学计划,按企业的需要培养紧缺的技术人才,从而获得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继而提高经济效益。

冠名企业支持和参与班级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类讲座和报告等,如企业需要,学校也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地在学生中,培养起自己的口碑,挖掘和留住自己中意的人才。企业也可以增加新鲜血液,同时增强有竞争力。

3.对学校来说,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可通过冠名班获得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升教学质量及学校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对此,也有教育人士提出担忧。

3.1新生冠名太商业化

对企业而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企业只有培养和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投入资金、实习基地、技术专家等才能把本企业文化及早融入未来企业员工,才能从长远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就要尽早与学校合作,通过冠名班,尽早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冠名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重点奖助所冠名班级的学生,受奖助学生应优先考虑到冠名企业实习就业,等等,有人认为,这些做法与一些大学的冠名一样,存在商业化问题。

3.2忽视全面发展

因为学生如果只针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学习,万一该企业出现变故,则学生可能会因为学得过窄而面临失业,应避免冠名班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问题的产生,学生对冠名班的依赖程度过高,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苗头。另外,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技能人才。若过早地被冠上“准员工”的身份,学生的身份可能会被淡化,则会造成学生只重专业学习而忽视全面发展的结果。

3.3流于形式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协议内容一般只涉及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劳动报酬及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等,而对实习期间学生的共同培养和学生学习等重要问题,却很少提及,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不少单位在学生毕业前都会进行验收考试,考试通过就签合同、入职,考试不通过就得另找出路。如果校企沟通交流较少,企业不投入,学校不重视,双方没有后续的投入和措施,那么,学校实训力度不够,教学质量和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冠名班就会名存实亡。

企业冠名班级,确实给人以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然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冠名班级可实现让学生尽早和企业对接,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又一种创新,何乐而不为。存在即合理,事实上,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化不是阻碍教育发展的负担,而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推动剂。社会关注企业冠名新生班级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对于这种市场冠名行为产生的利益问题是否公开透明缺乏信心。也就是说,如何规范个人或者企业冠名行为,比争论纠结于该不该冠名更有现实意义。学校与企业沟通过少,教学实训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沟通,无法共同解决,从而产生隔阂。

规范企业冠名学校,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冠名的标准有一个科学界定,量化标准才能保障程序合法;二是对冠名品牌的社会公信力要做界定;三是对于冠名过程中产生的商业行为要确保公开,防范冠名过程存在利益寻租的可能;四是冠名要不违背教育理念,不违反学校制度。若能依规行事,则企业冠名班级不是个要命的问题,而是个要紧的问题。这种模式对于当前正在成长的高职院校来说,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高等教育模式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企业冠名班级并非教育功利化原罪。企业冠名班级学校的是是非非,归根到底,是理念坚守与制度创新的博弈。全面深化改革方针中对于投资体制改革中就曾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那么企业用资金投入冠名班级,便是一种资本参与与效益回报的体现,冠名班级便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实施,是各中职院校实现生存和谐、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任何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相信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实践的探索中,只要认真研究,妥善处理,就一定能使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萍.高职院校企业冠名班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2(24):106-108.

[2]曹永军.中职学校“企业冠名班”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思考——以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教育研究,2011(19):22.

[3]周剑峰,许小霞.关于职业学校“冠名班”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84-185.

[4]张立,王建晖.浅谈校企深度合作“冠名班”的几点思考[J].电子质量,2011(10):51-53.

[5]黄启良.打造冠名班品牌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J].广西教育,2009(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