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轻质汽车车身覆盖件研究进展*

2017-01-09 11:43谷芳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发动机汽车设计

吴 谷芳

(1-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天津3000722-天津市天大银泰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轻质汽车车身覆盖件研究进展*

吴华杰1,2谷芳1,2李建华1

(1-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天津3000722-天津市天大银泰科技有限公司)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汽车车身覆盖件在新材料、碰撞和行人安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讨论了由行人安全、正面碰撞等安全因素带来的新型车身覆盖件设计在结构、工艺和设计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最后指出设计过程中不应仅采用等刚度设计方法,而应综合考虑这些安全因素,这为设计新型覆盖件具有参考意义。

车身覆盖件新材料碰撞安全性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汽车产量、销量和保有量屡破新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重要议题。汽车轻量化是降低汽车引发的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是指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密度低、比刚度高和比强度高的新型材料替代原有的材料成为汽车轻量化选择途径之一。

就使用功能而言,汽车覆盖件指覆盖汽车发动机、底盘、构成驾驶室和车身的薄钢板的异形体的表面零件和内部零件。与一般冲压件相比,传统金属覆盖件具有如下特点和要求[1]:

1)表面质量要求高。要求覆盖件不仅满足功能上的要求,更需要满足表面装饰的美观要求;

2)尺寸精度要求高。高精度尺寸才能满足车体外观的一致性、美观性;

3)刚性要求高。为了提高覆盖件的使用寿命,必须保证零件具有足够的刚性,以防止车身在高速行驶中发生抖振等现象;

4)良好的工艺性等。金属覆盖件应具有良好的冲压工艺性能和焊接工艺性能,以降低成本。为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新型材料的发动机罩也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目前的文献对各类新型车身覆盖件设计/优化已经有所涉及,但结合碰撞安全性和行人安全防护要求的文献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覆盖件的各类新型材料和这些材料的力学和工艺特性,结合碰撞安全性和行人安全防护需求,探讨了在设计新型覆盖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设计新型车身覆盖件具有指导作用。

1新型材料在汽车车身覆盖件中的应用

轻量化是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有效途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汽车车身覆盖件在选择材料时需考虑汽车使用性能及其工艺性能、车身零件性能、材料本身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传统汽车覆盖件材料主要由低碳钢组成,具有较好的成本优势。但随着技术发展和环境的需要,必须要求汽车材料既轻强度、刚度又好,也就是比强度和比刚度高。比强度是指抗拉强度/密度,比刚度是指弹性模量/密度[2]。目前在汽车车身覆盖件应用较多的材料是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和复合材料[3]。

高合金钢板的分类主要有按冶金特点、强化机理和生产工艺等几种划分方法。根据国际钢铁协会USL_AB项目的定义,高强度钢可以分为普通高强钢(无间隙原子钢、烘烤硬化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屈服强度210~550 MPa及抗拉强度为270~700 MPa)和先进高强度钢(双相钢、相变诱导钢和多相钢,屈服强度大于550 MPa及抗拉强度大于700 MPa)两种[4-5]。增加高强度钢板的强度是减小板厚、减轻车重的主要途径,另外也提高了汽车车体的抗凹陷性、耐久强度和大变形冲击强度安全性[6-7]。目前应用在车身覆盖件上的高强钢多是高强无间隙原子钢和烘烤硬化钢。高强钢由于自身的力学特性使得其在工艺、制造和数值仿真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铝密度约是钢的1/3,耐腐蚀,比强度高,回收成本低。铝工艺性也较好,铸、锻和冲压工艺均适用。但由于铝合金自身材料特性,使得铝质的汽车覆盖件存在成型工艺差、强度和抗凹陷性能低、可焊接性能和结合部位抗腐蚀性能不理想、成本高等难点[8]。

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应用主要是指树脂基复合材料,表1给出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特点和在汽车覆盖件上的应用。复合材料一般由基体材料和增强纤维复合而成,属典型的各向异性材料,其设计方法和成型工艺与传统的金属材料有很大的不同。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上的强度/刚度好于垂直于纤维方向,其可设计性强;复合材料在成型过程中的固化变形等因素也给汽车覆盖件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受汽车材料回收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回收困难的热固性塑料用量正在下降,而可重复利用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用量正逐步扩大。

