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提到袁世凯,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窃国大盗、独夫民贼、老奸巨猾的野心家,从迫使孙中山让位中国民国首任大总统,到遭世人唾骂的“洪宪”称帝,袁世凯的形象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是你是否知道,袁世凯也是坚定的改革派?他早年倾向维新,任直隶总督期间,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督办新军、发展实业、奖设工商等。
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之后,袁世凯在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建树,绝非碌碌无为之辈。
有人说袁世凯一生的悲剧仅在于称帝,即使在臭名昭著的称帝一事上,近年来史学界对此的评价,也不再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而是试图解释,袁世凯想追求的,到底是大权独揽高高在上的帝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仔细梳理,尽可能还原他的本来面目。为此,我们专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编《袁世凯全集》的骆宝善先生。
袁世凯有没有告密?
南都周刊:1898年“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向荣禄告密?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麟所著《心太平室集》和荣禄亲信陈夔龙所记《梦蕉亭杂记》,当时情况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听到北京传来的政变消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这是不是比较接近真实?
骆宝善:八月初一,光绪皇帝第一次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候补工部侍郎,升了他的官。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光绪皇帝直接升他做候补工部侍郎,等于现在候补副部长的职位。第二天,八月初二,袁世凯第二次去颐和园仁寿殿见光绪皇帝,同时向光绪皇帝请求指示。他还将住处从颐和园搬到了城内的法华寺,离皇宫很近,便于皇上接见。
初三晚上,谭嗣同奉了康有为之命,来法华寺见袁世凯,他们想鼓动袁世凯在天津起兵,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发动兵变。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围园劫后”。
袁世凯和谭嗣同长谈后,已经过了凌晨零点,袁世凯深知康梁谭的建议只是军事冒险,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是双方实力的悬殊,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只有一个师的兵力,7000多人,而在北京周围,国家的军队不下几十万,无异于以卵击石。更重要的,袁世凯在天津的军队是根本杀不到北京的,因为他们训练的军队平时都不发子弹,只有空枪,子弹在弹药库里放着,只有战争时期才发放子弹,袁世凯根本不可能带着空枪军队杀到北京城里。所以,袁世凯很委婉地拒绝了康梁的书生之见。
这件事,只能说知识分子根本不懂军事,提出了这样的冒险计划。正是因为这样,谭嗣同从袁世凯住处出来,连夜赶奔康有为家,报告说此事不成,康有为才逃跑。
第二天早晨,早朝见了光绪皇帝之后,袁世凯坐火车回天津。当时的火车速度很慢,哪像现在高铁,袁世凯坐了大半天才从北京到天津。有当时准确的火车时刻表可查,有当时报纸的报道,是到了黄昏时才到天津的。
因为他升官了,天津当地的官员要来欢迎袁世凯,所以他们在天津火车站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一直到晚上,他才到荣禄的直隶总督衙门,向荣禄报告觐见皇帝的整个过程。他一定要向荣禄报告谭嗣同这件事的,首先他是荣禄的部下;第二,谭嗣同动员他“围园劫后”,他不报告荣禄,恐怕别人也会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又因为这件事关系太重大,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一定得报告。
他告密是必然的,但是他的告密,不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了。
骆宝善: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当然和袁世凯的报告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被杀已经是八月初九的事,已经到了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的时候了。
南都周刊:袁世凯一直是倾向于改革维新的?
骆宝善:应该是。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将袁世凯的人生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之前,他是个道员,属于中下级军官,还没有决策权。甲午战争、小站练兵之后,他才真正地登上历史舞台独当一面。义和团运动时期,1899-1900年之间,他才成了封疆大吏,从山东巡抚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此之后,1907年,他被调到中央,任军机大臣。1908年,光绪、慈禧去世后,他被罢了官,两年多的时间,他赋闲在家。从一个低级的官员,到封疆大吏,再到辛亥革命之前,他都是个改革者,而且是个不错的改革者。
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时期,他已经表现出维新改革的精神和意图。甲午战争之后,有见识的中国人还没有达到要改革政治制度这样的高度,甲午战争提出的第一道命题是要强国要强兵,只是感觉中国的军队太弱,想要学习西方的军队建设。康有为梁启超也有这样的诉求,但是袁世凯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文职官员相比,有他的优势,就是他在朝鲜前线指挥,看到了甲午战争的真实场面,更深切地认识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
当时国家临时指挥军事的机构叫军机处,军机处向光绪皇帝建议,任命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可以说,在他成为中华民国总统之前,他就倾向于维新改革,而在他就任总统之后,同样如此。
南都周刊: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和革命党商定,本来是说要定都南京的,后来因为北京兵变,才定都北京,北京兵变是不是袁世凯授意的?
骆宝善:史书上都说是袁世凯授意的,但是现在学术界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之后觉得,说北京兵变是袁世凯指挥的,证据不足。有学者就认为:袁世凯当时不去南京就职,在北京就职,实际上当时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袁世凯没有必要再发动兵变以定都北京。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南都周刊:还有宋教仁一案,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如果袁世凯本人真的不知情,那么国民党内部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是否更大一些?
