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怎样用教育改变孩子的生命轨迹

2017-01-10 08:11文│张
教育家 2016年46期
关键词:陈杰家长学校

文│张 博 张 颖

陈杰:怎样用教育改变孩子的生命轨迹

文│张 博 张 颖

编者按

2016年10月12日,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国家大剧院、四川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全国首演。成都市青羊区琴台少儿合唱团参演了九乐章交响套曲中最后一个乐章《大会师》表演,以美妙的歌喉立体而丰富地描绘了红军长征这一壮美史诗。孩子们的演唱赢得全场的欢呼和热情的掌声,更得到了该作品作者、著名作曲家张千一老师和指挥吕嘉老师的肯定与好评。

在知道合唱团中有42名学生出自同一所学校的惊人消息后,笔者决定去探寻这方校园的“教育密码”。大隐隐于市,静卧在成都宽窄巷子旁的泡桐树小学,看起来朴实无华,深入了解后,方知其内含锦绣乾坤。“最跨界”的老师、甘当“忠实粉丝”的校长、不分“家校”界限的家长,艺术与知识素养协调发展的孩子,如“魔方”般多样的课程……诸多令人惊奇与钦佩的人物在这所学校涌现,无数趣味盎然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教育画卷。

巍峨高山,浩荡江河都在这幅画卷中体现,润泽着一代代的学子……

>>陈杰校长给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学校

如同北京教育看海淀一般,青羊区是成都教育的领头雁,泡桐树小学更是区内教育的“重音符”。本以为执掌这所成都名校的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见面后才知是一位年轻时尚的女校长。开衫黑色毛衣,恰到好处的围巾点缀,将陈杰校长知性、美丽的一面显露无遗。随着交谈的深入,笔者发现她看上去年轻,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与思考却不输给教育大家,能从极高层次上看待和把握教育。

作为一所在成都人民眼底下成长起来的优质名校,泡桐树小学不仅承担着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教育期盼,更担负着培养优秀学子,辐射并引领周边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如何让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陈杰深深思索的教育难题。在沉下心研究教育与校园发展之道后,她将着眼点放在“过去”与“未来”之上。在梳理学校历史的沿革与积淀,洞悉校园的文化根基与历史根源的同时,重视学校的未来发展,为师生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

从2011年至今,她陪伴泡桐树小学走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师生的发展、进步、成长的一个个台阶和一串串步履。

>>陈校长和孩子们交流阅读感受

解放天性VS个性化发展

好的教育要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

“教育如同农业,需要等待一个缓慢的生长周期,需要保持一颗循环往复的耐心,需要依照自有的成长规律和节气,春温秋肃中精耕细作。人与自然交融,精神与体魄契合,学识与游戏相伴,便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的模样。”这是陈杰在《教育的模样》一文中所写的一段话,阐明了她对教育的独特思考。

在她眼里,学生不是工厂机器所生产的零件,而是有着自主思维的个体,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手段,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者不仅着眼于现在,更应该看到学生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前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给予适合的阳光和雨露,让他们从稚嫩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创造性的教育探索与实践中,陈杰始终保持着理论建构的自觉意识——她极其推崇美国斯坦福大学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所蕴含的教育观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感悟,提出“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的育人理念。这是陈杰心中的理想学校教育目标。自由和学校这两个词语,在泡桐树小学充分地融为一体。

教育的本质是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起来的人,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快乐成长,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的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泡小细分为学生的自由舒展和教师的自由舒展。

何为“学生的自由舒展”呢?陈杰说,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决定了学生所接受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实现生命的自由舒展,关键在于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与学生个性成长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泡小人从“结构决定品质”的理念出发,设计了如同魔方般框架结构的课程——魔方课程。该课程体系如三阶魔方一般具有三层、六面结构,涵盖了学生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能唤醒每个人体内蕴藏的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个性地发展。

魔方课程秉承校长构建课程体系、教师完成课程建设、家长和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的发展思路,分为底、中、上三层。其中底层为国家课程,既是孩子的基本素养的来源,也是其他课程的创设基础。泡小除了课堂研究和改革之外,还在国家课程中融入了创新活力,即语文5+2课程,数学4+1课程,英语3+1课程。中层为地方课程,带有不同地区的地方色彩。顶层,是最复杂多变,为校本课程,也是最为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生命自由舒展的土壤。

