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敏等
上帝的答复 刘燕敏
汤姆是一名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塞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上帝:
您好!您知道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不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
您可怜的汤姆
汤姆这封写有“上帝亲启”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的手里。这时,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找一家愿意领养孩子的人,然后秘密地办理领养手续,待一切办好之后,给汤姆回信,说:
汤姆,我的孩子!我真有点儿疏忽大意了,像你这样好的孩子,是不应该没有爸爸妈妈的。明天我一定给你送去。
可是,对于一个孤儿,上帝真的会这样答复吗?摩罗·邦尼博士心里非常矛盾。他想,对于一个从小失去依靠的人,要想让他知道上帝是公平的,绝不能用这种办法。经过深思熟虑,他给汤姆回了这么一封信。
亲爱的汤姆:
我不期望你现在就读懂这封信,不过我还是想现在就告诉你,上帝永远是公平的,假如你认为我没有送给你爸爸妈妈就是我的不公,这实在让我感到遗憾。我想告诉你,我的公平在于免费地向人类供应了三样东西:生命、信念和目标。
你知道吗?你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免费得到的。到目前为止,我没让任何一个人在生前为他的生命支付过一分钱。与生命一样,信念和目标也是我免费提供给你们的,不论你生活在人间的哪一个角落,不论你是王子还是贫儿,只要想拥有它们,我都随时让你们把它们据为己有。
孩子,让生命、信念和目标成为免费的东西,这就是我在人间的公平所在,也是我作为上帝的最大智慧。但愿有一天,你能理解。
你的上帝
这封信后来成为上帝最著名的公平独白。
(选自《知音·海外版》)
学鸡叫的狗 蔡真妮
我家的狗狗叫拉迪,它非常黏人,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即使我上厕所它也得趴在我脚下。如果我不让它进厕所,它就在门外叫、挠门;还不让进,就会发出类似人类哭泣的声音,十分哀怨。我为求一个心安,只得开门放它进来。
黏人实际上就是依赖,依赖就会排他,就会争宠。
它的头号争宠对象是我儿子三猪,不知是因为三猪比较小还是三猪和我在一起时间长的缘故。我和三猪如果面对面地说话,拉迪就会跑到我们中间不断地往我身上扑,以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我和三猪坐在一处说话,拉迪就会在我们身前翻滚,我拍拍三猪,拉迪就把脑袋往我手下送。有一天,我和三猪趴在地上看书,拉迪百般跳跃翻滚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咬牙一跺脚就躺到了摊着的书上面!
今年家里养了20只鸡,我每天都要给鸡喂食喂水,摸摸这只柔顺的羽毛,抱抱那只看是否长大了些。拉迪因此很不爽,为此弄出种种事故,没少挨批评,可它就是屡教不改。我很喜欢一只小公鸡,因为它长得明显比母鸡大,且昂着头很可爱的样子,拉迪却格外不喜欢那只小公鸡,见了就咬。
小公鸡刚学打鸣那阵儿,白天也不停地叫。公鸡会打鸣了,全家人都惊喜不已,这是鸡长大了的一个标志:公鸡打鸣了,母鸡下蛋还会远吗?
我们的欣喜态度,狠狠地刺激了拉迪。因为我盯得紧,所以它没有机会侵犯公鸡,于是就用大叫威胁公鸡。
公鸡打鸣越来越熟练,音色清脆,音调稳定。每次看它打鸣我都有种“家中公鸡初长成”的欣慰,特地喂它点儿好吃的,喂的时候还得特意拦着拉迪不让它抢食。
一次喂食回来后,拉迪拦在我的面前,盯着我,然后,它仰起脖子,脑袋和脖子一抖一抖的,口中冒出来的不是汪汪声,而是公鸡打鸣的声音!和我家那只公鸡一模一样的打鸣声!眼前的画面和声音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目瞪口呆地看着拉迪,半天才笑出声来。
一只狗得争宠到什么程度才能学会公鸡打鸣呢?
爱永远不嫌多,永远不够。狗如是,人亦是。
(选自《文苑》,有删节)
铅笔头下的坚持 蒋平
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但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性格,让他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奇思怪想。他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手里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灵感所至便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一度,他被人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闹下了不少笑话,这些笑话甚至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工作。
进校第10年,他40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10年“涂鸦”思想的结晶。当他将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无情的嘲弄。别说拨给他科研经费,大伙儿还要他倒贴卫生费呢。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他多年的心血泡汤。他很不甘心,于是克服重重困难,又费去了10年的光阴,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这样,他20年的心血,因为一支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尽管如此,他却没有气馁。相反,通过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研究院的资助,他便自筹资金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4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他的申请,还因“铅笔头”事件向他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2年后,他在一只小鼠身上试验获得成功。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句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奇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奇说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30多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选自《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