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定,梁 君,毕远新,丰美萍,周珊珊,虞宝存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
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现状与展望
王伟定,梁 君,毕远新,丰美萍,周珊珊,虞宝存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 316021)
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轨道。未来一段时间内浙江省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本文分析了中国和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重点介绍了东极海洋牧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展望了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未来。
海洋牧场;东极;现状;展望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近岸海域环境不断恶化,全球大多数临海国家渔业资源受到威胁,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1]。近年来,全球海洋渔业捕捞产量虽然稳定在8 000×104t左右,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的高值、大型鱼类逐渐被低值、小型鱼类所取代,海洋生物资源处于持续衰退状态[2]。中国近海的生物资源亦显著下降,已经很难形成渔汛,资源几乎处于枯竭状态,尤其是2013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东海无鱼”[3],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推上了风口浪尖。东海传统四大海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其中,大黄鱼已濒临灭绝;小黄鱼目前虽保持着一定产量,但呈现下降趋势;乌贼曾濒临灭绝,近年虽有所恢复,但恢复效果不够明显;种群恢复能力最强的带鱼资源产量逐年下降。因此,如何改善并优化海洋生物环境,建立供水生生物栖息的适宜场所,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水产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趋势来看,作为资源管理型渔业的主要方式之一的海洋牧场备受推崇,尤其自建立200 n mile专属经济区制度开始,远洋渔业大国陆续将目光聚焦到本国近岸海域,致力于整顿和发展沿岸渔业,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开展海洋牧场建设[4]。
中国近海的海岸线漫长,港湾和岛礁众多,具备建设海洋牧场的优越自然条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牧场建设,自2000年以来,农业部“双转专项”将内涵拓展为包括“人工鱼礁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家投入400亿元资金用于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水生生物养护等渔业工程建设;2008年,农业部渔业局召开专题会议检查“海洋牧场专项”资金[4];2013年,国务院发文《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牧场,加强人工鱼礁投放”;2015年4月,农业部下达了《关于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通知》,12月确定了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未来一段时间内沿海各省市必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海洋牧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一些沿海省市。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全国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累计超过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约7亿元,已建成人工鱼礁超过2 000×104空立方米(以下简称“空方”),礁区面积超过11×104hm2,每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5]。在对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的研究中,较为成功的是辽宁省“獐子岛模式”,其为中国实践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6]。獐子岛自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海洋牧场建设后,按照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要求,通过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实施海底绿化建设,发展生态型、可持续性的海水养殖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獐子岛海洋牧场面积超过2 000 km2,已建设成为世界级、规模化、标准的海洋牧场。獐子岛海洋牧场对海参、海胆等原种进行养护,保证了野生原种的可持续性。由于海参等海珍品完全在天然条件下自然长成,因此被冠名“原生”和“天养”,原生是人工投苗后在海洋牧场自然长成,天养是完全野生的苗种长成。獐子岛渔业探索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模式,即播种“海底庄稼”——非游动的海洋生物,并提出了“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主张,其意义已远超出一个企业自身发展的范畴,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中国渔业海水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问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在了中国海洋经济革命的前列[7]。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省对沿岸海洋牧场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南麂列岛海域在2001年被列为浙江省首个人工鱼礁试验区,并开始大规模投放船礁。2002-2004年期间发布的《浙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政府文件中均将人工鱼礁建设列入重点建设和保护的内容[8]。2003年,在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组织下成立了浙江省人工鱼礁建设布局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实施课题组,形成了《浙江省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布局规划(2003-2020)》。之后全面启动了舟山的朱家尖、嵊泗、秀山、东极,宁波的渔山和象山,台州的大陈和温州的南麂、洞头、大渔湾等海洋牧场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仅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项目总投入经费多达2.25亿元,总建设规模101.48×104空方,形成海洋牧场区域面积2 437 hm2,投放的礁体以构建礁(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礁)和船礁为主。各地海洋牧场建设情况见表1。
表1 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情况Tab.1 The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由表1可以看出,舟山市海洋牧场建设形成的牧场个数、礁群数量、占海域面积、形成空方数和投入经费均排名第一,其次是温州市,台州市规模最小。从海洋牧场建设规模上来看,超过10×104空方的海洋牧场从大到小依次是朱家尖、南麂、渔山、嵊泗、大渔湾等。从海洋牧场建设单价来看,我省沿海各市建设单位礁区价格区间为192~248元/空方,平均219元/空方,各地海洋牧场建设价格差距不大。由于船礁体积较大,若不计投放船礁的牧场,仅以投放构建礁为主的海洋牧场为对象,建设单位礁区平均价格为643元/空方。
近年,浙江省逐步加大了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投入,出台大量政策给予扶持。为恢复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浙江省为修复振兴东海渔场已定下“时间表”,浙江省委省政府发文《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6个海洋牧场,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00亿尾(粒)”。此外,自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和渔山列岛成为浙江省入围的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后,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的《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施人工鱼礁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将南麂列岛、大陈、洞头海洋牧场也列入十三·五规划,逐步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的整体规划、管理体制、科技支撑、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将面临着新的机遇。浙江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必将是保障沿海渔民群众长久生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浙江的有效途径之一。
