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课外阅读有效路径新探索

2017-01-12 19:33肖力
今日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人亲子栏目

肖力

编者按:部编语文教材新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本期开始,“现场”栏目将选择新教材的某个主题,或者结构栏目的变化,用来自一线的教学实践思考展示如何用好新教材。

从2016年秋季开始全面推广使用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称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旨在引导儿童“多读书,读好书”。在一年级,该栏目被命名为“和大人一起读”。

从栏目名称上看,“大人”一词指向广泛,包括父母、长辈、 邻居玩伴,甚至教师。和“大人”共读,而非和“亲人、家人”一起读,增加了现实操作的可行性。“一起读”一词则强调陪伴,强调儿童与“大人”之间良性互动的体验过程。从实施方式上看,将课余时间开展的“亲子共读”(因时空所限)正式纳入教材规定设置的体系,将泛化的、随意性的课外读书活动固化为教材中的规定性栏目,回应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这一举措,无疑是开展课外阅读有效路径的新探索。

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共编入8次阅读实践活动,包含儿歌、童谣、故事、童话。这些内容,容量适中,难度适宜,以儿童书面语零基础为原点,为儿童提供无压力的亲子阅读平台,推进儿童阅读实践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如《小兔子乖乖》《拔萝卜》等情节简单的儿歌、故事,也许儿童都听过,甚至可能口头还会讲,在本栏目复现,有声的故事变成了无声的文字,无声的文字因“大人”的参与变得生动鲜活。《猴子捞月亮》《小松鼠找花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春节童谣》《剪窗花》等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谣,符合初入学儿童的认知规律,实现平稳起步、有序推进,激发儿童“我会听、我会看、我会读”的成就感。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朗读示范、角色扮演、交互问答等形式,“大人”畅谈阅读体会,分享阅读历史,传递阅读经验,导引儿童的阅读取向,拓展儿童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使儿童愉悦地浸润于充满书香的“语文生活”中。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从内容与编排上看,有利于增强儿童的阅读期待,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作为一个新栏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路径。

一、倡导“去功利化”阅读: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笛卡尔说:“阅读一切好书就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和大人一起读”不仅能让儿童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还能和身边有经验的“大人”对话。而现代社会,以碎片化、追求实用性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在影响着不少“大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曾忧虑地指出,当前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范围,正变得越来越狭窄。

因此,在“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过度功利化阅读的倾向也可能给亲子共读带来消极影响。如,期待孩子阅读儿歌童谣变得能说会道,或者期待孩子阅读童话变成“故事大王”的功利化心态,让轻松愉悦的课外阅读变得沉重。甚至到了中高年级,有部分家长还会非常真诚地咨询:“孩子读这些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那么多课外书,还是不会做题?”这些误解与困惑,过于追求儿童课外阅读的“效果”或“收益”,让“深呼吸”式的阅读离孩子们渐行渐远。

其实,“和大人一起读”的儿童,不止关注于正在“一起”读什么,也在悄悄观察、模仿“大人”是抱着怎样的“目的”、怀着怎样的“情绪”和“状态”在读。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想”得太多,功利心太强,阅读活动将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压力。潜心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陪伴孩子成长的自然而然的习惯——摒除过度功利化倾向的“和大人一起读”,还需要我们加以倡导。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家长会、家访等关键时期,采取“提前介入—价值引领—经验分享”等形式,对新生家长进行“和孩子一起读”的“岗前培训”。比如,笔者在本学期开学前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真诚而理性地分享了和上一届学生“读点闲书”主题活动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家庭亲子共读《不一样的卡梅拉》《神奇的校车》《大卫,不可以》《可爱的鼠小弟》《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经历(见图1)。(见图1)结合真实的案例,讲清楚部编教材革新创举“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置意义和实施方法,使家长凝聚共识,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让“去功利化阅读”成为班级、家庭读书风气的主流,让儿童的课外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二、明确“角色定位”:让“一起读”有效发生

“和大人一起读”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文本、大人、教师四者的互动。学生、大人、教师三者厘清角色定位,形成合力,直接影响“一起读”的成效。