魔方的六个面既有独立性,又有多样性,分别对应泡小文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社会科学院、未来学院等六大学院的选修课程。如魔方转动时变化万千的样子一般,六大学院课程展现了学生们千人千面的风采,每个人都那么与众不同。

“孩子在12岁之前学习第二门外语,容易在语言领域有所成就。”陈杰基于对脑科学的研究,十分重视培养孩子对其他语种的学习和掌握。她认为外语不只是一门与人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与文化的载体,能够促进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泡小外国语学院开设了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孩子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曾有一名学生,因对日本动漫的喜爱报名了日语选修课程,如一块海绵般吸收着老师所讲的日语知识。经过一年学习后恰逢家长带他去日本游玩,惊喜地发现孩子能够熟练地与日本人进行日常交流,买东西、看指示牌都轻松自如,俨然成了旅行团的小导游。”从陈杰的例子中,笔者清晰地感受到该校对孩子小语种教育的成功。

泡小特有的年级选修课程,更是打乱常态的课程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年级为课程划分标准,不同年级学习不同课程,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魔方课程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不同需求、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养分,更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生命之路筑基添彩。

对于泡小的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其乐无穷的审美之旅。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他们学会了学习。“让每个生命都自由舒展”,已从陈杰的教育理念发展为泡桐树小学的责任与使命,熠熠生辉。

>>毕业全家福

关键词:唤醒VS教师

真正的教育需要唤醒人的内在人生追求

真正的教育需要唤醒人的内在人生追求。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那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种唤醒的力量在泡小有着更深层的含义。为了把教师力量拧成“一股绳”,陈杰关心每一位教师,与学校名师、特级教师沟通教育本真,发现并唤醒骨干教师潜力,进而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发现、鼓舞、唤醒教师的潜力并非易事。大多数教育管理者习惯站在高处俯视校园,发号施令,不能沉下身子到教育一线之中,与教师打成一片。管理者与教师成为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不能了解彼此内心的想法,甚至导致工作上出现一些偏差。陈杰认为,“校长不仅要做学校的管理者,更要当课堂的洞悉者。校长只有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考,掌握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的优劣,才能为教师制定科学翔实的成长计划,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因而唤醒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此,她在校园设立了行政听课日,学校行政团队、组内教师、跨学科组教师都自发参与到研究课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磨课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校长,陈杰关注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从校长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点拨与指导。此外,她还关心教师生活,给予家庭困难及生病教师关怀和爱护,让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如此举动,受到了教师的真心尊重。谈及陈杰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省级特级教师卢英说:“陈校长听课并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是切实深入到课堂之中,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变化,常能说出令人振聋发聩的看法,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在慢慢的接触过程中,陈杰用自己对教育的深层思考与执着情怀打动了卢英,激发了她教育与生命的活力。卢英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让许多有思想、有担当的年轻教师找到了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成长发展的途径。此外,卢英还带领特级教师工作室的15位教师出版了《未来,心里要有数》一书,教会教师怎么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带动了学校的迅速发展。

对如何实现教师的生命舒展,陈杰也有自己独有的考虑和理解。她认为,只有为教师提供适合发展的土壤,才能让他们实现生命的自由舒展。为此,学校重视教师个性的塑造和兴趣的培养,注重他们的多样化发展。陈杰曾对谭威老师说:“特级教师是一线教师的发展目标。你们年轻人不能单把目标定为特级,更要寻找新时代特级教师的鲜明特征,提升教学水平及教育素养,促进自身与学校的发展进步。”在这番话语的激励下,谭威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全国信息教育方面首屈一指的教师,赫赫有名。

负责泡小微信公众号运营工作的马莎莎老师原本是学校大队辅导员,仅用两年时间就将学校公众号办得有声有色。在谈及公共号运营的趣事时,她笑着说:“我们公众号最最忠实的粉丝就是校长。她非常关注公众号的更新,认真浏览发布的每一条文章,给予我鞭策和鼓励。每当撰写发布一条有创意、有趣的公众号文章时,陈校还会点赞和夸奖。今年教师表彰大会上,我受到表彰,还被大家称为最跨界的老师。”

