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沉默的砥柱

2017-01-11 02:28孟兰英
世纪风采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旭华核潜艇试验

孟兰英

“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抵御外国的侵略!”

黄旭华祖籍广东海丰,儿时的志愿是继承父母“治病救人”的意愿学医。小学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了……黄旭华20岁时便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重庆。他想,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我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他问大哥,天上飞的怎么都是日本飞机,我们国家的飞机呢?大哥告诉他:我们国家落后啊,造不出飞机。一股屈辱的怒火在他身上燃烧起来,少年黄旭华握紧了拳头说:“我将来要学航空,学造船,抵御外国的侵略!捍卫祖国万里海疆”。

在重庆,错过了夏季招生考试的黃旭华进入为流亡学生特设的大学选修班。经过一年精心的准备,他以专业第—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追寻造船造舰的报国梦想。4年的专业学习,为他日后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黄旭华

黄旭华

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了华东军管会船舶建设处。

1954年1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苏联的N级核潜艇开始服役;而英国与法国也正在实施核潜艇的研制计划。

国际形势波诡云谲,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的核威胁,1958年6月,由聂荣臻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提交中央。短短两天里,这份报告就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手中转了一圈,并带着他们的批示,重新回到了聂荣臻的办公桌上。中国的核潜艇研制计划由此启动。由聂荣臻挂帅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成立了,黄旭华被召集到北京,出任副总工程师。

上任的第—天,领导找黄旭华谈话:“小黄,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你踏进了这个门,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守在这里,你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了吗?”黃旭华坚定地点了点头。他写信告诉母亲,自己要调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单位和部门只字未提,通讯地址也只是北京海军的—个公共信箱。从此黄旭华隐姓埋名,与他的同事们一道与核潜艇这个国之重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工程师合影(右起黄旭华、黄纬禄、彭士禄、赵仁恺)

“迈开双腿也要上路,绝不等待!”

我国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的首先是集中全力解决核动力应用于潜艇的技术问题。当时核动力装置的研制,由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彭仕禄率领大家摸索,而黄旭华主要是负责潜艇的总体设计。刚刚接触核潜艇研制的时候,摆在黄旭华等人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这种威名赫赫的尖端武器是什么形状、该如何布局都茫然无知。

为了了解核潜艇,黄旭华决定发动所有相关人员,从调查研究入手,带着“三面镜子”,在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逐渐地拼凑出核潜艇的概貌。“放大镜去找到疑点,用显微镜把它扩大,再用自己的知识,也就是‘照镜’加以鉴别,对的吸收下来,虚假的排除。”

正在这时,有人从美国带回来一大一小两个导弹核潜艇玩具模型。这让黃旭华和同事们眼前一亮,这正是美国公开发售的核潜艇玩具模型。打开顶上的盖子,里面虽然没有注明是哪些设备,但可以看得出反应堆和鱼雷发射管,与他们所查资料上的基本一致,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没有条件、条件不具备怎么办?黄旭华采取的办法叫作骑驴找马。驴没有马跑得快,但是没有马了,只有驴,那你只能骑驴上马,边走边创造条件。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要上路,绝不等待。

没有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高强度厚钢板和加工设备,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任何技术外援,黄旭华带领团队硬是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

那时,技术上不仅有难关,岛上的生活很苦,为了给同事们改善伙食,黄旭华在一次出差的路上买了4只猪崽儿带回了岛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黃旭华用尽各种办法把它们养大,最多的时候猪圈里共有20多头大肥猪。每攻克一项技术难关,黄旭华便让食堂杀一只猪犒赏大家。围在食堂的木桌上大口地吃着猪肉,看着同事们开心地谈笑,黄旭华每次都会转过身悄悄地抹去眼泪。他知道,这些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科学家,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才抛家别子以苦为乐。

“我是总设计师,我必须下去,我必须对这170名官兵的生命负责”

时光飞逝,黄旭华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导弹核潜艇相对于陆地核基地,作为水下机动的核弹发射场,是国家二次核打击力量。核潜艇在完成多次试验后交付海军之前,都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是一项风险性和考验性极大的试验。一个扑克牌大小面积的钢板,承受的水的压力就有一吨多。其中任何一块钢板,任何一条焊缝质,任何一个阀门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1988年4月29日,是黄旭华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它的成败对黄旭华来说生死攸关。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大家不会忘记,1963年,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300米的深潜试验中出了事故而葬身大海,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在科研工作中,黄旭华是个极度严谨的人,面对着300米深潜的挑战,他做了十分周密的前期准备。,即便是这样,他也觉得心里没底。而更让他感到担忧的是很多测试人员当时的心理状态,由于有了“长尾鲨号”的先例,人们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都有些恐惧,甚至有个别的测试人员,给家里写了信,实际上就是遗书。还有同志在宿舍里不停地唱着《血染的风采》,觉得自己有可能回不来了。黄旭华后来回忆说:“我们的设计留有了足够的安全系数,我有充分的信心。但我也十分担心,担心那些我还没有考虑和认识到的潜在的危险。”