1.确保儿童的阅读主体地位。因其实施时间和空间相对灵活,阅读氛围比较轻松,教师、家长特别需要注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唤醒、激励、鼓舞孩子自主参与课外阅读,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主动探索欲,体现从“扶”到“放”的阶梯性过程,确立课外阅读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本学期实施第2次“和大人一起读”《剪窗花》的过程中,本班一位家长和孩子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的取向。(见图2)首先,看一看。孩子给家长说说39页插图上有什么?明确儿歌的内容指向“窗花”,并对文中出现的“梅花”“喜鹊”“红鲤鱼”等建立初步感受。其次,找一找。家长鼓励孩子在儿歌的注音中找出已经学过的含有单韵母的字和音节。孩子很快勾出了“拿”“我”“喜”“大”“巴”等。然后,试一试。鼓励孩子自主尝试拼读,遇到不会认识的字先猜读再请教“大人”,并在和“大人”的共读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直至熟读成诵。最后,做一做。孩子边读儿歌,边和“大人”一起动手剪窗花,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中,孩子始终是“一起读”的“小主人”,始终动手、动口、动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明确“大人”的参与地位。因知识水平和对教育理解的差异,“大人”对自身在“一起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容易出现误区。如,可能实施“命令式”的阅读,以“大人”的经验替代孩子的感知;或实行“放羊式”的阅读,使共读表面化、流程化,忽视激发孩子的活跃思维,忽视儿童积极参与讨论并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人”既不能“缺位”,也不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地位,应该做“敏锐的引导者”——引导孩子在阅读的世界感知真善美;“平等的参与者”——平等对话、分享经验;“精神世界的陪伴者”——与孩子建立一种理解和信任,以陪伴、分享的“学习共同体”姿态介入“一起读”的过程,与儿童共同经历、彼此滋养。

在实际操作中,“大人”可以采用“观察理解法”,和孩子一起识图、识字,理解文本大意;可以采用“悬念设置法”,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可以采用“讲演合一法”,调动儿童演演玩玩、唱唱跳跳,巩固和强化儿童习得的语言;可以采用“看后质疑法”,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体会、问题。

当然,家长也需以身作则,多读书、常读书,带头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营建良好的家庭书香氛围,助推“和大人一起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3.教师要努力当好“阅读推广人”。一方面,教师应当“顺势而为”。在家庭读书氛围尚未完全建立,亲子共读方法尚未有效掌握之前,教师不可将之全盘推给“大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主动作为”,努力当好“阅读推广人”,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公开课、讲座等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示范、培训、引领,主动分享方法、技巧、经验,主动提供拓展资源,对“一起读”的进度和实效进行调控与监测。

三、“一起读”的配套资源还需整合

部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这个全新栏目的出现,为一年级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脚手架”。教材编写者和各级教研机构也力图通过《教师用书》和教材培训会等各种载体,促进这一板块的实施更加实效、更“接地气”。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课程配套资源还需加大整合力度。

例如本册书一共设计了8次“和大人一起读”,仅《拔萝卜》设置了“后来怎么样了”的文末“泡泡语”,用于亲子阅读过程中指导儿童对“多元化故事结局”展开想象,其余篇目则均未提供指导“一起读”的辅助性工具。当然,这为“大人”的阅读陪伴提供了更大的“生成空间”,但同时也让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未经专业训练、没有共读体验的“大人”感到无所适从。如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栏目能更多地融入“大人”与“儿童”一起参与的共读“体验环节”,增加动手、动脑、动口的具体“实施工具”,将更具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同时,从一年级新生的视角出发,持续变“教材”为“学本”,进一步加强本栏目与本单元“识字”“课文”“口语交际”等在内容与目标上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本栏目前、后单元在方法上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强本栏目与《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等配套资源的有机整合,也许我们还有更多的可为空间。

总之,“和大人一起读”,是儿童课外阅读尝试起步的过程,也是儿童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学习阅读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引导儿童“和大人一起读”,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路径。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解读>>>

部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设置让人眼前一亮,亮在何处?细究起来,有三个层面。

第一,打破了以往教材拘泥于学校里、课堂内的时空界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广阔时空,将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系统规划,这是栏目设置的深远意义。

第二,照亮了教师教学与亲子阅读的灰色地带。在“亲子阅读”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实践的今天,这个栏目链接了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和扩充了儿童的阅读视野与课外阅读的实施路径,这对于提升儿童个体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奠基性的意义。

第三,回应了国家“全民阅读”的总体部署。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始,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以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部编教材着力凸显“读书意识”,努力通过教材的创新编排回应中央精神,用行之有效的举动引领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进而推动“全民阅读”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落地生根,功在千秋。

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重庆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员 张咏梅

猜你喜欢
大人亲子栏目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如果没有了大人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