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 袁春花 曾维良
摘要:湖南通道生姜栽培历史悠久,因其品质优越而畅销省内外。通过分析当前生产现状,探讨做大做强通道生姜的对策。
关键调:优势;现状;问题;对策
1通道生姜生产现状
1.1分布广而散
全县各乡镇都有不同规模的种植,年种植面积5000亩;一般亩产鲜姜1300-3000kg,年产鲜姜9000t。主要分布在陇城镇、坪坦乡、万佛镇等乡镇,尤其是陇城镇已初具规模,年种植生姜面积达4000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
1.2存在的问题
1.2.1病害多,品种退化
通道生姜种植时间悠久,由于没有对姜种进行品种提纯和严格选种、育种,导致品种退化,产量偏低,品质较差,商品率低,病害严重,有的因为发生姜瘟造成减产,严重的甚至失收,极大地影响生姜产业的发展。
1.2.1.1姜瘟病害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青枯假单胞杆菌,是姜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26-31℃是最适宜发生,在20℃以下、35℃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生姜生长盛期遇到高温多雨、时晴时雨的天气时,易引起病害的流行。6月~9月为发病高峰,一般损失20%以上,严重的失收。
1.2.1.2病毒侵染
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细长、瘦弱,地下块茎细小,分枝能力差,一般减产40%,品质下降,严重的块茎比种姜还要小,失去利用价值。
1.2.2栽培管理粗放
传统的栽培模式主要表现是:一是姜种种植浅,因不能及时培土,姜块露出地表,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是姜种太小,不利于生姜早生快发迅速搭好丰产架;三是密度太小,土地面积没有充分利用;四是施肥不科学,N、P、K素比例失调,偏施氮肥,容易诱发病虫为害。降低产量和品质;五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没有使用对口农药。
1.2.3生姜贮藏保鲜、加工技术严重滞后
通道县是湖南省主产生姜县之一,由于县内没有一家生姜的加工、贮藏保鲜企业,只能作为初级产品、销往广东、广西和长沙、益阳、凤凰等地,没有产品定价权,任由商贩操弄,损害姜农利益,挫伤种植的积极性,阻碍了生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2.4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姜农收入不稳定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善,各种农产品滞销现象常见报端。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2011年到2014年连续四年鲜姜价格达4元/kg以上,2015年却跌到1.60元/kg,价格波动大,让许多姜农损失惨重,挫伤了种姜的积极性。
2优势
2.1交通区位优势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与广西、贵州两省(区)交界,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全境东西宽58公里,南北长68公里,总面积为2239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脉过渡地带。雪峰山西南余脉延伸境内,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是通往中国大西南的要道,距广西桂林市190公里,柳州市220公里,怀化市220公里。209国道、包茂高速、枝柳铁路、320省道穿境而过,距“贵广高铁”三江站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2优越自然资源
2.2.1温、光适宜,水源充沛
通道县处于东经109°26′-110°01′,北纬25°52′-26°29′,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低温度-7.3℃,最高温度37.5℃。年降水量1480.7mm,雨水较集中于4-8月。雨日168d,日照时数量1400.3h,≧10℃活动积温5060℃,无霜期298d。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并且光、热、水三者配合很好,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有比较优势,山青水秀,森林覆盖大。这就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很好的自然基础和内在环境条件。在本区内推广绿色蔬菜种植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2环境优美,物种丰富
因地理位置和独特气候的长期作用,通道县介于华中,华南和滇黔桂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含三个区系的植物成分,以华中植物居多。通道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境内有木本植物109科、352属、1202种。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通道森林覆盖率为75,5%,林木蓄积量为8493545立方米,是个天然的氧吧。是生产无公害生姜优越的环境条件。随着“碧水、青山、蓝天”工程的推进,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全县生态建设的发展。
2.2.3土质肥沃
全县总耕地面积1.9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27万m2,旱地0.62万m2。成土母质主要以砂质板岩及板页岩、石灰岩风化物、砂岩与紫红色砂砾岩、近代河流冲积物为主。其中砂质板岩及板页岩风化物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22%。土壤酸碱度及土壤养分含量状况,通过侧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2012年度的5586个土壤样品化验结果得出。通道县耕地土壤状况主要是呈酸性。碱解氮的含量极高,有机质、有效磷的含量十分丰富非常适合生姜生长发育。
2.3先进的生产技术
2012年以来湖南省农业大学园艺系艾辛教授受聘为通道县科技特派员,从本县实际出发,在通道县陇城镇甘溪片区实施了《生姜遮阳试验》、《生姜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生姜地膜覆盖试验》、《生姜新品种引进试验》等,旨在提高生姜的经济效益,为制定通道生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试验平均亩产达到3405公斤,比传统种植增产23%以上。因效益显著,2014年被评为通道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2.4市场容量大,独具特色
