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智,孔慧珍
(1.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
高 智1,孔慧珍2
(1.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打造环渤海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辐射和带动全国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价值以及当前京津冀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认为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水平分工是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优质要素持续流出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垂直分工格局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两大困难。建议通过改革京津冀“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谋划建设若干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等措施推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分工;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实施[1],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完成顶层设计,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无疑将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提供强大动力。但在京津冀既有产业分工格局下,如何科学确立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路径,并有序推动实施,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更为重要的课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讨论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将其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中,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河北的批示中明确指出:“要把河北的未来发展,与环渤海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经济圈的相对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河北现有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探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必须服从、服务并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
按照《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破解首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探索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二是打破行政分割,推动京津冀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三是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增强京津冀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为促进环渤海地区和全国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概括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打造环渤海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辐射和带动全国发展。这是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高度的根本出发点。
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手段、途径涉及很多方面,《纲要》也都进行了全面部署,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京津冀产业的整体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26讲话”[2]中指出的那样,“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在更高层面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京津冀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位势,引领其向更高水平迈进。
研究探讨并推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准确认识京津冀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及河北在其中的地位,为此分析“十一五”以来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表1)。
表1 “十一五”以来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2006—2014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统计公报。
分析比较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近十年稳定在70%以上,并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呈现出稳定的“三二一”特征;天津市虽仍是“二三一”结构,但二三产业比重正在接近,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态势;而河北第一产业长期稳定在12%~13.5%,第二产业长期维持在51%以上,个别年份甚至高达54%,第三产业则长期在35%以下徘徊,直到近三年才有所上升,但即使是最高的2014年,在工业增长整体乏力的情况下,也刚刚达到37%。
从表面上看,京津冀目前的这种产业分工似乎是合理的,即北京主要发展服务业、天津工业与服务业并重、河北着重发展工业。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种产业分工是沿着产业层次的高低呈纵向梯度分布的。进一步分析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初的2014年,三省市工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工业行业中,河北与天津有6个行业、与北京有5个行业相同,京津之间也有5个行业相同(表2)。
表2 2014年京津冀工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工业行业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5,天津统计年鉴2015,河北经济年鉴2015。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京津冀的产业分工本质上主要是沿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即以一个或多个产品或服务为核心,地区间在生产或服务环节上的分工,这是典型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工方式。这种分工虽然存在互补性,但同时又存在较强的依附性,欠发达地区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而且始终受到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地区的压制,难以实现有效升级。
(一)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价值
就规模而言,河北在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中虽不居主导地位但却无疑是主体(表3)。
表3 201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2014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统计公报。
从表3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经济规模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5%,二产接近55%,一产甚至高达90.53%,即使是比重相对较小的三产也占到了整个京津冀的31%。如此的经济规模,决定了河北在京津冀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决定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京津冀地区产业整体升级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河北的产业层次不能实现整体性的有效提升,京津冀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也必将难以实现,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对于河北产业发展向何处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确立什么样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及采取何种策略?事实上在河北,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均缺乏深入的思考。很多人都认可京津冀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分工,诸如北京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天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中高端服务业,河北发展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这或许是因为认识的局限抑或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但客观地说,这种认知和观点,对于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甚至京津冀协同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在京津冀既有的垂直分工格局下,河北的绝大多数产业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如果一味被动等待京津的产业转移抑或沿着产业链纵向升级,进程必将十分缓慢。因此,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是打破京津冀既有的产业垂直分工格局,推动产业分工向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过渡,进而向以水平分工为主转变。只有这样,河北产业才能尽快向更高水平迈进,京津冀也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过去在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的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纲要》的发布实施和协同发展的加速推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是将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一方面,使河北有可能通过打造高水平商贸物流载体和高开放度贸易平台,加快发展高端商贸和物流产业,形成服务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商贸物流产业优势;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发展定位并未限定河北的产业发展方向,而是为河北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间。二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河北发展高端产业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北京创新资源密集,拥有全国1/4的高校、1/3的国家实验室、1/2的院士,现代服务业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加快,必将有大量教育、科研、医疗、信息等服务机构向河北转移布局,这不仅直接推动河北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而且可能形成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向河北集聚,提高河北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三是虽然河北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但经过多年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形成了很好的基础,建成了一批发展水平和集聚能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平台,已经具备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高端制造业重要支撑区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完全可能在部分高端产业发展上形成局部优势,逐步形成与京津水平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困难在于,发展高端产业所必需的优质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依然在持续流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变,产业转型升级将是一句空话。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和行政分割的社会发展政策,加上河北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心城市规模小、功能不足,缺乏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导致优质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尽快改革京津冀的财税体制,消除资本和技术市场一体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二是必须尽快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机制,促进高端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在京津冀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必须尽快做大做强河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一批集聚高端要素的基础平台;四是必须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尽快在河北谋划建设若干高端产业发展载体,打造成为河北聚集高端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的龙头。