表1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方法特点和在汽车车身覆盖件中的应用

镁合金的比强度高于铝合金和钢,比刚度与铝和钢相当。按成型工艺不同分为铸镁、镁合金板材和挤压镁。镁合金常温下成型工艺较差,必须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满足塑性成型要求。通用汽车公司已通过热成型工艺加工了发动机罩总成件[9]。现阶段镁合金在车身覆盖件上大规模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如防腐工艺、成本较高、覆盖件产品外观质量很难控制等。

2汽车碰撞、行人保护安全性与汽车车身覆盖件设计

由于汽车车身覆盖件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设计新型覆盖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性问题,而不能简单地采用等刚度设计方法。汽车覆盖件主要涉及正面碰撞安全性(发动机罩等)、侧面碰撞安全性(车门等)和车外行人安全。对于车外行人,通常采用车身结构安全性设计和车身外表安全装置,以减少碰撞时对行人造成的伤害[11]。

汽车碰撞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后碰撞三种,针对这三种情况我国分别制定了正面碰撞标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面碰撞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汽车后碰撞标准GB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12-13]。另外还有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GB 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在正面碰撞事故中,发动机罩作为受力部件,主要靠溃缩吸收冲击能量。发动机罩内板上一般会有溃缩(吸能)筋,冲击过程中会沿着溃缩(吸能)筋产生倒V字溃缩[14]。发动机罩溃缩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前挡风玻璃的完整性。如果发动机罩不能完全溃缩而侵入风窗玻璃,会对爆破的安全气囊造成破坏,甚至会危机驾驶员的生命。文献[15]指出发动机罩正面碰撞过程中机罩考核项为:发动机罩板件总成不得侵入风窗玻璃,发动机罩铰链在正面碰撞过程中不得发生断裂。汽车侧面碰撞与正面碰撞不同,侧面碰撞几乎没有缓冲空间。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主要涉及覆盖件中的车门对乘员的冲击速度,整个碰撞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碰撞开始阶段、碰撞接触阶段和碰撞结束阶段[16],适当增加车门强度可以提高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17]。

正面碰撞涉及到更多的是汽车发生行人碰撞时。IHRA的研究数据表明,在行人致死的原因分析中,头部伤害占到了62%[18]。大部分的严重伤亡是由于行人与汽车的前端硬部件相撞造成的,如发动机盖罩、挡风玻璃及车顶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行人安全评价机构有国际协调研究机构(IHRA)、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和欧洲汽车安全委员会(EEVC)。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道路状况,我国于2010年7月实施了GB/T 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19],标准将发动机罩分成了两部分区域:成人头型试验区和儿童头型试验区,成人头型试验区为前WAD1700后WAD2100(WAD为包络,即使用柔性卷尺在车辆纵向垂直平面内围绕车辆前部结构,柔性卷尺的一端在车辆前部结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几何轨迹),两侧为侧面基准线;儿童头型试验区为前WAD1000(或发动机罩前缘基准线,定义为1 000 mm的直尺,尺底端距地面为600 mm。)后WAD1700两侧为侧面基准线[20]。

在行人保护中,由于人体脑组织的复杂性,尚无最完善评价脑损伤的标准。头部损伤准则(HIC,Head Injury Criteria)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头部损伤准则。它是美国政府1971年基于Lissner等人提出的WSTC曲线建立的[21]。WSTC将头部耐受极限通过线性加速度量化,HIC值定义如下[22]:

其中:a为测量出的合成加速度,单位g(1g=9.81m/s2);t1,t2为冲击过程中的两个时刻,表示记录开始、记录结束两个时刻之间的某一段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内HIC取得最大值(t2-t1≤15 ms)。

