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兰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的确,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把字、词、句、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了,进而就体会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而把文章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我认为:学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现在,就以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具有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
1、巧用教具,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便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朗读到渴望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最终热爱朗读。在教学《检阅》时,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检阅”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我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片段。当三军仪仗队整齐走过天安门的那一刻,孩子们被深深的震撼了,他们对检阅有了直观的感受,视频中播音员慷慨激昂的解说更让他们激动不已。我以此为切入点说:“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播音员慷慨激昂的解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的检阅中,那么谁愿意来当播音员,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回到波兰首都那场盛大、隆重的检阅仪式当中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的兴趣被点燃了,他们有的模仿视频中播音员的语气,有的和学习伙伴共同朗读,读得特别有激情。
2、读中感悟,个性朗读。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教师可以这样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最喜欢有特色的朗读”……
《检阅》一课并没有提到那个拄着拐的博莱克在检阅前是怎样训练的,所以在指导学生感受博莱克自尊自强的品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孩子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博莱克在检阅时出色的表现,我仿佛看到了在烈日下博莱克汗流浃背刻苦训练的情境,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看到了博莱克摔倒后又坚强的站起来,继续训练。”有的说:“我看到了别的同学都走了,博莱克还在训练。”还有的说:“我看到了博莱克训练时特别认真,力求和大家一致。”……此时,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夸一夸博莱克,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此时孩子们踊跃读课文中描写博莱克出色表现的段落,在他们的朗读中一次次的升华了对博莱克自尊自强品质的敬佩。
3、凸显主体,自评互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但声音比较轻。”我说:“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又响亮又有感情,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
朗读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称赞或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找对子互评。如一位同学读完《检阅》的“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一段后一位同学这样评价道:“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很洪亮。”另一位同学评价道:“他读得声音很洪亮,但是我觉得他对课文中的五个问号读得不太好,因为这六个问号能表示同学们很为难,所以应该读得慢一点,轻一点。”经过评价,学生不仅读出了感情,更是理解了作者在这里使用五个问号的用意。
二、利用引读,升华情感,让学生有效读文
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提示式引读。教师先读课文中的某个句子的开头或将开头的句子填词、改词来引导学生接读。例如教学《检阅》一课,原文是这样的: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能够直接感受到儿童队员的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心,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引读:师引读: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学生接读队长的话;师引读:队长自信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学生接读队长的话;师引读:队长坚定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学生接读队长的话。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队长为什么这样说,进而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就更深了,这样的朗读使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2、回顾式引读。中年级的课文有的篇幅较长,如在课文讲完之后再通读全文,不仅浪费课堂上的时间,而且重点不突出。教师可在教学环节的最后,通过自己的设计,将整篇课文的重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升华情感,这样就避免了上述的不足。在《检阅》一课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时,我是这样引读的: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同学们拿好书,和老师一起回顾这个故事,你们读人物的话和表现,老师来读其他的,注意听,老师对课文有改动。
师:波兰首都华沙准备欢庆国庆节,儿童队员在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左腿截肢的博莱克怎么办?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生: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师:队员们表示赞同。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国庆节到了,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生: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看着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的称赞——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儿童队员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人们由衷的称赞——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整齐团结的队伍,人们再次由衷的称赞——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不仅回顾了课文,更是让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博莱克的自尊自强,儿童队员的善良,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中,在这一次朗读中表露无遗。
3、重点处强调式引读
在课文重点处强调式的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让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例如《检阅》一课的重点是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中心句。在教学时,针对这一重点,我分别设计了两处引读,第一处是在感受博莱克自尊自强之后:师:看到坚强、自信的博莱克,观众们称赞……学生接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师引读:这是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学生接读:这个小伙子真棒!第二处是在感受了儿童队员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后:师:虽然队员们矛盾过,犹豫过,但是大家用最好的办法尊重了博莱克,送了关爱,所以观众们称赞……学生接读:这些小伙子真棒!师:观众们由衷的称赞……。学生接读:这些小伙子真棒!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也体会到了人们夸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内涵。在一次次朗读的过程中,情感不断升华。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阅读课是失败的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我们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给朗读以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朗读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