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霞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方法。结果:两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恢复率、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模能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死亡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易引发心力衰竭,病死率高。针对该疾病,除采取早期合理的治疗干预之外进行循证护理,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本文探究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循证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2例,年龄51~73岁,平均(54.1±11.6)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所有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分级为心功能Ⅱ级患者11例,心功能Ⅲ级患者6例,心功能Ⅳ级患者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11例为对照组,采用循证护理的11例为观察组。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心理护理: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患者均表现出紧张或恐慌,不主动配合治疗。循证支持: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给患者带来濒死感,身体上各种仪器的运转声和偶尔发出的振警使患者在初期产生了紧张与恐惧。护理干预:做好对患者解释工作,避免不良刺激,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采取熟练的职业技能缓解患者恐惧心理。效果:在实践中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的紧张与恐惧心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适量的增加活动量。
(2)疼痛护理:安排发病患者后,首先讲解监护病房内的各项设施及基础环境,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给予相关的镇痛用药处理,避免出现心排心律失常、耗氧增加、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没有出现血压降低情况可根据医生指导注射硝酸酯类药品。
(3)日常起居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疲劳过度会造成心力衰竭严重,所以应加强对于患者日常饮食肯起居护理干预,例如,日常应该避免排便用力,多饮水,避免过度疲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定期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心肌梗死患者熟知心力衰竭的发病特点及其预防方法。
(4)早搏护理:通过采取心电图、监护仪等设备密切注意患者心律、心率数值变化情况,做好心电图前后变化对比并从中观察早搏频率,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准确参考数据。另外,在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立即采取静脉注射措施抢救患者生命。
(5)便秘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患者适度适量的卧床休息或进行小幅度运动训练。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在早餐后15~30 min进行排便练习,叮嘱患者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养成忌辛辣的饮食习惯。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据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21例存活,存活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45%;对照组19例存活,存活率为86.36%,3例死亡,死亡率为13.64%;两组存活率差异显著。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4%,对照组为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对临床护理也越来越重视,循证护理以其鲜明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使得认证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循证护理主要强调证据及患者的意见,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自理的能力。循证护理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作为临床护理它包含了三个要素: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病人的实际愿望。循证护理是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利用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剧供血不足而产生,患者发病后心内细胞丧失死亡功能。及时的救护措施可有效抑制疾病进展,有效降低死亡率。循证护理通过将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作为基础开展全面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能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本次研究中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了护理模式,分别针对心理、疼痛、便秘等症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经临床实施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总之,循证护理可促使护理人员找到有效、合理、经济的护理实证,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可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病情缓解,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