GB/T 24550-2009中以HIC值1 000和1 700为限,分别对发动机罩的儿童试验区域和成人试验区域做出了相应规定。基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技术主要有弹起式发动机罩(主动式发动机罩[23-24])、发动机罩安全气囊[25]、发动机罩及其铰链机构的结构改进[26]等。发动机罩的质量、厚度、刚度、材料和结构等是影响行人保护的重要因素。对头部损伤的量化和相关法规对HIC值的限定,使得优化发动机罩以加强行人保护性能成为可能。以HIC值为优化目标,赵桂范等[27]通过优化设计夹层结构(面板为钢板,芯层为PVC泡棉),指出夹层结构发动机罩具有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董丽萍等[28]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蜂窝夹层芯子的弹性模量和压实应变,可以获得满足设计目的参数。兰凤崇等[29]采用仿真和试验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发动机罩厚度、材料等参数对头部伤害的影响,指出儿童在碰撞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与Teng[30]的结论是一致的。崔世海等[31]重点分析了儿童大脑与发动机罩碰撞,指出脑损伤最可能发生在脑干、大脑顶枕叶等位置。陈立娜[32]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发动机罩进行了轻量化设计。HIC值的大小与积分区域内加速度波形有关,有学者给出了一种理论最优曲线[33]。

除了行人保护性能外,还有学者关注了汽车车身覆盖件刚度问题。陈海宁等[34]通过对比竖形、W型和V型内板,指出V型内板在满足刚度的情况下减重效果最好。黄绪鹏等[35]指出发动机激振频率在24 HZ~26 HZ,发动机罩固有频率应避开此频段。李新伟等[36]对碳纤维发动机罩进行了尺寸和拓扑优化。徐娟[37]采用尺寸优化设计了碳纤维发动机罩的结构、加强筋和刚度设计。余本善[38]分析了发动机罩的刚度和模态,并进行了优化。将行人保护和刚度要求统一起来,对发动机罩进行优化设计是今后设计的发展趋势[39]。抗凹性能也是汽车车身覆盖件刚度的一个重要方面[40]。抗凹性包括抗凹刚度、抗凹稳定性及局部抗凹痕能力[41]。抗凹试验分为两大方面:板材抗凹性和覆盖件抗凹性能试验,其中覆盖件模拟试验可以评价实际覆盖件的抗凹刚度和局部抗凹痕能力[42],内板刚度也是影响抗凹刚度的重要因素[43]。目前就车身覆盖件抗凹性能尚无统一标准[44],法国雷诺公司的要求是100 N载荷作用下,凹陷位移不超过10 mm为合格[45]。

3结论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迅速发展,各类新型车身覆盖件不断出现。覆盖件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刚度、强度需求,还应综合考虑车内乘员安全保护、行人安全保护。正面碰撞车内乘员保护要求发动机罩能够溃缩吸能,且不能侵入挡风玻璃,行人安全保护要求发动机罩面板有合适的刚度和结构拓扑形式;侧面碰撞则要求车门有适当的刚度。总之,新型轻质车身覆盖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碰撞安全性需求结合起来。

1张利雯.汽车发动机罩外板工艺与模具设计[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

2韩荣第.关于工程材料中的比强度和比刚度[J].宇航材料工艺,1996,26(4):59-60

3徐津津.新型轻质材料在汽车发动机罩上的应用[J].上海汽车,2008(3):44-46

4杨丽霞,赵明哲.汽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介绍[J].科技风,2015(10):64

5王远,管奔.高强钢成形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5(2):31-35

6康永林,陈贵江,朱国明,等.新一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成形与应用[J].钢铁,2010,45(8):1-6,19

7姚贵升,景立媛.汽车用钢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路洪洲,马鸣图,游江海,等.铝合金汽车覆盖件的生产和相关技术研发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08(5):66-70

9吴迪,张永志,杨俊,等.镁合金汽车覆盖件的成型工艺及应用难点[J].汽车工程师,2013(10):57-59

10李燕龙,李峥,樊树军,等.SMC材料在某电动汽车发动机罩盖上的应用[J],汽车科技,2015(1):71-75

11李俊锋,谢曲.中国汽车被动安全标准探讨——浅谈汽车柱状碰撞试验[C]//中国标准化协会.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成都:中国标准化协会,2014:782-786

12丁莉.我国汽车碰撞标准解读[J].轻型汽车技术,2013(5):51-53

13朱海涛,李充,张振鼎,等.中美汽车侧面碰撞标准对比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9(8):21-24

14高宇燕.汽车发动机盖设计浅谈[J].科技与企业,2015(11):213

15李涛,李峥,李燕龙,等.发动机罩在正面碰撞中的改善分析[J].汽车工程师,2015(2):46-49

16范体强,万鑫铭,李阳.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C]//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0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十三届汽车安全技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0:122-125

