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
“体育+科技”这种专业运动市场的技术应用和产品,能否突破toB的市场限制进入到toC更广阔的市场?泛“体育+科技”的投资,还有可能另辟蹊径吗?
国内体育领域这两年的创投热潮,整体上发端于移动互联网“入侵”到传统产业。
比如早期集中的工具类的、体育社区、预订场地等等,都是以比较轻的方式切入体育领域。这一波创业比较共性的问题是变现难,深层次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对于体育产业的改造力度还很弱。
这类创业项目已经跑到B轮C轮的不多,比如工具类的Keep、咕咚、悦跑圈等,社区类的比如虎扑、懂球帝等。
现在来看,投资纯粹的“互联网+体育”线上创业的,已近绝迹了。
说到“体育+科技”这个主题,目前来看最好的结合点有两个方向:传感器+可穿戴的智能硬件和大数据。相对集中的应用场景还是在专业运动市场,用于提升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技能。
“体育+科技”这种专业运动市场的技术应用和产品,能否突破toB的市场限制进入到toC更广阔的市场?泛“体育+科技”的投资,还有可能另辟蹊径吗?
就这些问题,洪泰基金高级投资经理宋楠给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技术方向,也关注且投资了技术与体育有交集的项目。在他看来,做体育运动产品,最重要的还是渠道,因为运动产品还是要通过销售来建立品牌,而目前体育市场(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的销售渠道本身还很落后。“体育+科技”方向上的产品和应用,现在在国内还处在“蓄积势能”的阶段,市场还需要教育,国人现在刚刚有了健身意识,对于健身效率的意识还需要培养,大概还需要3-5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
Q: 当你看到“体育+科技”这个主题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A: 如果把体育赛事、体育运动和技术相结合,最好的结合点目前有两个方面,传感器+可穿戴的智能硬件和大数据。
最直观的是大数据,大数据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赛事的数据。各种各样的比赛数据,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数据,现在有很多数据公司在做,这些数据最直接的应用产品是博彩;
二是运动技术分析类的数据。比如比赛中的跑动,活跃,传球次数,精准率,以及赛事之外运动员的训练相关数据,针对每个球员的精准分析。我把它们归结为,使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来提高专业运动训练的效率、提升训练水平。这个方向上的创业项目,我们考察了很多也做了一些投资。
比如我们考察过国内一家做步态垫的公司,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利用利用传感器帮助运动员做科学训练,比如每次跑动中的步幅大小、身体的倾角、脚掌着地的角度、起身时的角度、跑道转弯时左右脚的幅度等等,这从运动员的身体生物机能提升切入的。
还有一种是通过技术数据来提高专业运动的表现技术。我们投了硅谷运动可穿戴科技公司Turing Sense图灵,他们在产品独特竞争力是,做无线动作捕捉技术,不同于业界传感器之间的有线连接,业内普遍采用PC端进行计算,Turing Sense通过手机或者IPAD等移动设备加云端的方式完成计算。这种无线、便携真正实现了可移动。NBA小牛队已经在用Turing Sense的技术做训练,为了提升专业运动技能。
还一种是做辅助训练的。比如来自旧金山的设计团队Intelclinic打造的Neuroon智能睡眠眼罩,它的工作原理在于监测睡眠时的脑电波、肌张力及眼球运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睡眠管理。现在也已经有好几个NBA的球队在使用,包括金州勇士队、魔术队。
这种“体育+科技”的产品应用,主要是从三个层次切入专业运动市场,让运动员的身体生物机能更好,运动时的技术表现技能更好,在运动时的智商处于更好的状态。这类技术型的应用到体育,其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东西,蛮多的。
Q: 这种toB的产品业务形态,增长的空间会不会比较有限?
A: 以步态垫的生意为例,现在看这是跑步运动员才能用得到的。此外,运动康复的人也可能用得到。这样的专业训练设备可以向下延展,可以民用化,针对运动康复来做,是有价值的。一边是专业运动,一边是医学,如果把这两端打通的话,市场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当然,这类“体育+技术”方向上的技术应用,现在的规模都还比较小,技术也还在待成熟阶段,效果还有待验证。
换个角度来考虑,这类专业运动装备就是小市场,就好像单项的医疗器械类的产品,单体的销量都不会很大,而市场规模做的大的医疗器械厂商都是靠产品矩阵,竞争核心是通过一个拳头产品打开销售渠道,再用这个渠道把其他的产品迅速地铺下去,只有这样市场规模才可能做大。
所以,做体育运动产品,最重要的还是渠道,生意还是要回归生意本身。
Q: 专业市场的技术和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民用市场,还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玩法?
A: 专业运动训练的辅助工具推到民用市场,空间还是挺大的。Under Armour(安德玛,美国知名的高端功能性运动品牌,主打产品包括运动鞋瑜伽服等)为什么会火?给人一种用这个更专业,对自己更好的感觉。
球鞋有技术含量吗?当然,有很多,比如面料的科技含量,这个是产品竞争本质的核心。体育专业的设备装备转向民用市场的空间非常大,“让你变得更好”这件事要通过科技来实现。
但是,这都取决于健身的人群会不会越来越大。市场的势能还需要一定的积累,现在大家还都只是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健身”,还没有发展到“健身的效率”的认知,比如我每天只能健身1小时,怎么能够让我的健身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率。市场还需要教育,“健身的效率”意识还需要培养,大概还需要3~5年。如果一定要有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等到宁波(二线半的城市)的健身房都供不应求时(笑)。
Q: 你怎么看待现在比如VR、直播等热门转播方式和体育运动体育赛事的关系?
A: 体育赛事内容,为什么要引入一些新的播出技术元素,比如无人机拍摄,比如直播?这些新技术只为了一点,适合新的内容传播形式。比如泥泞跑,为什么要用航拍,就是要捕捉到一般运动播出没有的视角。比如真人CS为什么要用直播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因为大家在游戏里就很享受这样的视角,关键还是因为大家愿意看,如果没有人愿意看,为什么要做呢?
Q: 在泛“体育+科技”的方向上,还可能有什么有意思的创新?
A: 什么是体育?比赛?是Game!玩的人多的游戏就是体育,可以对抗的游戏就是竞技体育。如果打沙包玩的人多了就是体育项目。我觉得中国本土最好的竞技运动,是斗地主,斗地主现在虽然已经被认证为智力竞技项目,但是其专业化的运作还没有太多“正规军”入场,我想经过适当运作,斗地主是能瞬间秒杀我们传统认为的人气竞技项目比如排球网球等等。
所有的运动项目是以粉丝规模、受众规模作为产出的标准计量单位的,粉丝每年愿意在你的运动项目里花多少钱,就变成了这个产业的产值。
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来看所有做相关事情的这些人。比如我们投资的史克浪团队,他们运营了一个趣味极限运动“泥泞跑”,还在筹备一个全景直播的真人CS项目,现在来看这些都只是游戏,如果有几百万人在玩的话,它就变成了运动。
作为投资人,我们主要看:有没有人愿意参与,有没有人愿意传播,有没有好的团队去运营这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