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度、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关健词:基础能力;问题意识;策略 过程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分析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会”,而不教“学问”?爱动脑筋的孩子哪儿去了呢?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如此薄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与教学理念有关。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确立这样一个理念:小学数学应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师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模仿和记忆,你不用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搞懂;问题中给出的条件一定是恰好的;每个问题都含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和唯一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不会的,老师告诉;思维有难度的,铺设层层阶梯;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的,也硬要启发一把;教师给出的每个问题都是可解的,我解不出是因为不够聪明等观念,影响了问题解决者自觉地 “提出问题”,只是一味被动地应付问题。
翻阅身边的教学杂志,能见到的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方面的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在研究教师如何精心设问、巧妙发问,而根本没有注意到教与学的另一半,很少研究怎样让学生会问。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基本解决,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这是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呢?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说“请你注意听讲”,而不是“请你注意多问?”为什么是“你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实际上,学生们正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着鼻子走,考虑着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又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2、教师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用粗声粗气的态度使大多数学生想说却不敢说,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这样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疑问,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因为,提出问题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这才学会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啊,你好心地帮助学生学习,或死板地去箍住学生,教学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3、与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有关。“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进行问题提出的过程。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解决者,往往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对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明确的认识,并且不能对自己目前处境做出清醒的评估,并由此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是“一股劲往前走”,直至最终陷入僵局而不知所措。
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应该是其基本意识。问题解惑,问题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劲学生提问,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弄懂基本知识,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功。不仅如此,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也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肤浅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再加上正确巧妙地引导,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会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一是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上课前要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学会教学内容的最佳状态,教师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注意与学生感情的沟通,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渲染形象的体态语言诱导,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而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忘我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阳光雨露”能够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学生都能“雨露滋润禾苗壮”。
二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观,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首要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但质疑权威依然是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显著因素。可见,“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新教育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新课程时代,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应加强与学生情感和精神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观,为学生提问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首要前提。
三要加强双基训练,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敏感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主动的去建构问题,也才会有以后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对问题是否敏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问题敏感性的强弱,是学生综合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个体的认知结构越完善,越能迅速地将捕捉到的知识信息纳入知识系统,就越能够提出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探究与双基教学间的协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我们既要重结论、重接受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更要重过程、重学习方法,以维持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才有新、旧认知的冲突;在过程中,才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过程中,才有激烈的争论和比较。多样化、丰富的教学过程才更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思考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使学生体验生成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由学生自主“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会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广大教师不断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被动僵化型向主动创新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及方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此,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自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为新世纪培养出会学习、能创新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