17何昌錾,彭晓阳,程博.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探讨[J].北京汽车,2010(1):1-4,20

18 Farooq S I,Schuster P.Body concept design for pedestrian head impact[C].SAE 2003 World Congress&Exhibition. 2003,doi:10.4271/2003-01-1300

19陈会.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标准探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3):46-49

20魏政君.基于行人保护的弹起式发动机罩系统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1周梦然.头部有限元建模和发动机罩优化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2石小荣.基于MADYMO的人-车碰撞事故行人头部损伤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3权利.基于行人保护的主动式发动机罩的结构设计和仿真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4 Huang S,Yang J.Optimization of a reversible hood for protecting a pedestrian's head during car collisions[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10,42:1136-1143

25 Hiroyuki T.Hood airbag device for use in a vehicle:Japan,JP 2006-16596 A[P].2006-01-25

26汪俊,陈金华.基于行人头部碰撞保护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设计[J].机械设计,2013,30(2):54-57

27赵桂范,崔东,邓作梁.夹层材料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功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1):125-129

28董丽萍,朱西产,马志雄,等.基于头部合成加速度波形的发动机罩夹心层设计[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0,1(4):292-296

29兰凤崇,谢振光,陈吉清.基于行人保护的人体头部与发动机罩碰撞研究[C]//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09:599-604

30 Teng T,Ngo V.Optimization of bonnet thickness with respect to pedestrian safety[J].J Automobile Eng,2010,224(12):1513-1526

31崔世海,李向楠,李海岩,等.儿童头部与发动机罩的碰撞仿真研究[C]//湖南大学.第十一届INFATS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湖南大学,2014:352-356

32陈立娜.基于行人头部保护的汽车发动机罩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3陈海宁,王良杰,强旭华,等.基于轻量化的发动机罩结构优化[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27(2):116-118,123

34 Wu J P.Beaudet,B.Optimization of head impact waveform to minimize HIC[C],SAE Paper 2007-01-0759

35黄绪鹏,方成.发动机罩板的有限元分析[J].汽车工程师,2011(9):39-42

36李新伟,王慧怡,于多年,等.基于复合材料的发动机罩设计及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52(10):64-67

37徐娟.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轻量化设计研究[J].上海汽车,2015(3):54-56

38余本善.汽车发动机罩模态和刚度的分析及优化[J].机械制造,2010,48(9):16-18

39曾小敏,彭雄奇,鲁宏升,等.基于行人头部保护和刚度要求的发动机罩内板优化设计[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5,24(2):7-11

40杨月,陈学峰,刘立萍,等.车身顶盖外板的局部凹痕抗力分析[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兰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9:302-305

41胡从义.基于数值模拟的发动机罩抗凹性能优化[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52(7):55-59

42 Hambli R.Design of experiment based analysis for sheet metal blanking processes optimiz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4,19(6):403-410

43朱天军,孔现伟,索乾,等.轿车发动机罩静态刚度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2):87-91

44李东升,周贤宾.双曲扁壳覆盖件抗凹性的定量评估[J].机械工程学报,1998,34(1):12-15

45赵栋.汽车覆盖件刚度评价及测控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图10 进气背压测试对比

4结论

本文针对发动机进气系统加速噪声问题进行声源特性分析,确定声源位置。设计了一种耐高温的多节共振式消声器。利用LMS Virtual Lab软件进行了消声器的传递损失仿真分析并进行了传递损失试验验证测试和发动机进气背压测试。最终利用所设计的消声器使驾驶员右耳噪声降低了2.8 dB(A),主观评价达到可以接受,不仅解决了加速噪声问题,还保证了发动机动力性。

参考文献

1张洪武.某乘用车进气系统对车内NVH性能贡献研究及改进[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赵玫,周海亭,陈光冶,等.机械振动与噪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庞剑,谌刚,何华.汽车噪声与振动——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郭军丽,吴亚锋,徐俊伟,等.基于管道声模态的消声器传递损失计算[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33(5):179-183

5陆森林,曾发林,刘红光,等.消声器中的高次波及其对消声性能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5):385-388

6岳贵平,卢炳武,刘英杰,等.汽油机进气系统噪声仿真技术研究[J].汽车技术,2010(3):8-12

(收稿日期:2016-08-10)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6年45卷1~6期总目次

