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国字号”的城市名片,武汉人还是“蛮拼”的,全城掀起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24字标语随处可见,道路整洁有序,“满城尽带红马甲”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路人都变得自律、自觉。可是在这种种大快人心的背景下我却发现一个细节,道路两边各种双语标识出现不少“拼英”混搭乱象,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翻译。要成为一座真正的文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良好的文明风貌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只有加强了城市风貌的细节管理才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文明的创建重在“平时”而非“评时”,这些双语标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面是我对武汉的一些街头巷尾做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
一.生活中“双语标识”的现状
我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大约有10万余块,数量可谓“大”;其中地铁双语标识3万块、公交站点指示牌4200个、交通指示牌近万块、路名牌7千余块,品种可谓“多”;此外,还有近千所学校标识牌,公园、绿化广场、景点标识牌等,涉及范围可谓“广”。而这些问题标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几类:
1.纯用拼音,没有明确的标识目的
像这样以汉字和拼音标注的街头标识,在武汉三镇的很多主次干道都可以看见。道路标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文字还去标注拼音呢?标识的目的完全背离了制作双语标识的初衷。
2.英文译写不规范或不准确
这是北湖某售楼部一楼出口指示牌,其中的“export”原意为“外贸出口”,而“exit”才是出口的正确表达。
江汉路堪称武汉的对外窗口,每天的人流量是全市之最,看图中停车楼标识,英文表达是“park”,而“park”是公园的意思,“parking”才是停车场的意思。
在唐家墩的一家超市内也发现了一些英文注解不规范的现象。如下面右边图中很明显的拼写错误,“Unbelieveable”中的“e”应去掉。左图的灭火器的正确表达应为“Fire Extinguisher”。
更有甚者,在武汉地铁4号线站台地面引导乘客上车的箭头后面,我发现竟然跟着英文单词“goon”,意为笨蛋。此处应是“go on”(往前走),忘了加空格引起误解。
3.翻译不合习惯,不合规律,不合情境
在唐蔡路附近的某宾馆内,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总服务台标牌表达是“Gengeal Information”,而国际上惯用的表达语只需“information”一个单词。还有把公厕译为Public Toilet,这是受了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实只需译为Restroom就可以了。
4.英汉混杂,英语与汉语拼音交错
这是京汉大道,几乎同样的地方位于地面的道路标识牌使用的是拼音,轻轨架上的站牌标识使用的是英文。表述上的不一致让人无所适。还有些位置仅隔几百米的路段上先后出现“辅路”的两个不同指示牌:一为“fulu”,另一则为“service road”。
5.死译硬译,逐字翻译
某车站警务工作站的标牌写着“Police Affairs Station”,辞不达意,恰当的表达应为“Police Station”,简洁明了。某商店营业时间“Opening hours”被硬译为“Business Time”,某机场取行李“Luggage Reclaim”也被死译为“Claim Luggage”。武汉洪山广场垃圾箱可回收部分是“recycled”,不可回收部分就是“not able recycled”。这些都让人啼笑皆非。我还拍下了去黄陂锦里沟景区看见的一个指示牌(如下),同样犯了这种逐字翻译生搬硬套的错误,水车应该译作waterwheel才对。
二.对于标识乱象市民的反应
为了了解广大武汉市民对此的看法,我自己做了一份市民问卷,走上街头,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做了一份调查。结果如下:共发出16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收回答卷人男性68名,女性82名。内容涉及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对公共场所标识的留意度以及对道路标志的认识和建议等等。在你认为哪些措施对改善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翻译现状有效中,重视政府职能的占了多数,具体如下表: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85%以上的人都表示希望公共场所的标识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反映信息。同时,有部分市民也提出建议,希望标识牌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能够统一。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90%的市民都认为公共场所的标识正确与否是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的。
除此之外,我还阅读了大量资料,包括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公共场所标识乱象的一些生活百态,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报道多年来中国公共场合标志牌上的那些古怪而可笑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忍俊不禁。《中国青年报》载文中谈及一名高一学生把“童子鸡”译作“Young Chicken Without Sex”,说是在一家大饭店的菜谱上看到的。俄罗斯新闻网曾经刊登了由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全世界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这十个词汇和时势政治关系密切,有趣的是Chinglish中英文混合词(中式英语)竟然位列第四名。
三.看专家观点,谈不良影响
不规范的英文表达在公共标识中出现的事情屡有发生,那么对此专家们的看法又会是怎样的呢?有幸我接触到几位这方面的权威人士:
1.我走访了有着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的汉口铁中校长、省特级英语教师赵明,他的看法是:“这些Chinglish现象出现在生活中,会对尚在学习阶段还不能明辨正误的学生造成误导,特别是一些生造的词语和纯粹望文生义的牵强翻译会对学生学习英语造成概念和思维上的错误影响。”英语初学者会对公共标识牌产生信任感,错误的英文标识会让初学者自然而然地模仿。
2.通过邮件的方式,我和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红教授取得了联系,她在看完我的报告后回复:“很高兴看到现在的中学生站在主人翁的角度观察周围的语言文字现象。这种不规范的Chinglish现象确实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直致力于公共英文标识纠错工作的戴宗显教授也说过:“一个城市的硬件做得很漂亮,大厦林立,但公共标识牌出现那么多错误,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软件没有跟上。”
