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凤伟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清原 113311)
众所周知,辽东山区不仅仅是重要的林木基地和水源基地,同时也对辽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辽东山区生态环境”的补偿工作尤为关键。
首先,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失衡。
近些年来,辽东山区的经济发展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一系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飞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辽东山区的生态环境目前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举措,如乱挖、乱采以及尾矿的任意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总之,如何实现辽东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辽东山区目前的水土保持能力逐年下降,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这些现象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想真正实现辽东山区的生态环境补偿,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辽东山区的生态环境要想尽快实现良好的补偿,是具有不少优势的:
优势一是充足的水分条件。生态修复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水分条件,对辽东山区来说,除了极个别的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充足,降水丰富,为更好地实现辽东山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补偿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优势二就是良好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补偿的又一关键因素。辽东山区处于长白山地亚区,是湿润的季风气候,不仅光照充足,而且四季分明,恰恰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
优势三就是当地的人口密度。辽东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这为顺利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辽东山区来说,要想真正实现修复与补偿,仅仅靠某一方面的单一举措是很难实现的,而是要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努力,采取多样化的举措,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就是要进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国有林场资源在辽东地区占很大比重,当前正值全国推行国有林场改制,所以将国有林场资源保护起来,采取财政供养,禁止商业性质的林木采伐,禁止任何形式的天然林采伐,同时划定区域进行封育,禁止上山砍柴割草,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林区,禁止非法采脂、挖笋、挖根、毁坏树木等毁林行为十分有必要。封育后无论是水源涵养还是生态环境补偿将会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就是要树立先进的理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为此,无论是参与这项工作的相关部门,还是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真正做好相关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依托媒体,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让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为加快推进辽东山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补偿进程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事实证明,仅仅依靠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就是不断完善立法机制。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是相对欠缺,不够完善的。因此,尽快完善立法,从法律的角度对相关举措进行制约是尤为关键的。另外,通过立法,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
事实上,在立法方面,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加快立法的进程,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补偿的基本原则;另外,就是要尽快建立健全森林生态社会价值的核算与评估体系;最后,就是要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管理制度。
第五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传统的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甚至是牺牲了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尽快转变这种理念,摒弃传统层面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实现生态经济的崭新发展。
第一种发展模式就是生态林业模式。生态林业模式的具体方法就是充分依托辽东山区的环境优势,尽快建立植被保护区,开展多种类型的森林植被保护,以示范工程为基础,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辽东山区生态林业发展模式。
第二种就是农村充分提高能源的节能工程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四位一体”模式的重点在于充分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替代能源的发展力度,通过对能源的新建设达到植被保护的目的。
第三种就是加快立体种植工程和养殖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对于辽东山区来说,立体化的工程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补偿的又一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条件,立足基础,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人为地在同一空间对生物的种群进行全新组建,使其成为更加合理的复合群体,实现立体化的、混合式的养殖。
综上所述,实现辽东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但是,要想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补偿与修复,不仅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辽东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效用。
[1]彭诗言.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等.我国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2):18-21.
[3]甘敬,胡涌.北京山区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