第一期

·研究·开发·

采用不同减排方式的LNG公交车整车性能研究…………………………………………王长园张立雄(1)

基于冷却液温度的柴油机不同海拔燃烧过程参数研究………………………周磊刘瑞林欧阳光耀等(5)

减小喷油器孔径对PFI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刘黎敏张梓龙董乔等(10)

基于内窥镜的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研究…………………………杜宏飞刘江唯虞浏等(16)

·设计·计算·

单缸汽油机结构辐射噪声预测分析…………………………刘焕领景亚兵吕大立等(22)

喷射参数对燃油闪急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周乃君王元杜志环等(27)

进气道滚流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王浩刘义佳赵卫平等(32)

某GDI发动机燃油湿壁问题优化的研究…………………………杨俊超尹亿光赵景广等(37)

·测控技术·

贵金属标准溶液储存及使用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李蕴恺史俍张宪忠(43)

·新能源·

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喷气驱动的研究…………………………牛骁刘少华王维等(47)

汽油-乙醇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研究…………………………张帅鲁志远姜志永等(52)

重油和二甲醚复合燃料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的研究………………………………陈永芳孙世芳王炳辉(56)

·综述·

汽车废热利用的途径和现状分析………………张勇斌(62)

中欧机动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检验试验条件的研究…………………………李钢张宪忠纪迎平等(65)

通用小型汽油机排放耐久测试方式的选择…………………………曹洋朱棣郑素玲等(69)

我国台湾地区摩托车市场概况………宋涛胡瑞(72)

缸内直喷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技术研究进展……………………………………………温吉辉滕勤(77)

柴油引燃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宋建桐李婕刘敏杰等(84)

国内外非道路柴油机排放现状分析…………………………陈雪李晨贞钱挺等(88)

我国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发展研究…………………………郭晓鑫刘力魏崇亮等(93)

第二期

·研究·开发·

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影响及边界适应性的模拟研究…………………………沈颖刚杨杰马涛等(1)

层流预混C2H4/O2/Ar火焰中PAHs生成的荧光光谱分析及机

理验证…………………杨阳贺振武刘鹏等(10)

预喷射对轻型柴油机燃烧与排放性能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吕纯昌贾和坤(17)

汽柴比例对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赵丛姣李旭聪康志强等(21)

高压共轨柴油机轨压控制策略及参数研究…………………………陈丛金徐劲松魏亮等(26)

气道喷射增压机型超级爆震问题解决与燃烧系统优化…………………………乔海波刘黎敏李克俊等(32)

增压直喷汽油机怠速燃油系统过浓故障的研究………………………………王严赵景广肖姗姗(39)

减小柴油机凸轮轴齿轮啮合侧隙对整机宽频噪声改善的研究…………………………李乐孙立永屈伟等(43)

·设计·计算·

某型SUV车发动机舱热管理仿真分析及优化…………………………杜子学沈宏丽叶双平等(48)

人性化设计在现代摩托车开发中的应用…………………………………………刘志锋王引(52)

基于频响函数质量线法的摩托车整车刚体惯性参数的辨识………………………………刘焕领景亚兵白伟(55)

·新能源·

电动摩托车续驶里程和能量消耗率试验方法研究…………………………李加庆崔宏飞刘华民等(58)

电动摩托车驱动电机系统匹配方法研究………………………………刘力陈学永齐彤彤(63)

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用电机噪声测试方法的研究…………………………………………张力伟付俊俊(68)

CNG/柴油双燃料高压共轨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钟序洪申立中刘少华(77)

乙醇对增压发动机抗磨损及腐蚀性的试验分析与研究…………………………张帅马瑞瑄苗波等(82)

·综述·

燃烧发光成像和光谱法在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中的应用………………………………覃文毕小杰刘海峰(87)

第三期

·研究·开发·

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影响的

研究……………………楼狄明苏芝叶陶士康等(1)

高低压EGR及喷射策略对柴油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苏博浩刘占强张春辉等(9)

EGR对富氧进气增压柴油机缸内过程的影响………………………………倪志海朱文霞沈颖刚(16)

复合EGR对增压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王云超闫迎博桂小林等(20)

