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面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1-09 07:17刘景矿庞永师王学通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卓越课程体系工程

刘景矿,庞永师,王学通,王 东

(广州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E-mail:pangyongshi@163.com)

基于“三个面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景矿,庞永师,王学通,王 东

(广州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E-mail:pangyongshi@163.com)

由于全国各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高校众多,培养方案差异大,尤其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异大,难评价,社会适应性不佳。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概念,将“三个面向”导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培养过程的三维结构模型,提出了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面向

我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大中型建筑企业、工程技术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如何使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理工类、综合类、财经类,甚至师范类高校,数量众多,培养方案差异大,尤其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异大,难评价,社会适应性不佳[1]。因此,教育部及各高校学者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优化,学习评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各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明确提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国内关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众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借鉴国外教育理念的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P-CMM)、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以及本土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CDIO模式。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作,全过程分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 理念,该模式培养过程注重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持续改进,并且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估体系[2~6]。此外,有学者在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人际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能力4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CTIS-CDIO人才培养创新模式[7]。

(2)P-CMM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入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为根本思想,以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为手段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

(3)“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人才为培养目的的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改革措施[8,9]。

(4)其他模式。如李珊等[10]提出基于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双线培养、双核协同”的全新教学模式。何长全等[11]提出了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该理念注重加强师资培养、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产学研结合等。

1 人才培养过程“三个面向”结构模型构建

1.1 基于“三个面向”的卓越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概念

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世界和未来”。“面向工业界”就是人才培养要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人才培养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以此为导向,本文提出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1)面向工程的“道德高尚,理论扎实”理念。培养卓越工程管理人才的高尚的工程道德观、工程和谐价值观、工程管理综合方法论和工程管理实践认识论。

(2)面向世界的“立足本土,着眼国际”理念。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办学的地方性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对外交换渠道、构建前沿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提高职业竞争力。

(3)面向未来的“教为致学,学为创造”理念。培养卓越工程管理人才的工程知识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知识更新,不断适应工程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基于以上理念,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是:以“三个面向”为导向,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该专业学生树立高尚的卓越工程师人格、扎实掌握工程管理知识、提升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

1.2 “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三维结构模型

依据“三个面向”教育理念,卓越工程管理人才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厚重的工程技术基础、灵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扎实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开放的国际化专业素养,是上述五方面素质的高度复合型人才。基于“三个面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包括3个维度:面向工程的教育维度,面向未来的知识维度,面向世界的能力维度。要求学生通过三个维度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不断提高的工程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从而培养成为一名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三维结构模型

教育维度主要表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该维度面向工程的“道德高尚,理论扎实”理念,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等掌握工程道德观、工程和谐价值观、综合方法论和实践认识论。知识维度表示现代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该维度面向未来,体现“教为致学,学为创造”理念。能力维度表示现代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该维度面向世界,体现“立足本土,着眼国际”理念。

2 基于“三个面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面向”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与特点,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资源,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大力拓展本专业相关行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提供一个利于学生实践创造的学习平台与良好情境,依照国际通用标准(如FIDIC)和我国的工程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逐渐掌握抽象知识与具体产品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运用。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3 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3.1 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基于“三个面向”理念,构建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2,13]。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还包括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关键环节。

(1)面向工程界,联合工程管理企业、行业、科研单位,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科研四方融合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会商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大纲,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应用导向,扩大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课堂与实践教学比重。

(2)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观念,系统调查研究土木建筑领域及社会各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全面分析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入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发展趋势;与相关行业各类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共同研究确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梳理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各环节教学知识点,并以知识点为要素,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3)面向世界、与海外接轨,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程管理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经验[14],建立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拓展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

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该专业打通专业界限,采用“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扩大了专业的包容性;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匹配,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交叉学科知识的合理衔接,使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适应于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广博的专业技能,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还与工程类企业合作设立工作室,开展“工作坊”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基于“三个面向”理念,广州大学工程管理系构建了合理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2 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三个面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工程的教育维度应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各地本科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及时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通过讨论研究并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房地产投资分析》课程中可以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师生共同选择某一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撰写可研报告等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及时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基于网络学习任务”和“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之间的互补与互动进行教与学的形式[15]。采用该教学方法,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MOOCS平台),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鼓励学生自觉设计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以教师为“主导型”向学生“主动型”的转换。为有效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及时教学法的作用,建议做好以下保障性工作:

