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对高校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基于贵阳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

2017-01-10 09:32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总数样本大学生

黄 河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网络虚拟社会对高校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基于贵阳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

黄 河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社会对人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我们通过设立研究假设,以贵阳地区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高校学生;行为;道德

在当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从传统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虚拟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尚未成型的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和明显。我们通过设立研究假设,界定研究变量和构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以贵阳地区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设立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社会存在是意识的根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人、人的活动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继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存在形式,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将第一个研究假设拟定为: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关于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正面影响,可以通过以下论点进行论证:

一是网络虚拟社会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求知方式;

二是网络虚拟社会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三是网络虚拟社会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消费行为;

四是网络虚拟社会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

关于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两个论点来展开论证:

一是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二重人格;

二是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主体异化。

一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同样地,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大学生的活动行为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通过大学生活动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其道德观念。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研究的第二个假设,即“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影响”。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存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之分。关于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正面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分论点来进行论证:

一是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大学生新的活动场域;

二是网络虚拟社会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开放包容的道德观念;

三是网络虚拟社会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民主平等的道德观念。

关于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两个论点来进行论证:

一是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伦理情感淡化的现象;

二是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诚信降低的危机。

(二)研究变量的界定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作为自变量,把“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作为因变量,以便全面了解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发展情况,深刻分析其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合理规范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变量关系模型的构建

如图1所示。

(四)资料的来源及调研方法

根据研究假设的确定,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30名学生中进行预调研,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确定最终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时间从2015年2月开始,2015年8月结束,调研的对象主要为贵阳地区部分高校的学生,笔者选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五所高校,调研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调研主要是通过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来进行,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为2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五)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有效样本总数为291份,其中贵州大学的样本数为58份,占总样本数的19.93%;贵州师范大学的样本数为60份,占总样本数的20.62%;

图1 变量关系模型

贵州财经大学的样本数为57份,占总样本数的19.59%;贵阳学院的样本数为57份,占总样本数的19.59%;贵阳中医学院的样本数为59份,占总样本数的20.27%。从样本学校办学类型的情况来看,包括了综合类、师范类、医药类、财经类学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而保证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

从性别结构方面看,男生有139人,占总样本的47.77%;女生有152人,占总样本的52.23%;从被调查者的教育层次结构上看,调研样本基本上涵盖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各个教育层次,年级涉及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及以上,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样本的教育层次情况

从表2中看出,调研样本处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人数分别为98人、82人和70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3.68%、28.18%和24.05%。需要指出的是:调研样本中包括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调查中列为四年级及以上的范围;由于四年级学生实习在外,所以被调查的人数相对较少。

表2 调研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被调查者的专业分为理工类、农医类、社科类、经管类和其他类五大类。从调研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全部涵盖了这些专业类别,其中最多的为社科类,其他的从高到低依次为理工类、农医类、经管类和其他类。专业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而确保了调研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表3 调研样本的专业类别

从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来看,调查发现有101名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在五年以上,三年至五年的为44人,一年至三年的为79人,半年至一年的为29人。从这些数据中看出,许多学生在未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是资深网民了。

表4 调研样本的接触网络时间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有上网的习惯,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至5小时”的为39人,占到了样本总数的13.40%;“1小时至3小时”的为67人,占到样本总数的23.02%;“不定时,有长有短”的为89人,占样本总数的30.58%;“不足1小时”的为96人,占样本总数的32.99%。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最多去处,虚拟化生成成了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

从上网的方式来看,用手机上网的学生达到20.96%,通过电脑上网的为17.53%。随着4G/5G网络、Wi-Fi无线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加上手机的便捷性、经济性和普及性,手机上网业已超过电脑,成为大学生目前接触虚拟社会的主要方式。

表5 调研样本的上网方式

(六)数据处理

本次调研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处理,根据研究的需要,用相关分析法对所有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对比分析法对各变量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和道德的影响,为构建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提供基础。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虚拟社会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求知方式。网络虚拟社会是依赖于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起来的,而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载体的发展与完善,并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工具或主要途径。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了传统的书本教育方式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和即时交互的软件程序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促进了大学生的交互性学习和文化知识的分享。网络虚拟社会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大学生独立学习、远程教育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在关于“经常在网上做的事”的问题中,有215人选择了“工作学习”,占样本总数的73.88%,如表6所示。在关于“登录德育或两课等红色网站的情况”的问题中,有22人选择了“较多”;有117人选择了“偶尔”,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56%和40.21%,如表7所示。在关于“完成作业或论文时”的问题中”,有63人选择了“经常探索网上资料作为参考”;而“从不借助网络”的只有24人,如表8所示。在关于“网络对我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的问题中,有55人选择“完全同意”;有190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如表9所示。

