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2017-01-12 03:08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湖南郴州423000
低碳世界 2016年35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灾害利用

王 琳(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湖南郴州423000)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王 琳(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湖南郴州423000)

地质灾害所具备的不定时性与不可避免性,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在多方面因素发展环境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其次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要点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最后研究了地质环境的利用要点,以供参考。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1 引言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多由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进而导致地球表面少数岩土层出现移动地质灾害,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且实现地质环境的持续利用,应当将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提升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率。

2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

2.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是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现象,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与财产造成的损失,即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是一种不可抗灾害,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治理,一旦发生灾害,其所带来的后果必定十分严重,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此方面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也无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预防。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仅能够尽量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熟练的掌握其各种运动规律,以此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一定的预测,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

2.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岩石、水与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即为岩石团及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与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在不断更改,所以,地质环境即为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水圈、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其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发生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中存在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由此可知,通过地质环境,可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预测,减少损失。

3 地质灾害的防治要点

3.1 调查、评价

在防治地质灾害时,往往需要设计不同的防治方案,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并且还需要遵循全局原则,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治,每一项防治工作均存在自身的特征,依据不同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预测方案。同时,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过程中,还应建立相应的体制关系,详细的调查并记录当地的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明确记录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前后,地质条件发生的变化,针对性分析其产生的危害性、危害等级,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划分出明确的危害等级。通常情况下,各种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灾害等级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等级作出相对应的预警预案方案。

此外,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时,应建立相应的区域划分体系,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确定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分析灾害发生的危害性,确定每个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等级以及灾害的破坏程度,制定相对应的等级预案,以此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资料,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供更加可靠地数据性的支持。

3.2 完善监测预警手段

就当前情况来看,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行政方式与技术方式。其中,行政方式主要是指当信息预测准确之后要根据预测预测的不同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用行政手段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公布;技术方式即为利用科学技术产品,在地质环境发生之时进行详细的检测,检测准确的灾害位置,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然后通过先进的仪器对灾害信息进行详细的捕捉,从而作为行政方式的依据,为灾害的应急、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3.3 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当前,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包括突发性、隐蔽性、破坏性强这三方面的特征,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无法预测。针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特征,在现有的经济科学条件下,应建立整合的应急预案、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以及相应的信息收集平台,为现场的工作提供信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平台设施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为灾害应急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科学有效的做好灾后防治工作。通过相应的调查与侦查,可找出危害性最大、灾害性最严重的中心点,经过调查后,使得群众尽快搬迁,以避免任何后续隐患的存在,但在搬迁之前,应做好相应的事前准备工作,确保搬迁方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进行灾后治理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做好后续工作。

4 地质环境的利用要点

4.1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对于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评价,需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特点,如果该区域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公益性以及服务性等特征,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地质勘查与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通过区域地质环境的应用评价,充分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与建设,以充分利用该地质环境。在地质环境实际利用过程中,可有效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在区域环境评估中,相关部门需要注重评价的实用性、可操作、可行性。当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控制监控工作之后,还需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于区域地质环境的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工程功能的区域划分、灾害防治的调控。对于不同区域地质环境特征评价,应选择合适的划分与对策。

4.2 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在工程地质环境中,安全主要是指与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区域内外等环境存在的风险性与安全性。对于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的评价,有利于最大程度避免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有效降低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观念,在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大自然与人类的和平共处,将人类本身的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利用地质环境,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构建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对工程评价体系与地质评价体系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此外,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构建时,还应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数据与相关的要求、注意事项,构建完善的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建设,提升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

4.3 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

就当前情况来看,地质环境安全主要涉及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这三个技术层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5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长远的规划与建设发展。为了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应建立更加主动的人类居住环境的地质安全服务体系,为重大工程的建设及其安全运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确保地质环境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表1 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技术路线

[1]潘 飞.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4):90~93.

[2]周志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98~101.

[3]李 辉,李 舜.不良地质灾害治理分析评价及研究[J].大科技,2015(17):124~126.

P694

A

2095-2066(2016)35-0134-02

2016-11-8

王 琳(1980-),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灾害利用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