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芬
摘要:地理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复杂的、逐步实现的系统工程,地理新课程实施必然会经历由实然状态向应然愿景的推进。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影响因素;对策
一、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1、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既表现在心理倾向上,也表现在教学行为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极抗拒。由于惰性或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支配,这类教师将对新课程实施的不成功进行了错误归因,认为新课程离自己的教学相距太远,表现出了对新课程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二是盲目接受。这类教师亦步亦趋,但又限于浅尝辄止,表现出一种浅表层
次的适应。三是新理念接受快,但行动迟滞。这类教师认同新课程,却不知如何落实新课程,认知和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表现出言行不一的教学行为特征。
2、地理新课程本身尚处于不断探索和修正过程中。就高中地理新课程而言,2004年开始进入课改实验区,它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和方法尚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支持。对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3、新课程外部支持环境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层面的决策管理和社会的认同与理解,而地理新课程的这些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尚不理想。比如地理活动课程就遇到了各种实际操作困难,活动开展不仅缺乏相应的基地、场馆和仪器设备,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从心理上也不赞同、不支持这些活动等等。所以,在相当多的学校,地理活动课程根本就没有开展,地理实践性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也仅局限于理念层面。
4、评价方式的改革比较滞后课程。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导向与监控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学校建立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很多学习的课程评价制度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依据和实践经验。例如,由于受到升学率这种评价思想的影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分制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根据课程方案,当学生在某一模块的学习中获取合格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就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实际上,学校具有学分认定权,就注定了这种评价缺乏相应的可信度与诚信度,所以这一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形同虚设。
二、适应与适切:确保地理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对策
1、科学认知,主动适应新课程的基础。首先,认识到课程实施的持续性与复杂性。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课程是一个动态变革的过程;理想课程是内在于现在的行动和存在之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是充满精神活力和富于创造性的;教师和课程专家、学生一道,都是课程共同体中的一员,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中互相“关心和批判”,从而有效提升自我。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课程视域,方能正确地看待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教育问题,才能够理性评价影响课程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并能深刻意识到自身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与担当,主动适应新课程,积极投身课改浪潮。
其次,认识到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面向 21 世纪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序言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承接这一价值追求,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核心课程理念。地理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教育视野,才能走出对地理教育理解上的肤浅和狭隘。地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之间的关系,超越“自我生存关注”,走向“自我更新”,并追求教师关注的升华,以实现地理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
2、内化改造,主动适应新课程的对策。首先,心理调适。教师要做好心理调适,调整认知偏差,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新课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实践新课程,改善教学行为。
其次,勤于学习。教师要做积极的教育研究者,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只有持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才能对教育发展趋势、教学规律、课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更为迅捷、准确、深刻、系统,也才能够成为课改舞台上成功的“舞者”。
再次,勇于创新。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而应时刻开放自我的心灵,保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思维活跃思想充盈的新教师。
最后,实践反思。其实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教育行动研究者,关键在于行动与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反思,在做的过程中调整,在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3、调整变革,提高新课程的适切性。首先,系统运作,考虑连贯性。要确保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个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职前—入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运作体系。除了“国培”“、省培”外,还应该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只有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纵横交织的地理新课程培训体系,教师素养才能够切实提高,也才能够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成效。
其次,统筹规划,解决地理课程实施中的教育问题。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诸多因素,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也会存在许多困难和“壁垒”,而这些困难与因素都不是片面孤立地存在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以系统论为指导,采用统筹兼顾、整合协调的方式来进行。
4、反馈指导,体现地理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首先,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情境和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规划组成员与课程培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课改实验区的互动会话,深入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其次,跟进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指导。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显露,所有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问题和教学困惑都需要跟进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户清丽,王孟洲.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10:72-73.
[2] 吴元春.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293.
[3] 仲小敏.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张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