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白
摘 要: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本文试通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遵循兴趣性、审美性、创造性原则,并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几种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充实表象内容、营造情境氛围、充分利用教材和指导写作实践,用实例从实践的层面阐述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策略,论述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初中阶段尤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转折阶段,新奇感和叛逆性都比较强,这正是开启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古时陆机就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想象,无处不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似的令人叹服的想象之作比比皆是,它们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些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让我们不由地引发种种想象,打破时空的界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具有想象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二、研究的原则与意义
(一)研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指想象力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稳定到稳定,从短暂到长久等。
2.审美性原则。指在平时的教学中,想象力若能得到激发和加强并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那么这个过程就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
3.创造性原则。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想象力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教程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展开工作;二是指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二)研究的意义。
人类梦想光明永驻,就发明了电灯;人类梦想坐观天下,就发明了电视;人类梦想千里传音,就发明了电话……无数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的成果。语文教学也一样,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想象力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想象供素材:想象是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获取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和物,这就扩大了取材范围。在教学中,很多情景是我们没法见到的,只能通过想象感受,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提供不少的素材。
2.想象拓思路: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时候,或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有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或写不下去文章,紧咬着笔也写不出来一个字,这就说明我们不善于想象,只看到现有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束缚自己的思路。如果我们运用想象,就可以打破限制,由此及彼,思维的范围广了,思路也开阔了,写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3.想象添艺术:想象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它能借助大脑中的素材,充分运用合理的想象,让文章更生动,形象更丰满,这种想象力还可以克服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呆板感和束缚感,多了一些灵性和自由感,让作品充满艺术的活力。
三、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丰富表象,充实想象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而想象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1.学会观察,奠想象之基。想象力的基础是敏锐的观察力,如岑参诗中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奇妙的诗境令人叹服,若没有对梨花的观察,对雪花的欣赏,怎么能有这千古佳句呢?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贴近自然,正如矛盾所说:应当时刻身边备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才能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才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观察东升的旭日、西落的夕阳,欣赏春天的百花、秋日的落叶……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那样即使在课堂上,头脑中也会有丰富的想象。如在上《童趣》一文之前,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草、土块、小虫等,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可以坐在位置上远距离地观看,也可以走到讲台上来近距离的观察,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讲台上的东西描绘出来。学生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小草想成树林,土块想成山丘,小虫想成怪兽……这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特别轻松,也为以后的想象扩写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重视积累,筑想象之本。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基础上的一种新形象的创造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能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诗人作家才能创作出篇篇佳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想象。如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赏析完全诗后,我让学生思考:“这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上分析,诗中还有一点欠缺的内容,看看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这一问题,立刻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所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于是认真思考。经过热烈讨论,结合以往学过的诗词基础,充分想象,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最后,我还让学生共同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关于夜景的诗句。学生纷纷诵读出了自己所积累的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兴趣。
创设情境是引发想象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生动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并根据这一情境,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表象之间的联系,展开丰富想象。
1.借多媒体技术,激活想象。多媒体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唯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文章,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但农村孩子很少出去,不少学生因为没看过真正的大海,难以体会文中的意境,特别是对那富于变化的海潮的三个阶段,理解很困难,根本体会不到美的存在,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落潮、潮起、高潮三个阶段的动画,再配上海涛声响,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海,听到海,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透过文字,生动形象地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领略大海的温柔和雄壮,得到美的享受。又如在学《口技》一文前,我先给学生看了《洛桑学艺》的小品,大家都被洛桑的技艺折服,之后我又播放一些音频,如狗叫,风声,沷水声……让学生对这些声音有直观的感受,最后再学习课文,对文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各种情景,透过书中的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出来,似乎是身临其境般地看了一场表演,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2.扮演角色体会,成就想象。角色扮演可以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感。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境,通过想象,把当时的“我”重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自觉进行小组讨论,集四人的想象之力,推出一位学生出来表演,有的表演时,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望望天空,再看看自己的衣衫,一副功名未成的遗憾样;有的表演时浑然欲淒的样子,不时地拿出自己的信件,不时地呢喃一句妈妈,一副思家不能回的痛苦样;还有的很搞笑,不时地抚着自己的肚子,不停地吧唧嘴巴,显示自己已经非常饥饿……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并用肢体动作给我们再现了一位风尘苦旅的行者的无奈与悲伤,一位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悲凉情怀。又如《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让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有的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理理衣角,一副淡定自若的表情;有的则表演出皇帝万分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还有的把皇帝偷偷看随从和大臣们的神情和样子灵活地展现出来……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都表现了出来。
