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风险防控保障新常态下信贷业务稳健发展

2017-01-10 16:16杨瑞华
中国经贸 2016年21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及其带来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新常态”下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信贷业务风险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全方位的,旧的发展模式将面临全面减速和转型,过剩产业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逐渐暴露,在降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同时,加大了银行信贷业务放的风险,不良贷款呈现“双升”趋势,资产增速放缓更使得相关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下面就以2016年对某沿海省份一级分行审计发现问题为例,对经济新常态给我行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该分行不良贷款管控形势严峻,信贷资产质量劣变压力较大。截止2016年5月末,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0亿元,比年初增加69个百分点;不良率达5.39%,较年初上升2.04个百分点。

从外部风险来看:

一是行业性风险突出。批发业和制造业的风险暴露明显,房地产业风险显现。如:批发业不良率达20.98%,制造业中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不良率分别为18.47%、11.14%、8.07%,房地产业不良率也均在3%以上。

二是信贷风险呈现区域性特征。行业风险暴露与当地经济特点息息相关,

三是关联企业风险升级,信用风险呈集团化、多元化、隐蔽化发展,集团客户风险不断暴露扩大。借款企业或关联企业投资于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参与民间借贷和房地产开发的情况比较普遍。

四是担保风险加大,信贷资产第二还款来源弱化或丧失。企业厂房和工业用地等贷款抵押物,在经济下行、买方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出现价值下降和不易处置变现等问题。而保证担保普遍存在因担保企业会计数据造假导致担保能力高估、借款企业与保证人互保或形成担保圈/链、保证人因自身生产经营停滞或涉及诉讼案件而丧失保证能力、涉及高风险担保圈等问题。

从内部风险来看:

一是信贷管理制度不能满足风险防控的现实要求。如,在贷款管理方面:对贷款用途的限定流于形式,对贷款资金的监管缺乏有效手段。很多信贷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或民间借贷。

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不良资产核销和批量转让制度存在过多主观条件,在目前不良贷款化解压力很大的实际情况下,经营行可以轻易绕开制度规定,利用形式合规、实质违规的方式来核销或低价转让不良资产,给国有资产带来巨大损失。

二是信贷资金投向仍需优化。除道路运输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外,该分行的存量贷款仍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占分行全部存量贷款的50%以上。而上述3个行业均属风险显露行业,信贷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仍不足。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基层信贷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而无力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前年度发放贷款遗留下的历史问题等客观原因,也有经营行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和业绩增长,不断放松风险准入,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主观原因。

三、新常态下如何保障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

总的来说,要前瞻性地把握新常态的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才能让银行信贷业务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状态下实现平稳过渡、风险可控、逐步发展。

一是要转变经营战略和经营思路。首先,要将风险防控列为目前信贷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审慎经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保持信贷资产的平稳发展,并依法处置不良资产,有效化解资产风险。其次,业务发展要回归理性,坚持风险优先、质量优先。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相适应,银行业绩的增长速度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回归,相应下调对银行业绩增速的预期,将过去信贷业务一味追求规模增长、效益增长的经营目标,改为追求增长质量、追求结构优化、追求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的合理的效益、追求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追求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建设,提升信贷管理能力。要从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入手。既要逐步补充、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信贷制度,使之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和体现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战略,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遏制目前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不良趋势,追求信贷业务长期平衡发展;既要加强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助力实现业务处理优质高效完成,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管理风险,又要加强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管理考核和合规文化的培养,保障信贷制度落到实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运转、信贷长远目标得以实现。

三是要加强业务创新,通过创新来实现信贷风险防控、寻求业务增长点。创新不仅包括制度的创新、服务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也包括信贷产品的创新。“新常态”下,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将成为主要的业务增长点,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只有目标明确,内外兼修,才能平稳度过经济下行的“阵痛期”,迎来新一轮信贷业务的发展升华。

作者简介:

杨瑞华(1972—),籍贯:云南昆明,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