3.1 东极海洋牧场的发展概况
东极海域曾经是中街山列岛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的核心区域,也是厚壳贻贝、荔枝螺等的高产区。继2006年成立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后,该海域成为了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关注的焦点,并一致希望通过多方努力来保护和维持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9]。2010年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提出了建设东极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碳汇渔业实验区的计划,得到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随着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的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东极海洋牧场建设也进入高速发展期。虽然起步稍晚,但东极海洋牧场基础扎实并自成体系,至2015年底,成功入围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3.2 东极海洋牧场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东极海洋牧场建成了2个区,其中庙子湖岛东侧A区为牧场建设示范区,面积为30 hm2;庙子湖西侧B区为碳汇渔业试验区,面积为20 hm2。A区投放了鱼贝藻复合礁、鱼类礁、人工海藻礁和乌贼增殖礁等8类礁体共计10 712个,建成规模为13 201空方。为了增殖渔业资源,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卵和幼体、石斑鱼、黄鳍鲷、半滑舌鳎、条石鲷、黑鲷、厚壳贻贝、管角螺等8个品种的增殖放流,共计放流1.23亿尾(个.粒),其中标志恋礁性鱼类超过9万尾。此外,通过绑苗法移植羊栖菜、江蓠、鼠尾藻等大型藻类共计29.95万株。B区主要进行厚壳贻贝筏式养殖,实际吊养约9 700串苗绳,梁君等[10]在小尺度内对该区域的可移出碳汇能力进行了评估。
3.3 东极海洋牧场建设效果
2011-2015年,通过对东极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效果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牧场区生态环境良好,新建工程未造成负面影响,生物各环节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拖网和流刺网渔获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比未实施海洋牧场前分别提高了16.55%和28.65%。三维侧扫声纳(C3D)调查显示,示范区底质多以砂石为主,人工礁体无沉降,礁群分布与实际投放位置基本相符。潜水调查显示,人工栖息地改善明显,礁体效果开始显现,投礁区天然柳珊瑚上附着大量乌贼卵,礁体上附着生物种类丰富,附着生物量平均可达10.58 kg/m2。此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明显,曼氏无针乌贼产量上升明显,贝螺类大量附着在礁体上,恋礁性鱼类回捕效果明显,其中条石鲷回捕率为1.56%,赤点石斑鱼回捕率高达7.13%。
3.4 东极海洋牧场的特色与优势
东极海洋牧场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了3大特色。首先,东极海洋牧场是一个开放式牧场,其所在的海域为典型的岛礁区[11],根据东极海域特点可将其定位为岛礁型海洋牧场,与大连獐子岛底播型(或称海珍品)海洋牧场、宁波象山港内湾型鱼类海洋牧场等均有较大区别。其次,东极海洋牧场率先开展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最终建成了集“礁体投放、增殖放流、海藻移植、碳汇渔业及科学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牧场,构建了岛海一体化的岛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模式。最后,东极海洋牧场提倡“养海护渔”的主张,在曼氏无针乌贼产卵洄游通道上营造栖息场,真正体现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最终构建了岛礁栖息地修复技术、典型生物资源恢复与养护技术、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技术及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等技术体系,形成了曼氏无针乌贼生态调控示范区,使东极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较大提升,其与獐子岛“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处。
东极海域环境条件优越,营养盐丰富,饵料充足,是鱼贝藻生长、繁衍的优良场所,这种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极大推动了当地的休闲渔业的发展。东极新型海洋牧场恰好利用了岛礁散布的特点,以褐菖鲉、石斑鱼等恋礁性及真鲷、大泷六线鱼等感礁性鱼类为对象,通过设置增殖礁、集鱼礁、保育礁等延伸岛礁基架结构,整合贝藻类筏式养殖和鱼类网箱养殖设施,并结合水生动物苗种增殖放流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海洋牧场示范区,极大促进了东极海域的生态健康和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4.1 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进我省海洋牧场建设
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大部分是海洋牧场的雏形。从浙江省实际来看,沿海各市县均不同程度地实施海洋牧场建设,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地区间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参差不齐,呈现“重广度、轻厚度”的特点,这显然不利于我省海洋牧场建设大局。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应重新审视我省渔业的现状和地位,重新定位渔业发展的远景目标,重新架构渔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具体可分为3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为期5年):中试阶段,以浙江省已入围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为发展契机,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树立3个样板型海洋牧场,成功申报2~3个海洋牧场,经准确定位后,在2020年使浙江省海洋牧场的影响力居于全国前列;第二阶段(为期5年):扩大阶段,将我省国家级海洋牧场的数量扩大到8~10个,巩固并扩大海洋牧场的规模和影响力,对发展迅速的海洋牧场,积极创建“互联网+牧场”的模式;第三阶段(为期10年):全面牧场化阶段,建成15~20个海洋牧场,使浙江省沿海全部实现牧场化,并用发展的理念改变海洋牧场仅仅是公益性事业的认知,鼓励自由人或自由团体参与承包管理,在政府引导、监督下对海洋牧场的适度利用采用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的海洋牧场开发海洋牧场APP、休闲游钓APP等,推出租船、游钓、碳汇等产品的购买服务,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海洋牧场的附加值。
4.2 应创新海洋牧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管理力度
从政府主管部门层面上,应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出台与海洋牧场相关的利好政策,成立诸如海洋牧场管理和发展中心等事务部门,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的管理与研究。从运营管理部门层面上,主要负责海洋牧场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制订出台海洋牧场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违法违规行为,正确引导渔民并充分发挥渔民的积极性。在我国海洋牧场实践效果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牧场明显优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主要是由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出现“公共草地的悲剧”,管理成本高、难度大[12]。因此,从社会参与层面上,除了政府投入外,应以开放性姿态,积极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要尽快补齐我省在海洋牧场经营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的“短板”,对于海洋牧场投资者,应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收益”的原则,研究并合理确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海洋牧场的积极性[5]。
