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海燕
一个“老兵”的测绘情怀
——参与秦福军《秋月春风》收录整理有感
◎ 千海燕
2016年初,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刚退休的党办主任、副书记秦福军的作品集——《秋月春风》终于出版问世了。书中作品大都是在《中国测绘报》发表过的,包含了散文、游记、报告文学、诗词、新闻报道等120余篇大大小小的文章,从着手文稿收集整理到出版,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记得2015年年初秦福军拿着初稿、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的旧剪报和许多老照片找到我时,我欣然接受了这个收录整理的任务。秦福军1972年入伍,先后在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司令部作战部标图室工作,1982年从武汉军区转业至河南测绘系统。1992年,中国测绘报报社成立河南记者站,他被任命为首任站长,不仅担任了许多行政职务,而且先后在《中国测绘报》《中国测绘》等测绘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如今也到了功成身退、解甲归田之际。
作品集最初的书名是《敬礼!测绘老兵》,也是作品集的第一篇文章名,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95年7月的《中国测绘报》,距作品集筹备的时间恰是20年,因此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陈鲁民教授为之写序《廿年磨一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原副局长禄丰年同志和《中国测绘报》总编辑陈兰芹、陕西记者站站长周建勋和上海记者站原站长王光耀也分别为这本作品集撰文。初稿收集不全,篇目排列无序,还有很多散落的文章,或是存下的旧剪报,或是还需要在《中国测绘报》网站上查找的文字篇目。秦福军请打印社帮忙整理了一些旧剪报,也算减轻了我的工作量。拿过来的除了文稿还有许多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大都保存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有几张还残缺不全,必须扫描以后在电脑里进行裁剪美化,然后放在文章中相应合适的位置。作品集后改名为《岁月印记》,再三斟酌后又改为《秋月春风》,之后增添自序、后记,并加以修饰。就这样在以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星期一早上刚上班还没等我坐下来,他就拿着要修改的字句,还有从不同地方搜集到的老照片过来,有时一天跑三四趟。按照他的要求,我对书稿的篇目章节反复修改,在书中也陆续相应地穿插放置了70多张照片。当时我有点不解地问道:“放置的照片是不是有些多了?”他说“不多不多”,在他眼里,每一张照片都极其珍贵,每一张照片都是岁月的印证,每一张照片都记载着点点滴滴的情谊,每一张照片都不舍去掉。有时我也半开玩笑半不耐烦地说:“你的文章究竟修改到什么时候才算满意?”他回答道:“一直到书出版的时候……”
《秋月春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2月份正式出版发行,距当初着手整理文稿的时间已有一年,我静下心来再次细细品味其中的篇章。如书中一篇文章《岁月如风,把往事轻送》最后写道:“尘封的往事犹如一壶年代久远的陈酿,一经打开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这本作品集里,文字或优美激扬,或朴实明快,不仅有作者自己10年的军旅生涯和转业到测绘单位的过往经历,而且也记载了几十年来河南测绘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河南测绘人的工作动向。这里有下乡扶贫的贾志伟局长和驻村工作队,有地市测绘事业的开拓者黄贤忠总经理,有倾心奉献的“军中巾帼”马秋禾教授,更有我们身边一个个看似普通但不平凡的测绘人的光辉形象。可笑又可敬的“野人”故事、“人生有梦不觉累”的技术能手、奋战在测绘第一线的汉子们和娘子军、让中国测旗飘扬在东帝汶国的年轻骨干……这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写成的,没有足够的人生履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没有测绘记者一丝不苟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没有一个“测绘老兵”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怎能有如此豪爽洒脱的诗句,又怎能如此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我们测绘人的喜怒哀乐和风采风貌?
这本作品集只是他20多年作品中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个“测绘老兵”多年笔耕不辍的岁月印记和辛勤结晶,更为河南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记者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榜样。看着这本书,我也深深地领悟到了禄丰年副局长在书中所写的一篇《成功在久不在速》的深刻含义。
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热点新闻、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需要去发现、去挖掘,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记者严谨、认真、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传承和发扬,河南测绘记者领域也需要更多的后来者去默默奉献,辛勤付出。
(作者单位: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