关键词:人才塑造VS特长培养

516艺术团: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产物

或许是阅历的原因,陈杰对艺术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艺术应该充满人文精神,百花齐放。它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培养出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这种理念的濡染下,她对省级数学特级教师卢英的“516艺术团”构想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2014年3月,卢英把自己带的2018届3班和6班的另外两位老师找来,“6+3=9”,两个班合称“9班”,取吴洪江、易佳、卢英三位老师的姓氏谐音,组成“516艺术团”。

针对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做事随意、缺乏毅力恒心等陋习,卢英老师提出了“一旦选择决不放弃”的选团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516歌唱团、街舞团、二胡团等艺术团队,选择后不能随意变更团队,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促进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平日里,孩子们表演舞台剧,都会自己建群讨论表演的剧本、道具、分配角色,还会给分到不喜欢角色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明确的分工及组织能力让人赞叹。”卢英在夸奖学生之余,更是肯定了家长对团队的巨大贡献。“516艺术团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每一次开展艺术活动,都能看到家长高涨的参与热情。为了每次表演能搭建一个漂亮的舞台,给表演的孩子一种艺术感,家长们费尽心思思考、操作,尽心尽力完成每一次的舞台搭建工作,毫无怨言。”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516的孩子们“承包”了校内艺术活动的表演,成为学校瞩目的“明星团体”。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艺术修养更为516艺术团开启了登上更高舞台表演的艺术之门。今年6月,孩子们应邀在成都娇子音乐厅合唱经典歌剧《卡门》,得到了指挥和法国朋友的称赞。为备战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长征》交响乐,孩子们从8月16号开始每天4个小时的集训,团员们每天冒着酷暑,练站姿、学发声、强纪律,用汗水与坚持浇灌了成功之花。

谈及专心发展艺术教育是否耽误学生学习的问题,卢英告诉笔者516艺术团不断成长的秘诀——“一手抓学习,一手抓活动”。她认为,“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对其今后学习、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她让孩子在小时候合理规划知识与艺术学习的时间,促进艺术素养与知识水平协调发展,成为身体健康、品质美好、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少年。如此的教育方式,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更是无数的品质与能力。在2015年全区进行ACTS综合测试中,516艺术团的“9班”学生在全区名列前茅。

艺术的厚重与魅力,启迪孩子智慧,陶冶孩子心灵,唤醒他们心中的美。陈杰与卢英等教育工作者,用智慧与付出,为朝气蓬勃的学子编织翅膀,让他们能够追逐梦想天空里绚丽的彩虹。

关键词:信息技术VS传统教育

信息革命带给学校的变化与启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它不仅能突破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

“作为一所老牌信息技术强校,泡小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抢占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制高点。”陈杰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学校信息教育的自豪与展望。在实践层面上,泡小的信息化建设与推进工作围绕综合管理、课堂变革、学生评价改革进行。