(三)挖掘教材,培养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章比比皆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感知和欣赏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培养想象力。
1.细节刻画,品味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会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产生共鸣。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并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台阶》对父亲进行了很多细节刻画。如“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细节,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父亲那个时候在想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想着别人家的台阶怎么可以那么高,真让他羡慕;有的说他肯定心里不平衡了:为什么我的台阶那么低,他们的可以那么高,我也一样的劳动,又没有偷懒,世界真是不公平;也有的写着:等着吧,过不了多久,我也会有那么高的台阶,比你们的还高,到时让你们也这样来看我……通过学生的想象,把一个忠厚老实但内心也有波澜的父亲展现在面前,他的眼神让我们读出了他的羡慕、渴望,真真切切地走进了父亲的心里。又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父亲的背影轮廓,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并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还有在买橘子时的询价还价、挑选、称重、掏钱等方面,根据课文的背景,即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心情及想法,在想象中品味、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意义空白”,利用想象。“空白”在字面上能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意义空白”,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不少都有这种空白存在,最典型的要算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许多篇章都留有“意义空白”,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象,往往就能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讲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编剧,你将如何设计《孔乙己》的结尾剧本?学生立即被这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写他遇到老同学,备受奚落羞辱,更加的被人所嘲笑;有的写他被人救后,参加了革命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写他通过时空穿越到了今天的大都市,傻傻地“食全食美”饭馆纠正招牌的错别字;有的写他冥冥中来到鬼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前与阎王争辩“死”有多少个同义词……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他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对阿长如何给幼时的“我”买《山海经》没有过多叙述,只是一笔带过,让人无限想象: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又没见过那本书,如何能正确买到呢?这真是令人想象无限的话题,或许鲁迅先生也是想让读者自己填写这一空白,特意留下来供读者想象。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一下,阿长是如何去买那《山海经》的。有的学生就写道阿长特意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到城里四处打听,唤着那个从“我”那听来的“三哼经”,不厌其烦的重复又寻找,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和嘲笑,终于为小主人买来了那个书;有的学生写道阿长回去后,特意买了东西去拜访村里有文化的人,让他们帮忙一起去买那书,因为不知道书,买书过程十分艰辛,几次她的村人都想放弃,可阿长一个劲地求他,终于买到了书;有的学生写道……许多许多的想象都容纳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那未知的世界里翱翔。
(四)指导写作实践,拓展想象空间。
观察和积累,只是为想象打好基础,“情境”式的想象,也只是简单的再造想象,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
1.看图作文,初步想象。看图作文可以考验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能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思想,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同样的题材,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如我在多媒体上显示了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医院的产房里,一个产妇刚生下孩子,躺在床上,旁边一个军人手提行李包,站在床前。请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立意,学生看到这图后,小组中一起讨论,一起想象,经过比较,挑选出两类比较好的立意:一类是《迟到的父爱》:这个军人不顾妻子怀孕独自在家,毅然参加战争,等到战争结束后才回家探亲,发现儿子都已经出生了,体现出军人“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另一类是《前线在召唤》,这个军人刚接到部队的命令要立即参加战争,他为了保卫国家正在向产后的妻儿告别,体现出军人“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又如在上丰子恺的《竹影》时,先让学生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一幅《我为凳子穿鞋子》,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我为什么要给凳子穿鞋子?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天冷了,自己觉得脚冷了,觉得应该给凳子穿上鞋子;也有的说因为每天跟凳子在一起,和它成了好朋友,好朋友就应该分享好东西,所以我有新鞋子的时候,也要给凳子穿上新鞋子……学生的答案多得超出我的预想,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是平时少了那么一种机会表现。
2.续写、扩写,深入想象。续写、扩写是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进行合情合理的创作,有些课文比较含蓄,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都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推断,教这样的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合理推断,续写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如教完《卖炭翁》后,我让学生续写结尾:卖炭翁的炭被抢,离开集市后将向何处?要求学生以情定势,合理想象。有的学生写了卖炭翁拖着空车,边走边想着世道的不公。想着家里面黄饥瘦的老母,想着嗷嗷待哺的小儿,想着自己与妻子一年的艰辛,想着如何熬过这个严冬……自己还如何有脸回去见家人?越想越绝望,走到村口,让老牛拖着空车回家,自己将半匹红绡系在一棵老槐树上,含恨上吊了;有的写道,卖炭翁早就恨透了朝廷,炭被抢走后,他愤然离开家乡,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也有的写道卖炭翁最后什么也没做,照常回到了家,结果被妻儿所责怪,导致之后更努力地烧炭……事实证明,学生对给文章添“尾巴”很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十分丰富,延伸出的“尾巴”都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氛围,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幻想作文,强化想象。幻想是指对未来的想象,它表现为描述人对未来事物的希望。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敢于让学生对陌生的未知领域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幻想,创造新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或见解。比如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自己》,希望大家展开想象,合理地预测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作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写自己是驰骋商场的大亨,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国家、城市间飞行,住豪宅,开豪车,生活忙碌而又充实;有的写自己是一个普通公司的小员工,每天为生计而奔波于公司家庭之间,每天挤公交,日子过得紧张而又艰辛;有的写自己是自由职业,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努力……学生一旦打开想象的翅膀,各种灵感就随之而至,各种各样的想象,既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还有如《未来的学校》、《2050年的中国》等题目,学生都倍感兴趣,写作激情高涨,都能用自己的笔墨去想象,去创造,并写出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慢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想象、去创造,相信在这个需要增强创新意识的时代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理论的形成、过程的控制等方面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相信这一研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的教师和学生会更多,取得的收获会更大,相信学生一定都能展开想象这一翅膀,翱翔于知识的天空,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2]朱晓斌.语文教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龚春燕,龚冷西.创新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4]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想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5]王振刚.课堂感觉——教育想象力探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