增压直喷汽油机的喷油器匹配试验研究…………………………成海元杨陈范子柱等(25)

进气波动效应研究与应用……章玲莉田帅郭建东(29)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全地形车开发战略研究…………………………………………程业昭陈燕(32)

基于SCR柴油机的WHTC冷、热启动循环排放差异研究…………………………张立雄张琳景晓军等(37)

某直喷增压发动机水温传感器失效分析研究…………………………周武明张泽裕王鹏等(41)

基于dSPACE的自学习算法在汽油/CNG两用燃料发动机空燃比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刘一鸣薛涛曹姜(46)

新型燃料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研究……张海波黄孝慈(52)

·设计·计算·

基于反应路径分析法的生物柴油简化机理研究………………………………郑五洲周乃君黄庆(56)

基于平均值模型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空气系统的研究…………………………………………彭波申立中(60)

基于降油耗目的的凸轮轴方案研究…………………………乔海波张鹏朴钟南等(63)

基于ANSYS的FSAE赛车后轮芯的分析与优化………………………………李乃斌李耀平王功博(69)

·振动·噪声·

基于声学信号处理的单缸汽油机声源频谱特征辨识…………………………卢炽华杨文鑫郑灏等(74)

YN38CRD型柴油机机体试验模态分析…………………………古元峰王贵勇黄冈等(80)

某SUV风扇开启瞬间发动机怠速波动的分析及解决…………………………陈彦如李杨李辉等(88)

·综述·

中重载卡车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魏崇亮刘力郭晓鑫等(93)

第四期

·研究·开发·

电动公交客车用增程器控制策略试验研究……………………………严海波楼狄明徐宁等(1)

高压比增压器高原适应性改进配机试验研究……………………………李书奇程江华庄丽等(8)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工作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周俊瑾沈颖刚徐波峰(15)

国3和欧4蒸发法规对装配非外露式油箱摩托车试验的对比研究……………………王建超石伟王康等(20)

某发动机油耗优化研究……王泰晟黄勇黄勇和(23)

柴油机正时系统优化对低频噪声改善的研究…………………………孙立永李乐孙璇等(26)

乘用车柴油机气缸盖裂纹失效分析及解决措施…………………………沈小栋马京卫高原等(30)

·设计·计算·

发动机配气系统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计算仿真分析………………………………孙立星王青赵晓东(36)

柴油机缝隙式喷油器嘴内空穴流动的模拟分析…………………………………………劳贺李育学(44)

基于双单片机的摩托车制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杨雷李益敏马晓明等(50)

基于EtherCAT实时以太网的48英寸转鼓4WD汽车交流电惯量底盘测功机的设计……张坤良彭秀英王嘉钧等(55)

中空充钠气门三维测量及温度场应力场有限元分析…………………………………………霍洪旭郑鹏(59)

·振动·噪声·

曲拐弯扭耦合振动影响规律研究…………………………陈宏威向建华刘帅等(65)

·综述·

国内通用小型汽油机尾气排放控制研究进展…………………………刘建辉杨锐毛文刚等(71)

浅谈摩托车新产品研发体系及相关技术要求…………………………………………向彦均徐仙荣(77)

两轮摩托车安装高级制动系统现状介绍…………………………路林王青贺文杰等(81)

混合高压直接喷射器进展及分析…………………………牛海杰王亚妹陈晋兵等(84)

·使用·维修·保养·

VVT跟随性能问题解析…付佳明李兰芬柴晓娜等(87)

某乘用车柴油机水温高和溢水壶溢水问题的失效分析及解决措施……………………张伟段丽丽左偲琦等(91)

第五期

·研究·开发·

燃烧光学可视化技术在内燃机测试中的应用研究…………………………尚勇何旭刘福水等(1)

基于台架的整车传动系阻力梯度测试方法研究…………………………张宏超朱玉刚付永刚等(8)

生物乙醇汽油的可替代性研究………………………………马世博王福志苏方旭(12)

车用发动机WHTC和ETC循环排放对比的试验研究………………………………张凡李昂高鑫磊(17)

日产汽车公司在华专利布局分析与启示…………………………………………殷玉恩程新化(23)

基于link G4+Storm的CBR600RR发动机标定试验研究…………………………………………陈宁特高辉松(27)