4.3 以科技支撑海洋牧场建设,用海洋牧场平台反哺人才
我国海洋牧场的相关技术发展时间短,科学技术仍不够成熟,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专业人员比例较低,政府、企业与大学、院所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也不够紧密,这些方面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国外完备的科研支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差距[6]。但是,獐子岛海洋牧场在科技投入上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獐子岛集团在海洋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人工鱼礁投放和海底绿化建设,并和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并推广应用一些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成果。獐子岛集团依托海洋牧场已经实现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模式,从传统的渔业企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海洋食品企业,充分发挥了海洋牧场巨大的资源性优势。笔者意识到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在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海洋牧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浙江省海洋牧场的前途是光明的。此外,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除了加大海洋牧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力度外,未来应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平台作用反哺人才,吸纳更多的年轻科研者加入海洋牧场建设队伍中,最终建立有效、长久的人才培养体系。
海洋牧场建设是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保护与增殖沿岸渔业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已走了在全国前列,尤其是东极新型海洋牧场的建设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试验田”到“高楼大厦”,再到“海底家园”,代表着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活力和希望,未来建设一批主题型或精品型海洋牧场将是浙江省率先迈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康庄大道的驱动轮。因此,浙江省开展大范围、系统性的海洋牧场建设对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作用值得期待。
[1]HALPERN B S,FRAZIER M,POTAPENKO J,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cumulative human impacts on the world’s ocean[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6:1-7.
[2]FAO.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4: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R].Rome: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2014.
[3]赵淑江,吕宝强,李汝伟,等.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45(11):1 628-1 640.
[4]虞宝存,梁 君.贝藻类碳汇功能及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初探[J].福建水产,2012,34(4):339-343.
[5]潘 澎.海洋牧场—承载中国渔业转型新希望[J].中国水产,2016(1):47-49.
[6]周燕侠,余 开.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J].科学养鱼,2012(12):13-16.
[7]彭会安.镌刻中国渔业符号的海洋劲旅—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打造海洋渔业产业大品牌纪实[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 (8):86-87.
[8]王伟定,徐汉祥,潘国良,等.浙江省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现状与展望[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 (1):22-27.
[9]梁 君,徐汉祥,王伟定.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报,2013,33(18):5 905-5 916.
[10]梁 君,王伟定,虞宝存,等.东极海洋牧场厚壳贻贝筏式养殖区可移出碳汇能力评估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1):9-14.
[11]梁 君,王伟定,虞宝存,等.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岛礁生境鱼类资源及群落多样性季节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4,45 (9):979-989.
[12]都晓岩,吴晓青,高 猛,等.我国海洋牧场开发的相关问题探讨[J].河北渔业,2015(2):53-57.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Wei-ding,LIANGJun,BIYuan-xin,etal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Key Research Station for Fisheries Resources of Main Fishing Ground,Ministry of Agriculture,Key Research St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for Marine Fisheries Resources,Zhejiang Province,Zhoushan 316021,China)
Compar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ranching abroad,China was still in the initial phase, and th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accomplished.The first 20 national demonstration area of marine ranching were considered wise decisions that might become a landmark for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s of China. Subsequently,Zhejiang Province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marine ranching on a high starting point and high standard in the future.In this paper,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rine ranching in China and Zhejia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experiences of Dongji were introduced,and the future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also prospected.
marine ranching;Dongji;status;prospect
S931
:A
1008-830X(2016)03-0181-05
2016-01-10
农业部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项目(浙财农[2012]460号);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项目(2011-2-2-07-3);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扶持专项计划项目(2014F30023,2014F10039)
王伟定(1960-),男,浙江舟山人,教授,研究方向:渔业资源与生态修复,E-mail:wdwa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