表6 经常在网上做的事“工作学习”

表7 登录德育或两课等红色网站的情况

表8 在完成作业或论文时的做法

表9 网络对我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网络虚拟社会给大学生的学习求知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性和能动性,赋予了大学生较高的自由度和个性化。在关于“总能在网上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的问题中,选择“完全同意”的有18人,选择“比较同意”的有215人,如表10所示。另外,网络虚拟社会剔除了中心性和等级化的特征,让每一个主体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都有了解他人文化知识的权利和平台。

表10 总能在网上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网络虚拟社会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传统的现实社会主要以“地缘、血缘、学缘”为人际交往方式,而且还会受到区域距离、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风俗、政治态度等差异的限制。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虚拟化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变区域性为全网性,变地方性为全球性,变血缘性为趣缘性,体现出非中心化、非独占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的印象”的问题中,有179人认同“开放自由”,占样本总数的61.51%;有189人认同“超越时空”,占样本总数的64.99%。在关于“你经常在网上做的事”的问题中,有213人选择了“交友聊天”,占样本总数的73.20%。在关于“网络能促进与人沟通交流、了解社会”的问题中,有74人选择了“完全同意”;有186人选择了“比较同意”;选择“不清楚”的有19人,占样本总数的6.53%;选择“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均为4人,占样本总数的1.37%,如表11所示。

表11 网络能促进与人沟通交流了解社会

网络虚拟社会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和国家的限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交际观以及个人喜好来选择机会、结交朋友。网络社交软件的流行,使虚拟人际交往体现出即时交互的特点,即交互性是同步的或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的,交往双方彼此之间可以作出即时的反应,比传统的更为直接、即时、高效。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省时间,大大地提高了人际交往效率,又缩短了地域空间距离,降低了成本。

再次,网络虚拟社会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消费内容。休闲娱乐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剂学习、陶冶情操、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网络虚拟社会创造了一个集文字、图像、音乐、游戏于一体的空间环境,为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方式。在关于“您经常在网上做的事是”的问题中,有172人选择了“休闲娱乐,打发时光”,占样本总数的59.11%;有159人选择了“看影视,玩游戏”,占样本总数的54.64%。

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消费市场发展模式,给人们的消费结构、活动行为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也受到了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网络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渠道,特别是“淘宝(天猫)”“唯品会”“京东”“1号店”“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最受他们的青睐,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消费的产品主要为书籍、数码产品、服装和化妆品等。在笔者调查的问卷中,关于“网络电子商务的态度”的问题中,有61人认为“方便快捷,很满意”,有172人认为“有好有坏,较谨慎”;有44人认为“有些问题,可以理解”,而只有4人的态度是“买卖自由,愿者上钩”,如表12所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消费更加重视潮流和价值因素。

表12 对网络电子商务的态度

最后,网络虚拟社会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与发展,必然对传统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虚拟政府、虚拟国家和网络权利等政治问题初露端倪。相对传统的现实社会来说,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直接地、平等地、便捷地参与政治活动,包括参与政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内容,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予热情。对于大学生而言,现实社会中政治活动的严肃性和阶段性阻碍了其参与的热情,而网络虚拟社会去中心化和非封闭性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的这种认识,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通过各种社交工具,积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建言献策。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权威,可以畅所欲言”的问题中,有62人选择了“完全同意”;有87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如表13所示。在回答“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印象是”问题时,有164人选择了“民主平等”;有184人选择了“开放自由”,如表14、15所示。

表13 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权威可以畅所欲言

表14 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印象是“民主平等”