基于同型号欧Ⅵ发动机的整车与台架排放测试差异性研究…………………………艾毅王凤滨付铁强等(34)

基于车轮力信号的地面类型分类算法研究………………………………魏健张和明田雷(40)

小波算法在发动机失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刘乐李菁元付铁强等(48)

不同柴油品质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分析………………………………解瀚光高俊华张凡(52)

·设计·计算·

基于EtherCAT实时以太网的汽车自动驾驶仪的设计…………………………张坤良彭秀英洪彬等(57)

基于VECTIS的发动机气道流量计算研究…………………………………………李建统高宏亮(61)

·振动·噪声·

汽油机燃用甲醇-汽油灵活燃料的排气噪声试验研究…………………………黄华崔国旭施兵峰等(65)

·新能源·

基于轻型混合动力车不同行驶模式的电机驱动系统研究…………………………夏琦韩志强田维等(70)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分析与研究……张勇斌(74)

·综述·

我国汽车平行进口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研究…………………………郭晓鑫葛维晶支琪等(78)

摩托车国四排放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与欧盟法规差异………………………………尹涛王青唐琳(82)

浅谈我国现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标准……………………………………………………周磊(87)

海湾GCC认证简述及摩托车市场概况…………………………尹君朱棣李家国等(90)

简析摩托车国Ⅳ排放标准的OBD要求………………………………李志锐王青张智轩(94)

第六期

·研究·开发·

富氧燃烧结合EGR技术控制柴油机排放的试验研究………………………………周明沈颖刚朱文霞(1)

高原环境下EGR与VNT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文万斌刘少华毕玉华等(6)

基于整车HWY循环工况运行的柴油机设计及动力系统匹配研究……………………陈晋兵王尚学牛海杰等(12)

柴油机扭矩提升和降低油耗的研究…………………………赵振兴石伟张星辰等(16)

不同比例芳烃的费托柴油排放特性研究………………………………高鑫磊熊兴旺王林波(22)

车用汽油机冷热冲击可靠性试验研究…董淼刘国盛(27)

基于温升闭环控制的SBC测试技术研究………………………………肖广宇于津涛田冬莲(30)

摩托车污染物排放(第四阶段)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分析…………………………纪迎平王建超宋涛等(39)

·设计·计算·

矿用柴油车后处理系统流场分析…………………………倪计民白炳仁王振平等(42)

某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对各缸进气均匀性的影响…………………………曾响雷基林杨永忠等(49)

柴油机冷却水套上水孔结构对冷却系统流场的影响分析…………………………王东玉张萍刘振明等(58)

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控制单元开发与试验验证…………………………隋维龙彭忆强何伟等(64)

滚子摇臂断裂失效分析…………………………贾絮影张兴法张奎东等(71)

摩托车质心位置测试与分析………………………………冷传刚苏梅胡瑞(75)

用于摩托车车架结构优化的零件尺寸优化………………………………郑静周文婷林诗杰(78)

·振动·噪声·

发动机进气系统加速气流噪声问题分析与研究…………………………王金友闫晨刘月普等(81)

·综述·

柴油机选择催化还原过滤器技术研究进展………………………………邱松林滕勤马标(84)

新型轻质汽车车身覆盖件研究进展………………………………吴华杰谷芳李建华(92)

Recent Progress in Novel Light Automobile Panel Research

Wu Huajie1,2,Gu Fang1,2,Li Jianhua1
1-Tianjin Universit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300072,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In-time Technology Co.,Ltd.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panel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which mainly focus on new materials,crash and pedestrian safety.New problems are presented which caused by those factors in a novel panel design process.Finally,it is highlighted that one should consider all these factors besides method of equivalent-stiffness.

Automobile panel,New material,Crash,Safety

U463.82

A

2095-8234(2016)06-0092-05

2016-08-08)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2TXGCCX00600)。

吴华杰(196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CAT/CAD/CAE/RP/CAM技术的衔接、轻量化设计研发、机械产品及结构设计、逆向工程。

猜你喜欢
发动机汽车设计
发动机空中起动包线扩展试飞组织与实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汽车的“出卖”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一代MTU2000发动机系列
3D 打印汽车等
新型1.5L-Eco-Boost发动机
间冷回热发动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