骆宝善:宋教仁遇刺一案,到现在学术界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宋教仁主张议会政治,要建立责任内阁,这是他的一贯主张,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政体模式,掌握实权的是总理,这和孙中山的主张也不太一样,孙中山主张的是总统内阁。
民国二年,国家稳定了,同盟会联合了其它一些小党组成国民党,名义上孙中山是领袖,但孙中山没有担任国民党总理的位置。宋教仁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党魁,如果要进行议会选举,国民党是议会第一大党,以当时议会的规定,第一大党的党魁就是总理,那么宋教仁当可出任总理一职。宋教仁就以总理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
宋教仁和袁世凯的政治主张不一致,但现在没有确凿证据说明是袁世凯指使人暗杀的宋教仁。宋教仁遇刺后,从凶手那里发现的电报,和北洋政府牵连的内容都在,但是要说这是袁世凯指使的,证据不足,因为袁世凯没有必要杀宋教仁。
现在也有学者在论证,这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上海这个地方,并非袁世凯势力范围,而是国民党陈其美的地盘,刺杀宋教仁的应夔丞(应桂馨),是陈其美的人。但是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所以还是一个谜案。
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南都周刊: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也是他一直受诟病的地方。不过,据我们所知,经过讨价还价后,签订的“二十一条”实际只剩下“十二条”,那么大众知情吗?
骆宝善:大众其实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政治运动其实都是给政治家们给鼓动起来的。当时“二十一条”签订了几条,中日双方达成了怎样的妥协都有公布,大部分中国人都知情,怎么能说袁世凯卖国呢?
南都周刊:在袁世凯的努力下,外蒙曾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他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
骆宝善:外蒙古宣布独立时,袁世凯曾想派兵攻打外蒙。正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一度将已经独立的外蒙古收回中国。现在保留有袁世凯坚持外蒙古是中国一部分的文件,他一直试图劝服外蒙古不要独立,继续留在中国的大家庭中。
但是,俄国在外蒙驻兵,等于就是依靠武力强行独立,袁世凯也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军事实力与俄国相比还处于下风。如果强行收复外蒙,等于就必须要与俄国决一死战。袁世凯还不敢走这一步,主要还是想以外交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外蒙曾一度取消独立,他派了军队到了现在外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后来俄国人又让外蒙古分离出去,这是袁世凯去世之后的事情了。
南都周刊:那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他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骆宝善:20世纪初,1905年-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场立宪运动,不只是袁世凯一个人主张立宪,袁世凯只能说是立宪派的领袖。当时中国太落后了,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看到了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们都崛起了。他们就想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现状,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改革举措。
改革,是全国上下一致响应的举动,只是是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分为两派。立宪,是共识,只是采取革命还是改革的手段,双方有分歧。
南都周刊:袁世凯称帝,是在当时共和政体的民国因事权牵掣造成纷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对多党议会制度对于总统权力的限制是否已经腻烦了?
骆宝善: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是革命党人,还是袁世凯,大家对于共和政治、议会制度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很浅薄的。民国初年的局势,袁氏当国的几年,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但是具体怎么建设、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则,他们不了解、不懂得。这种制度的各个方面,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有盲区,都有感到陌生之处。袁世凯有袁世凯的弱点,革命党也有革命党的弱点。
袁世凯觉得,他无法实施作为大总统的职权,遇到很多障碍,这既有他不适应共和制度的一面,也有议会制度造成的困扰。当时在议会制度下,很多议案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做出决议,这恐怕是他作出恢复帝制的根本原因。
这里有一个概念,共和议会和君主立宪,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并不等于他就是要回到满清的君主专制时期。就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有总统制内阁、君主立宪内阁之分,现在也是这个样子。
比较客观地说,袁世凯的目标是这样的追求。袁世凯称帝之后,引起举国反对,那是因为大家觉得,已经共和了,恢复帝制就是倒退、就是反动。但在反对声中,袁世凯为什么还坚持要恢复帝制,这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这也不是一个政治历史人物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袁世凯是觉得君主立宪制恐怕比较能贯彻他的立场和主张。
南都周刊:君主立宪制和君主制还不太一样,君主立宪,皇帝是个虚君,没有实权,可是袁世凯应该还是想大权独揽,他的目的真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吗?
骆宝善:只能这样说,就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书,他在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他当大总统乃至“洪宪”年号之后所公布的政策、政令,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所有的政治文本都在,可以查阅。其差别,仅仅在于君主立宪还是总统立宪而已。
南都周刊: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世凯称帝,后来却又起兵讨袁,为什么蔡锷的表现会前后不一?
骆宝善:袁世凯称帝之前,许多在民国任职的重要官员都表示支持劝进袁世凯称帝,只是这些表示,有些是口是心非的,有些是口是心是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诉求。一开始拥护袁世凯的大有人在,后来反对袁世凯的也大有人在,不止蔡锷一个人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