(1)鼓励和引导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加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课题相结合,鼓励各教师将取得的科研成果结合所教授的课程,化繁为简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常规理论学习中逐步接触到前沿研究方向,开拓学生的视野。

(2)积极开设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充分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如BIM技术,云计算等。

(3)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如广州大学工程管理系目前已经建立了“房地产研究学会”、“工程项目管理学会”和“物业管理学会”3个学生社团,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探索课题。项目建设过程中,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类项目、BIM建模大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3 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制订适应“卓越工程管理人才”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加大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拟定“企业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并制订相应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依托建筑企业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新途径。

(2)密切跟踪工程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特别是本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使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工程实践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如广州大学工程管理系和长城物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长城公司在工程管理系物业管理专业开设“长城物业管理创新实验班”,长城公司全程(大一至大四)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利用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专业目标规划,利用寒暑假全面衔接校内培养环节,强化实践与创新训练,为企业培养卓越的物业管理工程师。

3.4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素养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是让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能接触到科研工作,同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以导师身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即鼓励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如广州大学工程管理系实行已久的“本科生导师制”,大二学生即可参与导师各种纵向、横向课题,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并且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及创新训练科研项目。二是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并参加各类竞赛,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争取申请科研立项获得学校及更高层次的资助,甚至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三是产学研相融合,依托学科优势丰富创新实践活动。

3.5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知识结构适时更新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多种形式、途径促使教师获得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企业运营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应资格。主要做法包括引进具有执业资格证书及工程领域正高级职称(如教授级高工)的优秀师资,委派部分青年博士赴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对外交流,委派教师赴国内外院校访问交流或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此外,还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实践教授”模式,聘请世界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为实践教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教学。

3.6 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国内外工程管理建设比较先进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突出实用性与工程性,推陈出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征求校外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专家的意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加强知行融合型教材建设。围绕课程内容改革进行高水平的教材建设,教材内容注重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及相互促进,注重引入学科领域新技术,结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及时将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中,加快新教材建设。其次,以精品课程建设、慕课(MOOCs)建设为支撑,开发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3.7 坚持交流、交换、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与国外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海外短期留学、交流比例,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水平。通过境外培训渠道、高级访学等渠道,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海外交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国际视野。邀请海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本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合作,聘请国外知名专家为工程管理专业客座教授,为学生定期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提升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国际工程的语言必备能力,探索3+1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应对当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 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各个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过程的三维结构模型,并且提出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素养、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坚持交流、交换、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等改革思路。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培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各类本科院校要以结合自身教学特色,结合“三个面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改革创新,诸管齐下方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1] 刘春江,周天华,张静晓.基于P-CMM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2):153-158.

[2] 佘健俊,申 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44-48.

[3] 熊曙初,罗毅辉,黄向晖.商科背景下基于CDIO的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7-29.

[4] 张 蓉,李春祥.CDIO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26-28.

[5] 申 玲,王 亮.基于 CDIO 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7):123-124.

[6] 王 钧,赵金友,徐 嫚,张力滨,杨海旭.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6(1):79-82.

[7] 魏明海,刘亚臣,焦红超.基于CTIS-CDIO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8] 王 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8-30.

[9] 刘惠敏.“卓越计划”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23-25.

[10] 李 珊,赫桂梅,黄 晨.“双线型”视域下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59-62.

[11] 何长全,段宗志,李国昌.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101-103.

[12] 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3] 秦 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5):104-107.

[14] 张 伟,白 勇.中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之比较——以我国HUST与美国NDSU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121-126.

[15] 刘粤湘,夏玉秀,杨德凤.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2006(3):109-112.

Study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ree Facing"

LIU Jing-kuang,PANG Yong-shi,WANG Xue-tong,WANG Do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E-mail:pangyongshi@163.com)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establish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nowadays. However,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s gone with many problems as follows:Training scheme has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process overemphasizes theory knowledge while neglects engineering practice,which lead to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quality,difficulty of evalua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poor social adaptability.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excell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based on " Facing the industry,the world and the future",and the "three facing" have been embedded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Seco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was established,and reform ideas for the excell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re put forwar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three facing

F406.15

A

1674-8859(2016)06-144-05

10.13991/j.cnki.jem.2016.06.027

刘景矿(1984-),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庞永师(1955-),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王学通(1971-),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王 东(198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物业管理。

2016-08-18.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面上项目(09A017);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201553859).

猜你喜欢
卓越课程体系工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子午工程
卓越之梦
工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