表15 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印象是“开放自由”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对当今大学生的活动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网络虚拟社会在促使大学生行为产生变化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作为主体时常常表现为符号化或图像化的抽象形体,这种“主体”形态可能跟现实中的人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完全不相关的,甚至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同时,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非独占性,使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中以多种形象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也有可能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以不同形象出现,并由此来体验不同角色的生存与情感。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关键阶段,心理上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猎奇欲,从而容易导致其长期沉迷于虚拟角色,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网络虚拟社会与传统现实社会的差别,人格现象缺乏相应的完整性和和谐性,产生严重的二重人格,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孤僻性、自恋性、边缘性和偏执性等人格现象,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正常的工作学习秩序。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您是否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回答中,有27人选择了“从不”,有57人选择了“很少”,分别占样本总数的9.28%和19.59%,从而说明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身份与传统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存在差异,这有可能导致二重人格的出现。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主体可以隐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从而使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人们在行为选择时可以不去考虑行为的后果。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常常感觉到“如释重负”,没有了底线,社会责任感容易被淡漠。在关于“网络虚拟世界中我会肆意放纵自己”的问题中,选择了“较多”的有78人,占样本总数的26.80%;选择了“偶尔”的有71人,占样本总数的24.40%。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容易导致大学生主体异化的现象。网络虚拟社会中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中介系统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控制和监督活动的进展,使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这些强大的中介系统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常常让大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在关于“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一般有多长”的问题中,有39人选择了“3小时到5小时”,占样本总数的13.40%;有67人选择了“1小时至3小时”,占样本总数的23.02%。生存于相对自由而又宽松的网络虚拟社会,大学生的行为、道德常常是跟着他人编写好的软件程序或逻辑设计走,往往失去了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意识,不能根据自身的活动需求、活动目的和活动能力积极主动地调整活动方式和管理活动进程,对为什么开展活动、如何开展活动等问题缺失自觉意识和能动反应,所以,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会对虚拟社会产生强大的依赖性,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许多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动不需要主体的参与和作用即可完成,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由“理性人”变成了“参与人”,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或者说是被“闲置”。长此以往,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会变得懒惰,不想去思考,也不会再去劳动,而是“被动”地参与各类活动,也就会造成大学生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身体机能等的退化,无论是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还是虚拟社会中的生存都失去了一种理性。在关于“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的问题中,有63人选择了“完全同意”,占样本总数的21.65%;有79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占样本总数的27.15%,如表16所示。

表16 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

综上所述,人类好不容易摆脱了工业时代机器的束缚,但又有可能沦为信息时代电脑、知识、信息、高科技的奴隶,工业时代技术统治的合理性可能变换形式重新粉墨登场来奴役人类,使人类永远在挣脱束缚中逃避自由。

三、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大学生新的活动场域,为大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个主体都得到了自由的绽放,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从我们对贵阳地区高校学生调查的结果看:完全同意“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的达到45人,占样本总数的15.46%;比较同意“网络虚拟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的达到149人,占总样本数的51.20%;完全同意“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的达到62人,占总样本数的21.31%,如表17~18所示。在讨论“网络虚拟社会常常改变我的看法和行为”时,选择“完全同意”的达到49人,占总样本数的16.84%。在讨论“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的印象是”问题时,有211人认为网络虚拟社会是丰富精彩的,占总样本数的72.50%,如表19所示。

表17 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

表18 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

表19 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丰富精彩”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网络虚拟社会。他们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与他人交往,登录电商网站购买生活所需的食品与衣物;通过搜索引擎和浏览网页查找资料和获取资讯;通过微博和论坛发表自己的言论。遇到新问题,寻求于网络,面临困难和阻碍,也喜欢逃避于网络虚拟社会。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业已成为大学生生存和活动的新场域。

其次,网络虚拟社会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开放包容的道德观念。网络虚拟社会剔除了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把不同肤色、文化、信仰、语言、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抛弃阶级矛盾、弱化文化障碍,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一个更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场域。网络虚拟社会拓展了大学生的世界眼光,消除了地域上的保守性和民族的狭隘性,促进了大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反思自身文化的缺失,提高了对自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树立起开放包容的思想意识。笔者在调查问卷所设计的关于“网络虚拟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差异”的问题中,有53人选择了“完全同意”;有173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如表20所示。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利已行为往往多于利他行为”的问题中,选择“完全反对”的有28人;选择“比较反对”的有88人。如表20所示。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虚拟社会将进一步把世界变小,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场域。

表20 网络虚拟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差异

表21 网络虚拟社会中利己行为往往多于利他行为

最后,网络虚拟社会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平等民主的道德观念。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虚拟社会就演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平等及民主,基本剔除了世俗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分”问题中,有65人选择了“完全同意”, 占样本总数的22.34%;有110人选择了“比较同意”, 占样本总数的37.80%。如表22所示,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权威,可以畅所欲言”问题中,62人选择了“完全同意”, 占样本总数的21.31%;有87人选择了“比较同意”, 占样本总数的29.90%。如表23所示。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给您最深的印象是”问题中,有179人选择了“开放自由”,占样本总数的61.51%;有164人选择了“民主平等”,占样本总数的56.36%。