陈杰认为,教育界正进行一场革命,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转型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课堂。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如何从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更精准地识别每个学生?如何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如何从有局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学校让科技与课堂相遇,碰撞出创新的智慧火花,以“看见学习真正发生”为目标,学校创新提出“智慧Hi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和童趣的课堂)。通过课前发布包括微课、前测题等预习导航,精确了解学生知识起点,并在课堂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翻转,借助电子书包全程记录学习历程,精准聚焦了个体差异;构建云端学习系统,与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课堂对接,形成学力单报表,诊断学习问题及稳定度,分析教学漏洞,采取补救措施,个性化关注成长点滴;尝试开发专题课外练习游戏软件,运用移动终端,让学生寓教于乐,随时随地地学习;远程同步课堂实现了视频和数据的互动,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各个区域。为解决学生评价手段机械、主体单一、内容僵化、时间滞后等弊端,泡桐树小学将传统教育下过度倚重学科知识成绩的评价体系,转为信息时代下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创造性搭建“学生评价网”——一个动态的成长平台,全程、全面、全员、适时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性评价,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程,即呈现“动态轨迹”,记录学生入校到毕业期间的全部成长历程。全面,即鼓励“与众不同”,结合多元智能商数,确定八项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即实现“充分对话”,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适时,即实现“自动生成”,开发了“各科学业成绩走势曲线图”“运动小处方”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此外,学校还注重管理的信息化。精心制定《泡桐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搭建“校园云”,形成基于SOF泛在学习环境。通过设计学校网站八大版块重构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基于班级建设量化德育管理系统,实施个性成长课表推动课程改革,设计资源APP促进教育改革公平落地等手段,建立了涵盖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的集成系统,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学校也因此先后荣获教育部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荣誉,同时“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等活动先后在学校举行,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会更是前移到了学校,剖析交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实践与创新经验,并得到充分肯定。学校也逐渐形成了大数据背景之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如在数学学科中形成了“三看两问一反思”的范式,成果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更涌现出了谭威、杨悦婷等一大批在全国新技术新媒体教学素质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的新一代名师。《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在获得四川省政府一等奖、建国65周年来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2015年又成功申报成为教育部国家青年课题,并开始第二轮实践研究。陈杰校长更是多次受教育部的邀请,在全国的教育厅局长培训班分享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案例。

关键词:家长VS学校

教育合力,打破家校之间那堵墙

家校共育的“家庭”和“学校”之间,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壁垒的这一面,热心的家长们带着激情投入家校共育工作之中,但看待教育就如雾里看花,只能凭着看到的模糊表象开展行动,触摸不到家校教育的真谛;而另一面,那些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教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却又因为一些原因,难以找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之间的契合点,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陈杰认为,教育要做的,应该打破家校之间那堵墙,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打破沟通障碍,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校之间碰撞出更多的教育火花,以让家校共育拥有更多的可能。

这并不是一种幻想,在泡桐树小学,横亘在家校之间那堵墙早已轰然倒塌。

泡小拥有完善的家委会系统,分为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三级家委会之间沟通顺畅,不仅能够迅速将学校的工作传达下去,而且能及时倾听家长的教育诉求。自成体系的家委会和学校完美衔接在一起。担任校级家委会课程发展部部长的胡楚涵妈妈认为,泡小的家委会系统不同于其他学校,家长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工作安排,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之中,让每位家长都能有“事”可做。

学校设立了八大家长开放日活动,涵盖了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重要时刻。如新生报到时,家长陪伴孩子到班级与教师认识交流,拍一张家长、教师、学生的全家福照片,记录学生成长的重要瞬间。在亲子活动中,父母与孩子或是一起种植、一起运动,或是一起走进博物馆,或是在学校泡家厨房内进行厨艺互动,增加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为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学校还开设了家长讲坛和未来学院课程。家长讲坛是让家长以自己知识背景,结合自身职业特点,为孩子讲述相关知识,开拓孩子眼界。全职妈妈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成为“故事妈妈”。每个班级推选内容优秀的职业故事和小故事,进行全校巡讲,为孩子打开一片智慧之窗。未来学院课程的定位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学不到的课程。此课程从内容选择到讲师选定都由家委会组织完成,目前开设的课程涉及电子、建筑、河流、甲骨文等多个领域。专家般的课程内容为孩子心中埋藏梦想的种子,等待合适的契机,生根发芽。

“家长摄影团”“家长阅读团”“家长舞蹈团”“家长志愿者社团”……一系列家长社团让家长之间不仅因为兴趣爱好找到前行的伙伴,更让一群热爱泡小的家长相聚在一起。

参加国家大剧院《长征》交响乐首演的学生,需要提前两天到北京进行排练。为分担教师照顾几十名学生的重任,二十余名家长自费到北京帮忙照顾孩子。晚上他们给每一个孩子查房,清点人数。和孩子谈心,帮他们抛开上台的心理包袱。为了孩子第二天的演出,家长们给七十多个孩子熨衣服到夜里两点钟。陈子琦的妈妈笑着说,“我们知道不能进国家大剧院看娃娃们演出,我们就是来为娃娃们服务的”。这些家长不着眼于自己孩子的冷暖,而是关心全部孩子身心健康的大爱,令人感动。