四.引起标识错误翻译的原因
1.中西文化差异的制约
因为思维方式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中英公共标识语具有不同的特点。英语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正式规范,而中文的特点是完整具体,生动形象。如公园草坪中的公共标识语,你会看到“小草青青,足下留情”或是“小草也有生命,请爱护它们”这样的汉字,而英文多用“Keep off the grass”这样简单的表达。民族心理角度也影响着中英公共标识语的表达,中国历来是一个恪守礼训严于律己的国家,英美国家则更注重个性与自由,因此在禁止性标识语中,中文多表述为“禁止游客进入”“禁止摘花”等语气强硬的句子,而英文就比较委婉礼貌,通常表述为“Staff Only”、“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2.翻译随意,没有一个统一规范
据了解,到目前武汉尚无对双语标识进行硬性审核的机构,而更改错误知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现在双语标识的一个尴尬之处,全市公共场所各类标识牌约10万块,分属多个部门管辖,标准各自不一。
3.翻译执行者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谨
在楚河汉街,我就发现一个很简单又很可笑的错误,从“汉街”牌坊进来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指示牌,汉街的英文(Han Street)被误作“Han Streer”。这么简单的单词也出错,并且还出现在耗资500亿打造的大手笔楚河汉街上,实在是不应该。
五.浅谈公共标识语的翻译原则
了解了公共标识语的错误原因和不良影响,怎么样才能做好这类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从而少犯错误呢?我查找了一些书籍,觉得以下翻译原则值得借鉴:
1.简单原则:由于标识语通常出现在空间有限的公共场所,人们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因此语言必须简洁明了,如前台Reception,收款处Cashier,翻译时不用在这些词后面加上desk或 counter之类的词,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2.委婉原则:进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标识语时有必要把公共标志语所承载的社会文明进步的信息表现出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随处可见的公厕,大多被译成“W.C”,实际上,英语中此意类似于汉语中的茅厕茅房,实有不雅之嫌,不如译成“Restroom”或“Toilet”。
3.受众接受性原则:对于那些提示、限制、强制性的标识语要借鉴跨文化国际理论进行“有效”“优雅”地翻译,比如商店里的“所有商品不得讲价”译成“Fixed price”就没有“NO Bargaining”来得生硬;“严禁喧哗”译成“Please keep silent”比那冷漠的“Noise is strictly prohibited”容易得到受众的支持并自觉去执行。
六.思考与建议
标识属于公共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而城市标识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意的内涵在于文化。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对城市标识设计的知识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个城市要进行整体的标识系统改造,除了一系列专业的规划、设计、制作流程以外,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我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1.在道路标识中摒弃原有的拼音,制作汉字与英文结合的标识牌。
随着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我国正成为全世界旅游者热衷的选择,在国际化大趋势下,对于道路和地名标识我觉得应该舍弃汉字和拼音的传统搭配方式,选择汉字和标准英文的搭配。
2.进行全社会双语标识清查行动,改正错误的双语标识。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对黄鹤楼、木兰天池等20余个重要景区、园博园、武汉网球中心等60余个重点区域、武汉大道、三环线等近100条重点道路、市民之家、地铁站等近200个重要窗口展开检查纠错,对20多个单位下达《整改督办单》,已审核把关双语标识牌近4万个,同时,重点新建道路项目提前介入,避免双语标识重复建设。并且在全市启动双语示范区、点、路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将双语标识纳入考核标准。动员广大学生带动家长,针对街道两侧的店牌、指示牌、广告牌中的不正确翻译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号召全民实践“啄木鸟在行动”、“随手拍”等纠错活动。
3.城市标识设计应规范化统筹管理,建议能在双语指示牌上加上生动且易懂的图形、图画。
使用图形可以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人们创造一种无国界的沟通平台,这也体现了一种世界大同的精神。建议在统一规范双语标识的基础上,在提示性标识牌上配以生动且易懂的图形或图画(如下图),这样可以为更多人带来便利,把我们的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人性化。
4.超市、医院、邮局、车站等基础生活设施和服务机构应适当改为双语标识
建议对于生活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应由政府进行要求和宣传,鼓励使用标准的双语标识。在银行、邮局、电话亭、电信部门基本都要使用双语标识,希望如车站、超市、医院、地名牌等也都能配备相应的英文翻译。
5.政府成立专门的维护组织。
据悉,市里相关部门正牵头组建双语标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将由市外办工作人员、高校语言学(中文)专家、高校外语教学专家、外籍专家等组成,委员会将修订和完善《武汉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写指南》,负责对志愿者纠错进行培训,对提交的纠错信息进行审核,并参与检查验收、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对各个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要担起长期维护的责任,从根本上改善武汉城市文明风貌。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城市精神之魂,武汉要大踏步走向世界,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要用追求卓越的精神来汇聚全市力量,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特性,彰显城市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去除瑕疵,还大武汉一个美丽容颜。届时的武汉,将会真正成为一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富有内涵的文化之城。
(作者介绍:王功尧,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一(4)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