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媚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综 述·
基于《金匮要略》正邪理论观探析中医对癌病防治特色
王海媚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探讨《金匮要略》正邪理论的构建思维及观念,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对防治癌病的认知能力。无论癌病的证候在内在外,强调“客气邪风”为主因,扶正祛邪为治病遣药之准则。正邪理论观是构建《金匮要略》防治癌病的重要特色理论之一,对于进一步整体、辨证中医对癌病防治的认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中医思维;癌病;正邪理论
癌病是指发生于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恶性病。癌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在正虚外邪的基础上,痰、湿、气、瘀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1]。该病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仲景《金匮要略》从整体观念出发,四诊合参,以脏腑辨证为纲,立方遣药,成为辨证论治的典范。分析仲景的学术思想,从立法方药的各个过程中,无不渗透着邪正角度立论的考虑。这些思想,对于目前的癌病临床用药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 《金匮要略》正邪理论概念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表明正气是抵御外邪入侵的内在因素。但同时又指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外邪伤正的危害性,可见《金匮要略》中所阐述的发病条件虽有“内所因”和“为外皮肤所中”之别,但究其实质均与感受外邪有关,强调以“客气邪风”为主因[2]。根据这种发病学观点,任一急症,均是邪正相争、阴阳失调的结果,《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认识,都贯穿着这种发病观点。
1.2 从正邪理论探析肿瘤发病的认识
作为临床变化复杂的肿瘤病,其病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一因素治病的结果。在癌病发病及发展的过程中,多种致病原因参与其中,如寒凝、气滞、痰阻、湿蕴、热结、正虚等。[3]如《金匮要略》之真武汤证,主治脾肾阳虚、水汽内停证,如癌性胸腹水患者我们往往见到的证候是兼夹型,既有脾肾阳虚又有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情况,这显然是一种涉及多种因素复杂致病的结果。
刘寨东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扶正与抗癌相结合的原则,在治疗癌病的总纲之下,依患者的不同表现,予以不同的方药。现以山东省中医院一肺癌患者为例,介绍扶正祛邪法的具体作为。栾某,男,87岁,诊为肺癌9月余,5周期化疗后。患者因“咳嗽、咳痰”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行CT示肺占位。于2016-4-6行电子纤支镜活检病理示(左下叶后基底段)鳞状细胞癌。于2016-8至2016-12行卡培他滨方案化疗5周期。现症见咳嗽、咳白黏痰带血,胸闷气急,口干口渴,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痰热壅肺。治法为清肺泄热、化痰散结。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20,薤白15,清半夏10,炙麻黄10,杏仁10,甘草10,生石膏30,芦根30,天花粉20,连翘20,白花蛇舌草20,浙贝母15,麦冬15.[9]服用半年,左下肺病灶稳定。在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临证用药,常采用益气养阴、滋阴生津、益气健脾、温肾助阳、阴阳双补等方法,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等亦穿插其中;同时在扶正、改善气血阴阳失调的基础上,针对气滞、痰凝、血瘀的病理变化分别给于行气活血、解毒化瘀、化痰软坚等法,使得扶正祛邪法得以有机结合。
总之,《内经》中还有许多关于扶正与祛邪法则的论述对防治癌病有重要的意义,如祛邪法则有:“开鬼门,洁净府”等。扶正法则有:“因其衰而彰之”等。癌病辨证过程中的标本虚实问题,关键正是如何把握正气与邪毒的关系,分清矛盾过程中的主要方面,为下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病机角度考虑,病之初期,邪毒内犯之标实是主要方面,正气不足之本虚是次要方面,早期之标实常为外邪所犯,随着疾病的进展,邪客于内而影响脏腑功能,内外合邪结聚于体内,并逐渐发展为气、血、阴、阳诸不足。可见癌病发展中,时时凸显着正气与邪气的矛盾过程及标本的虚实转化。这对于癌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 齐元富,李慧杰.张仲景正邪理论观在肿瘤临床中的指导意义[J].国医论坛,2012,27(2):8-9.
[2] 徐瑞荣,崔 兴,王 琰,等.当归补血汤促进小鼠骨髓移植后造血组织重建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0):39-41.
本文编辑:吴宏艳
R222
A
ISSN.2095-6681.2017.14.6.01
王海媚(1993-),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