通道生姜是独具特色的当地种,其特点是,性微辣、味辛、扇状,色淡黄。株高80-95cm,分枝13-28个,全生育期200b左右。通道生姜主要以肉质根供加工或食用,营养物质十分丰富,除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外,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因含有特殊的香味,可做香辛调料,亦可加工成姜干、糖姜片、咸姜片、姜粉、姜汁、姜酒和糖渍、酱渍,除此以外还可作香料和药材。姜有健胃、除湿、祛寒的作用,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发汗剂和解毒剂。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高效多用途蔬菜。通道生姜作为初级产品主要销到广东、广西和湖南省的益阳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2.5民俗旅游的契合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节假日到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生活,市场的需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通道旅游业已经进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利用通道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将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姜产业,丰富、充实,促进通道生态、民俗游的全面繁荣。
3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通道资源优势,以发展生姜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前生姜生产的现状,为做大做强生姜产业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3.1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开展地方良种的脱毒复壮
通道县种植的生姜品种是当地种,由于该品种自古以来实施茎尖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同时引进优良品种。如山东大姜,其特点是块大皮薄、色泽鲜亮、丝少肉细、辣浓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兼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2014年引进山东大姜试验,4月20日播种,11月12日采挖,全生育期202天。一般单株根茎重430-840g。最大的可达2700g左右。一般产量4400kg/667m2。高产田可达10000kg/667m2。比原品种增产28.6%。
3.2改进传统的栽培模式
3.2.1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2012年在通道县甘溪乡甘溪村,推广使用种植沟法栽培模式,提高了单位面积株数和覆土深度,为生姜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条件。株行距25×55cm,每亩栽种6000蔸以上,比传统增加1200株/667m2。不仅提高了品质,而且增产显著,增产322 kg/667m2。
3.2.2改小块姜种植为大块姜种植。加大用种量
传统的栽培技术一般每个种块20-50g。亩用种量150kg左右,据2013至于2015连续三年的《不同种姜大小试验》的结果表明。姜种以50-70g每蔸为宜,亩用种量300kg左右。
3.2.3适当提早播种
传统的种植时间一般都是在谷雨后才开始种植,但这时期,雨水偏多不利于大田作业,容易引起烂种缺苗,影响产量。根据通道县气象资料显示进入三月中下旬后,气温已回升,地温即稳定通过15度,基本可以满足生姜生长发育,应抓住晴天适时早播种。
3.2.4在高温。强光季节实施遮阳网遮阳
6月底盛夏季节阳光强烈、天气炎热。对生姜生长影响很大,在生姜田问搭成高150厘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铺盖稀疏稻草或杂草、遮阳网,挡住部分直射强光,以利植株生长。秋后(8月下旬)光照强度减弱,应适时撤去荫棚,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3.2.5地膜覆盖对生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采用透明地膜、覆盖提早生姜出苗,加快生姜的生长速度,地膜覆盖栽培的生姜,与其它栽培方式相比较差异显著。透明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显著,比无膜覆盖增产26.97%,达到极显著差异。
3.3发展无公害或绿色生姜
以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为手段,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同时工业无序的发展,引起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最终危及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全、营养、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对安全可靠“绿色蔬菜”的呼声越来越高。蔬菜消费将进一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安全营养型、安全保健型食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将日益扩大。充分利用通道县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顺应国际、国内消费者要求,发展绿色生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
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当前果蔬消费由传统方式向方便快捷、周年供应的方式转变。进行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缓解生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稳定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当地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预防产品的积压和卖难问题的出现。
3.5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要合理引导,大力扶持、培育科技型企业。以实现通道生姜生产就地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为目标,让本土品牌叫响全国。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项目,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攻关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研发与生产实际、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6有效整合民俗和农业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
从全局出发,坚持乡村旅游有计划、有步骤、阶段性、重点性发展,从而推进地域内乡村民俗旅游与现代农业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