大爱无疆。在陈杰校长的引领下,泡小的家校之间不再是割裂的个体,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家校新关系,达到了的“教育无界”的新境界。

>>特色课程让同学们个性舒展

关键词:一家独秀VS均衡发展

教育帮扶是优质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下社会的尚未攻克的教育难题。如何构建优质校与边远校教育资源无缝对接的“高速路”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难题。在陈杰眼里,“教育帮扶是优质学校的一种责任。作为校长,办好一所优质校,是一种引领;帮扶薄弱学校,是一种担当,引领和担当是在这一过程中,名校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优质学校应该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孵化出更多的优质校”。为此,2013年8月,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和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小学成为结对帮扶学校。

泡小紧紧围绕“学生成长4+1课程计划”“教师培养4+1研修计划”“学校发展4+1共建计划”三大系列结对帮扶活动,对石垭子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指导和策划,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石垭子村小学的校训、校徽、校服和师生笑脸墙,让石垭子小学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体育教师教会全校学生一套广播操、一套韵律操、两套手语操;音乐老师教会四至六年级学生演奏《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欢乐颂》《送别》等曲子,让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再枯燥和孤单;外教给孩子们带来生动活泼的口语课,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其自信心;美术老师带来各种类型美术课堂,包括乡土材料制作、油画棒画、撕纸画、线描、超轻黏土画等类型课程,泥塑课已成为石垭子小学特色乡土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教会村小学生电脑基本操作、电脑绘图、word操作、PPT制作,构建基于泡小本部智慧hi课堂的石垭子特色课堂,引入先进的远距同步课堂,让泡桐树小学的学生和石垭子小学的学生一同走进本部老师的精彩课堂。

2015年1月,泡小开展了“这个冬天温暖的记忆——元旦慈善义卖,泡泡希希爱心基金为孩子们送棉衣”活动。桌椅捐赠活动、泡小党政工团爱心捐赠活动、泡小师生家长与石垭子小学困难学生一对一助学活动、班级结对活动……一个个爱心捐赠活动,让石垭子小学的同学们感受着温暖。

教师的教学从粉笔、教鞭、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到使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课件教学,从满口方言土语到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石垭子的老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学生的学习从单一的语数课程到丰富的艺体课程,从枯燥的课余生活到规范的大课间活动……孩子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体验,石垭子的学生学习课程和活动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自从我校与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结对以来,学校将破旧的‘衣服’换成了蓝色的‘裙裳’;满是裂纹的墙壁,已变成一条‘白色的围脖’;灰尘满地的操场,取而代之的是一双‘绿色的球鞋’。音乐室、美术室、网络教室、科普活动室……我们沉醉在蓝色的海洋中,快乐学习、畅想人生……从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跟岗学习归来的老师更是满肚子的新鲜玩意儿:新理念、新方法、新评价都让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石垭子小学五年级学生吴思娜用质朴的话语畅叙学校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泡小,教育帮扶是优质学校的一种责任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已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为无数像石垭子小学这样的边远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爸爸亲手为女儿佩戴红领巾

后记:一所悄然走过五十载历程的老校,其蓬勃发展的根系在哪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了“泡桐树小学”这个越来越响亮的教育品牌?当带着一个个问号走近这所学校的领航者——陈杰校长,听她谈教育、谈文化、谈学校中的人和事时,一幅以生命为底色的美丽画卷也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陈杰看来,“学校以树为名,其实早已蕴藏着生命的奥秘和教育的真义,那就是‘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教育即农业,要敬畏生命,遵循成长的规律,唤醒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和智慧,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学校应该是面向个体的教育,既有关注全球文化的格局,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又有关注人本身细腻的喜怒哀乐,让师生的生命成为我们的中心;既紧贴时代与科技,又静候真实的学习和真正的教育”。

六年的光阴流转,六年的执着奋进,这位对教育事业怀揣着无限情怀的校长,带给学校的不只是荣誉,还有许多许多……

猜你喜欢
陈杰家长学校
陈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放风筝
纪实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