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死亡片段
今天是夏晓曦的大日子,她终于结婚了。
亲戚朋友来了好多人,酒店的大堂里足足坐了二十桌。从小到大,夏晓曦都平凡无奇,这是她第一次成为大场合的主角。夏晓曦从来都是打扮朴素,今天穿上盛装,让她第一次如此光彩夺目。
所以,今天的夏晓曦真的很开心。
她和新郎一桌一桌地敬酒,虽然喝的是白开水,但也不知不觉地就“醉”了。
过度的兴奋以及连续的应酬,让这一对新人疲惫不堪。尤其是新郎在他同学那几桌被逼着多喝了几杯白酒,疲惫加上酒精的作用,这对新人甚至在回去的车上就快要睡着了。
回到了新房,新郎把夏晓曦抱起,在她的颈部狂吻了一番。夏晓曦吃痒,嬉笑着挣扎。新郎却不放开她。慢慢地,夏晓曦不再挣扎,也没有了声音。昏昏欲睡的新郎见夏晓曦已经睡了,他也翻了个身,和衣躺在夏晓曦的身边,呼呼大睡。
只是新郎在朦胧之中,感觉自己牵着的夏晓曦的小手,好像有一些冰凉。
新郎一觉醒来,已经日上三竿。他揉着惺忪的双眼,推了推身边的夏晓曦。这一接触,他已经感觉到了明显的异常:夏晓曦那原本富有弹性的身躯,此时已变得冰凉而坚硬。
夏晓曦已经死了。
警车包围了新房,几名警察围着吓得瑟瑟发抖的新郎询问着,另几名警察搀扶着哭天抢地的夏晓曦父母,防止他们悲伤过度,也防止他们殴打新郎。
在现场的尸表检验中,法医什么也没有发现,只能排除夏晓曦死于机械性窒息和机械性损伤的可能。但是这样的一个封闭现场,这样一个生前健康的女子,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
现场的情形看起来充满了悲恸,但是却隐藏着危险。娘家人和婆家人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娘家人认为自己的女儿被残忍害死,而婆家人则认为夏家嫁了一个有病的孩子过来,让他们来承担责任。
所以法医在现场什么也不能说。
解剖室里,法医对夏晓曦的尸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剖检验,这才发现婆家人和娘家人说的都不对。
夏晓曦不是被人残忍害死的,她全身没有致命性的损伤。
夏晓曦也不是个有病的孩子,从组织脏器形态来看,即便不去做组织病理学检验,也大概能确定她是个健康的人。
在排除了所有常见的死因之后,是一块红色的印记才让法医没有陷入迷茫。
夏晓曦颈部右侧,有一块殷红的红斑。用现在时兴的词儿来解释,这是新郎给她种下的“草莓”。然而,正是这一块“草莓”,要了夏晓曦的命。
最后,法医判断,夏晓曦是颈动脉窦受到了压迫,致使心跳、呼吸骤停而导致的抑制死。这是一场意外。
死亡剖析
抑制死是一种发生几率非常小的死亡原因,但是因为它出现得急骤,而且不可预见,所以极易引起误会、不理解以及舆论的广泛关注。甚至在医疗活动当中,有些突发抑制死会造成死者家属的不理解,引发了医疗纠纷等。
什么是抑制死呢?
抑制死,是指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对正常人不足以构成死亡的刺激或外伤,通过反射在短时间内心跳停止而死亡,尸体检验未发现明确死因者,称为抑制死。
那么,抑制死的发生原理是什么呢?
由于一些支配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过度兴奋,致使心血管活动突然抑制而发生心跳骤停从而死亡。比如上述案例中,当颈部两侧受到暴力累及颈动脉窦时,颈动脉窦内血压迅速升高,引起压力感受器强烈兴奋,就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跳骤停,从而发生了不幸的结果。
可以刺激迷走神经的,当然不仅仅是“吻颈”。在法医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钝性外力击打或压迫颈部、心前区、心后区、会阴部,以及在某些医疗活动中,如:胸、腹穿刺,尿道扩张、引流等,都可以见到抑制死的案例。
这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八路军潜入日军基地,用手掌往日军颈部侧面一砍,日军迅速丧失意识而昏厥倒地的理论原型了。
确实,例如颈动脉窦受击打或压迫的时候,导致昏厥是比较多见的,导致死亡却是比较罕见的。不过,并不是说颈动脉窦受到击打,就一定会昏厥。这就是此类电视剧的bug——如果日军没有昏厥怎么办?
疑点辨析
有些同学看完这些,就会比较担心了。我们知道了这些地方有可能会导致抑制死,但是总不能时时刻刻都保护好这些地方吧?万一被碰到了咋办?
其实这就是杞人忧天了。我在前文已经说过,这种死亡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并不是必然发生的结果。抑制死的发生和人体状态、健康状况、神经敏感性等个体因素相关,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而且在同一个体上,也并不是受了外力就一定会昏厥或者死亡,它也是个极小概率的事件。
法医在接到此类案件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情,查明死亡之前的过程。在尸体检验的过程中,要确实排除窒息、损伤、电击、高低温、疾病和中毒等几大类死因。结合调查情况,法医则可以出具“抑制死”的鉴定结论。
案例:
在一起学生斗殴案件中,一个男孩被别人一拳击中胸口,立即发生心跳骤停而死亡。绝大多数人被击打胸口都不会造成生命危险,这就证实了抑制死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极端偶然性的属性。
在学生斗殴案件中,法医通过尸检发现,死者的心前区皮肤有一小块淤血,但是并没有发现其他致命性的损伤。胸口也仅仅是淤血,并没有肋骨骨折、气胸或者胸腔脏器血管破裂的情况。在排除了其他的死因之后,法医了解了案情和死亡过程。死者在胸口被拳击之后,立即倒地,神志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那么,在这个案例中,法医就有充分的依据判断死者系心前区遭受钝性暴力所导致的抑制死。当然,这起案件中,因为有殴打行为,即便是极小概率事件,行为人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过,同样是抑制死,若是医疗行为导致的,则不应该称之为“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法医对抑制死的判断,其主要手法是“排除法”。换句话说,法医不能根据死亡过程来直接认定抑制死,认定抑制死的前提是要排除其他死因。
最后,在抑制死发生的前夕,如果采取措施得当,是有希望避免悲剧的发生的。对于以“心跳骤停”为主要征象和致死机理的抑制死,如果在发生前夕,立即采取胸外挤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是有希望把即将发生抑制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