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
有位名人曾这样说:“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呼唤。而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之一。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设计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特别是通过发散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经纬线这一节时,我首先准备了好几个大红的桔子和一个篮球。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就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这个说“老师这桔子是用来干什么的,给我们吃吗”?那个说“这桔子真漂亮,像一个个灯笼”。爱好体育的同学看看篮球都跃跃欲试,一开始课堂的气氛就已十分活跃了,当我把经纬线的定义介绍一遍后,同学们一下子就领悟了,当我问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像经线和纬线时,他们一下子就说出了好多种,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已非常熟练的掌握了经纬线的有关用法。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绝非仅具知识特征,而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体现,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既是地理教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又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讲地形地貌时,同学们对鞍部、陡崖等地形理解不透,我就带领学生到沙坑里分小组制作模型,同学们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想表现自己的制作,做完后他们一一跑来请我检查,并指着附近的几座山告诉我他们所认识的地形地貌,回到教室后还意犹未尽,还告诉我他们亲自到过的几种地形区的特点,既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讲到风速和方向时,我就让学生用小木棒和薄卡纸制作小旗子,感受风的强弱和方向,既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了新的知识。
三.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师继续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气候,为何非洲东部却是热带草原气候?若马达加斯加岛移至南纬30—50度之间,岛上气候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根据课改要求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无疑处生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布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为此,教学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无惑处生惑。如:在讲海上浮冰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1912年,俄国海轮,圣安娜号从彼得堡出发,在航经北冰洋时,被冰块夹持后失去控制,不得不随冰漂流了两年,最后扼折沉船,船上人员除两个人得救生还,其余全部葬身冰海。另一个是学生较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驶出英国南安普敦港,开始了它的首次航行,但不幸的是,在4月14日深夜,当它驶进格陵兰岛以南2200千米的加拿大纽芬兰岛海面时,却与浮动的冰山发生剧烈的碰撞,坚硬的冰块把船底挑开一条90米的口子。次日凌晨2时15分,总吨位为46329吨的巨轮终于悲惨的沉没了,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海难中,共有1517人丧生。正当学生听的带劲,我话锋一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冰山呢?既然叫山肯定体积大,那航海员为什么没有发现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找到答案,使学生尝到成功后的快意。
2.巧借顺口溜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还保留着他们的童真,对故事,诗歌,顺口溜等语言是非常钟爱的,也是特别容易接受的,根据此情况我自编了一些顺口溜,让他们能牢牢掌握地理中难忘的东西,如在讲世界人口时,同学们觉得人口在一亿以上的国家很难记住,我就和同学共同研究,把它编成顺口溜“中印印巴巴,俄美尼日孟”2分钟后不能记住的学生已所剩无几了。再如讲东南亚的国家首都时,我把国家和首都比较明显的字眼,用情节串在一起既幽默又好记,“姥姥越河(越南——河内)遇老象(老挝——万象),捡点金子(柬埔寨——金边)嫌泰曼(泰国——曼谷),仰点(缅甸——仰光)儿头来看中国”学生们一下子就记着了,还学着老太太走路的样子,把情节表演了一番,乐煞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尝到了顺口溜的甜头后还自编了一些如“亚洲人口多,美洲雨林多,欧洲名胜多,非洲阳光多,南极冰雪多”,面积前十位的国家,“中美澳苏阿,俄加印巴哈”。针对西亚的特点,编成了“西亚的石油多又多,里黑地红阿拉伯,将它围在海里边,要想石油出得来,必将走过霍尔木兹”。看到他们受到启发后,自己创新的东西,我禁不住喜上心头。
3.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地理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其充满生活的乐趣。初中学生好动,喜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而教材“活动”部分紧扣正文,既是正文又是学生开心的乐园,这些活动可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活动”中有对于传统聚落中居民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学生们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学生有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同观点和做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果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通过这次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纪之交,时代的需要,创新是通向21世纪“信息化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动力。培养未来创新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每个教育工作着的肩上,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当站在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至高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上,多探索,勤实践。为让一大批俱有创新素质的地理人才脱颖而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27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