1.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现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导致三地各自算账、自出政策、自谋发展。这种体制必然导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相互竞争,资本、技术、人才市场难以有效发育,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功能、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在京津冀地区开展财税体制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财税体制。因为现在产业跨区域转移、资本跨区域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利益羁绊,核心是地方财税利益,如果能够突破这个障碍,就可以打破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的限制,产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区内功能、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同时也可为全国财税体制改革探路,因为这个问题也是目前为止制约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关于公共服务一体化。目前,制约京津冀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京津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行政分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水平对接解决。但教育领域的问题,由于涉及政策公平,解决起来难度较大,例如现行高考制度,是导致人口大量向京津集聚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较为理想的是建立京津冀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高考制度,或按生源比例分配高校招生名额。从大局和长远看,这样做既可以消除京津高考移民压力,也可消除京津功能和产业疏解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强化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提供制度支撑。但从短期看,由于该问题涉及到每一个京津老百姓的家庭利益,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为稳妥起见,可考虑逐步增加知名高校在河北的招生名额,同时选择部分地区,在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同城化试验,对接制度安排和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剥离户籍附着利益。待条件成熟后,实行京津冀人口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3]。
3.关于河北的城镇化发展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在很多方面存在短板,但最核心的是城镇化发展滞后。这是河北与京津协同发展的关键,也是制约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加快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京津协同发展,必须抓住国家《纲要》对河北“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定位,做足文章,利用建设示范区的机遇,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把能争取到的政策尽可能争取到,把争取到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出效益,尽快使河北的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发展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较大突破。具体可考虑:一是加快调整行政区划,在积极推进已调整行政区划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张家口5个城市组团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邯郸、沧州、衡水、邢台、承德、廊坊6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拉大城市发展框架,解决“市县同城”问题,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对产业、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二是坚定支持城市新区新城建设,通过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整个城市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提高城市对产业和要素的集聚能力;三是继续推进“省直管县”,选择一批区位适中、规模较大、建设基础较好、真正具有建成中等城市潜力的县(市),进行省直管,给予相应的发展权限,加快培育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为增设地级城市准备条件;四是继续推进“大县城战略”,按照产城融合、产教城一体的思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改市,培育打造一批精品小城市;五是实施“扩权强镇”,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较突出、城镇基础较好的重点镇,给予县级发展管理权限,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支持其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一大批特色小城镇。
4.关于高端产业发展载体。鉴于目前河北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各城市层面都尚不具备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现实条件,因此可考虑选择区位及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打造,构筑局部优势,形成高端产业和要素聚集高地。具体可考虑:一是在京冀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渤海新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和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健康城,形成三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端产业集聚的标志性载体;二是在抓好白洋淀科技城、京南G45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的同时,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再谋划若干层次高、影响力大的高端产业发展载体;三是结合“微中心”布局和建设,谋划建设一批专业性功能承接平台,努力使“微中心”成为相关领域高端要素集聚的核心、高端产业发展的载体。
[1]邓琪,金煜,饶沛. 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获通过[EB/OL].(2015-05-01)[2015-10-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01/c1001-26935006.html.
[2]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EB/OL].(2013-03-01)[2015-10-18].http://www.zgdsw.org.cn/n/2013/0301/c218988-20642423.html.
[3]高智.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C]// 连玉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56-60.
【责任编辑 郭 玲】
Synergetic Development among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bei Province
GAO Zhi1, KONG Hui-zhen2
(1. Macro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Provinc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Shijiazhuang,Hebei 050051;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 China)
The most fundamental goal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to construct a new modernization metropolitan zon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to create a new engine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Bohai Rim so as to promote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egarding achieving the goal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c value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bei province and the current pattern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onsiders achieving horizontal industry division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Hebei provinci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considers the factors with high quality continuing flowing out of Hebei Province and the existing vertical industrial division pattern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s two major difficulties. Therefore, it suggests reforming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of dividing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t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ervice mechanism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o construct demonstration zone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o establish several high-end carriers and platform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bei Province.
Beijing-Tianjin-Hebei synerget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ivis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016-01-10
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重塑河北省传统产业优势研究”(16457690D)
高智(1967—),男,河北宣化人,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F127
A
1005-6378(2016)02-0057-06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