他回到家里和妻子商量说要随艇员们一起下潜。黄旭华严肃而坚定地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必须下去,我必须对这170名官兵的生命负责……我下去,不仅仅可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深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些不正常的现象,我可以协助他们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恶性事故的扩大。”妻子的支持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在动员大会上说:“我们下去是去做试验,不是准备牺牲的,我们要把试验数据带回来,我和大家一起下去。”

在国外,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科研团队保护的第一人,而62岁的黄旭华则要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所有参试官兵也变得淡定起来。50米、100米……此时,每下潜50米都要记录报告相关数据,300米,下潜到极限深度时,艇内鸦雀无声,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声响。1分钟,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两个多小时后,300米深潜试验顺利完成,核潜艇完好无损地浮出了水面。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黄旭华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成功之后,艇上要出快报,他们说你写几个字吧,我就写了个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自豪而充满深情地回忆着那段往事。

舍小家顾大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曾经有众多中外科学家赞誉黄旭华为“中国的李科维尔(‘世界核潜艇之父’)”,他坚决拒绝这个称号——“说我是‘之父’,我是千千万万不敢当。我就是这个战线上的一个普通成员,站在我这个岗位上一直努力下去,我已经感觉心满意足了……”

世界各囯都把核潜艇技术列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一直未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30年中,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兄弟姐妹们责备他不孝,家人的关系逐渐淡化。最终,母亲还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间接了解到一直被误解为“不孝子”的儿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幕后英雄。黄旭华回忆说:“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我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母亲,这篇文章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提了黄总设计师夫人李世英的名字。后来听我妹妹说,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她把我的弟弟妹妹还有孩子们召集起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哭了。”有人问起黄旭华对于“忠孝不能双全”的理解时,他噙着泪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的妻子曾对采访的记者直言丈夫“不管家”,但事实上,她给予丈夫的更多是理解与宽容。“那个时候,当妻子得知我即将要进行危险系数极高的核潜艇深潜试验时,她表现得很冷静,但当得知深潜成功消息的那一刻,她却泪流满面。”理解与陪伴就是最深情的告白。作为妻子,她希望家庭完整,爱人平安无恙,但她深知丈夫身肩国家使命,她必须支持。黄旭华也动情告白:“我非常爱我的夫人,爱我的女儿,爱我的父母。但是,为了核潜艇我可以牺牲一切。”“如果要问我这一生有何感想,我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如果再问我对此生有何评述,我说,此生属于祖国,属于事业,属于核潜艇。我们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此生无怨无悔!”

艇深潜试验胜利归来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

作为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历尽千难万苦的人,黄旭华对人生有着独特的阐释:“在事业上,我是永不满足,寸步必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个人生活条件物质待遇方面,我的座右铭是十六个字;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是这高尚的情操,成为黄旭华力量的源泉,成功的保证。

作为一个曾经“官”至厅级的核潜艇研究所所长(现为名誉所长)、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当年的待遇确实令记者大为惊诧: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其他所领导也是如此),全所有空调的房间除了接待室以外,就是安放了贵重仪器的一些试验室。论收入,黄旭华当年每月总共能拿到1100多元,这已经算整个核潜艇研究所最高的了;论住房,1982年,黄旭华担任所长时分房,没有人愿要顶层和一楼,他挑了顶层,所里的党委书记挑了一楼——所领导“顶天立地”。论用车,黄旭华和其他所领导都没有专车。接过黄旭华递来的名片,上面不管是办公室电话还是家里电话,都是分机号码。

黄旭华反复强调,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人中,像他这样的人,远远不止他一个。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的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那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人、技术人员中最优秀的一群。由此想到了一句最恰如其份的赞语: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猜你喜欢
黄旭华核潜艇试验
黄旭华院士捐出1100万元个人奖金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环球华人之黄旭华
对国家尽忠是最大的孝
CS95
i6
驭胜S330
17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