表22 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分

表23 网络虚拟社会中没有权威,可以畅所欲言

大学生作为网络之先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从权威的盲目跟从中走出来,甚至随时都可以对权威表示质疑和提出批判,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尊重个体的文化意识,尤其是增强了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也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伦理情感淡化的现象。网络虚拟社会的存在与高速发展对于个体来说,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但一些大学生容易将网络虚拟社会视为道德真空地带,进而产生了“无人在场”“绝对自由”的心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想变成谁就变成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所欲为,不自觉地放松了道德的自我约束,逐渐丧失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做出了一些非道德、反人类之举。在关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对网络虚拟社会没有约束力”问题中,47有人选择了“完全同意”,占样本总数的16.15%;有55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占样本总数的18.90%。在关于“你有没有在网上散布或制造过电脑病毒”问题中,有44人选择了“经常”,占样本总数的15.12%;有55人选择了“较多”,占样本总数的18.90%。在关于“是否经常登录黄色网站或浏览黄色信息”问题中,有16人选择了“偶尔”,占样本总数的5.50%;有45人选择了“很少”,占样本总数的15.46%。在关于“我不敢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问题中,有63人选择了“完全同意”,有79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1.65%和27.15%。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导致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诚信降低的危险。较于现实社会,我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发表个人意见、传播信息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同时也是被允许的。但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特征,谁都有发言权,但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导致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出现责任意识缺失和诚信意识降低的危险,或使用虚假身份,或言行不一,或散布欺诈信息,或不守信誉,或逃避责任。他们常常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忘记了自己在现实交往中应该秉承的诚信,淡薄甚至消解了社会责任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网络虚拟社会中您是否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问题中,选择“从不”的有35人,占样本总数的12.02%;选择“很少”的有76人,占样本总数的26.12%。在回答“当您知道别人在网上和网下言谈与行为不一致时的感受是”问题时,有130人选择了“可以理解,不要苛求”,占样本总数的44.67%;有9人选择了“大家都如此,完全正常”。在回答“您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谎言的态度是”问题时,有52人赞同“有些合乎道德,不作评价”,占样本总数的17.87%;有46人选择了“与道德无关”,占样本总数的15.81%。在回答“你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的情况”问题中,有74人选择了“偶尔”,占样本总数的25.43%;有88人选择了“很少”,占样本总数的30.24%。在回答“网络是虚拟的,我不必为虚拟行为负责”问题中,有4人选择了“完全同意”,占样本总数的1.37%;有84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占样本总数的28.87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交往诚信度的降低,不但影响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强化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且影响网络虚拟社会的正常运转,甚至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影响大学生们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本次调研使用了SPSS19.0软件为数据统计和汇总的工具,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法对样本进行了处理,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变量因子进行了分析,对假设命题进行了合理化的论证。根据分析情况,我们可作出以下结论:

假设命题一:“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活动行为产生了正面影响。网络虚拟社会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求知的方式,不再单独依靠书本传递和教师传授的方式,特别是在虚拟化的学习环境中,既丰富了知识的内容,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寻求于网络、寻求于网络虚拟社会,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网络虚拟社会改变了大学生“地缘、血缘、学缘”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开放式的姿态进行跨区域、非面对面的趣缘性人际交往。网络虚拟社会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消费内容,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网络消费的习惯,特别对于书籍、服装、数码产品等更喜欢;在线音乐、在线游戏等娱乐方式也是众多大学生娱乐的首选方式。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也产生了影响,使政治活动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和公平。许多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高了其政治参与度。同样地,网络虚拟社会也对大学生的活动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高度抽象的主体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双重人格的出现,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网络虚拟社会常常让大学生流连忘返、沉迷其中;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不想去思考、不再去劳动,造成大学生思维能力、劳动能力以及身体机能的退化。这就是网络虚拟社会导致大学生主体异化的现象。

总的来说,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活动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假设命题“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活动行为的影响”成立。

假设命题二:“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的活动场域。由于网络虚拟社会非聚集性、非独占性、非封闭性的特征,弱化了物理条件的限制,消除了地域上的自闭性和民族的狭隘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开放包容的道德观念;开放自由的网络虚拟社会可以集百家之言,纳各派之长,所倡导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平等、自由、追求理想的精神,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社会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和社会等级的差别,没有绝对权威,可以畅所欲言。大学生平等民主的道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当然,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行为也有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伦理情感淡化的现象,容易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诚信降低的危险,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假设的命题“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成立。

[责任编辑 何志玉]

On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Virtual Society in the Network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spect of Behaviors and Moralities

HUANG H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Guizhou, China)

As a new kind of social formation, virtual society in the network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eople's behaviors and moralities, and this phenomenon is especially obvious on campus. Through constructing a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aking students in Guizhou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which virtual society in the network exerts an influence on people's behaviors and moralities.

virtual society in the network;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s; moralities

2106-10-26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5CKS039)阶段性成果。

黄河(1980-),男,贵州赫章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哲学。

G250.7;G641

A

1673-6133(2016)06-0035-08

猜你喜欢
总数样本大学生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大学生之歌
“一半”与“总数”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