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春勤
供给侧改革与国企竞争活力
文 冯春勤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根源在于长期负面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政府的需求刺激政策一般只具有短期效应,不能真正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刺激需求来重回高增长通道,如果不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成为新的政策热点,标志着宏观政策的重大分水岭:今后将转变过去片面强调“需求管理”的调控取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继续谱写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新常态的最主要特征。这既有全球经济低迷的外部影响,也有中国经济长期有利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的内部制约,加之需求刺激政策的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地方债风险不断累积,最终表现为“三驾马车”同时降速,经济增长潜在动力呈现降速迹象。
一方面,外延式规模扩张难以持续。一是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三十多年,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供给,农民源源不断进城务工,廉价劳动力令低端制造业产品横扫世界。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婴儿潮时期的劳动力开始退出市场,老龄化时代迅猛到来,企业用工成本快速攀升。二是资本供应面临瓶颈,投资驱动不可持续。全社会的抚养赡养比率正在迅速恶化,社会保障支出占比越来越大,导致政府投资水平受到限制。中国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大,贸易顺差出现逆转,外部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将不可逆地放缓。此外,我国的M2处于较高水平,金融和资产泡沫风险长期存在,所以依靠政府宽松货币和高投资支撑的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三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明显。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普遍存在资源利用低效与浪费问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历史欠债问题,例如北京的水、大气等承载能力已十分脆弱,各地因环保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越演越烈,严峻形势逼迫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内涵式增长动力不如从前。一是市场容量增长放缓。外需方面,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要解决制造业空心化问题,发展中国家要保护国内市场和就业,全球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多边合作门槛提升,对中国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内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消费率难以提升,大约只占GDP的35%,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对消费的拉动效应不能充分释放。二是改革红利逐渐减弱。对内,简政放权已有丰富成果,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推进难度明显增加,企业投资仍面临“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要素配置和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空间受限,产业结构固化与部分产能过剩阻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外,打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法支撑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当国内低成本的资源要素被全部吸收,传统增长模式的“旧动能”就已经消耗殆尽了。三是学习效益和追赶效益降低。在技术层面,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么大了,过去可以“拿来主义”,依靠后发优势推动创新,但到现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未来的创新、发明和技术进步,必须立足中国特色优势,更多依靠自主研发,没有现成东西可以借鉴,不可避免要导致研发投入上升、失败风险增大、成果周期拉长,推动创新需要比以前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成本。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根源在于长期负面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需求刺激政策一般只具有短期效应,不能真正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反而容易陷入低层次循环,在同一水平上不断扩大产能规模,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的扭曲。因此,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刺激需求来重回高增长通道,如果不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2012年开始,婴儿潮时期的劳动力开始退出市场
从注重“需求端”到注重“供给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在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已明确提出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将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着力点放到“供给端”上。
就供给端而言,中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当前面临的红利消失,其实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实现“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虽然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过去了,但中国已迎来技术工人时代,通过人口和教育制度改革,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会带来新的人口红利,这是我们相对东南亚国家新的比较优势;土地、矿产资源虽然会减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用之不竭的资源,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体系,海水淡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又会带来新的资源红利;资本方面,只要打破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放松管制、构建秩序,引导国内形成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市场,就能够充分激发各类资本活力,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样可以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通过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等手段,中国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进一步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义。我理解关键在以下四点:
“少干预”。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面临利益阻碍最大的地方。必须通过改革加大“制度供给”,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功能,真正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减税负”。我国总体宏观税负水平仍然偏高。根据供给学派观点,虽然减税会导致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对我国而言,税制改革比减税更加重要,建议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让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能够轻装上阵。
“去产能”。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任务。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原因在资源错配,由于国企的预算软约束和政府过度的需求刺激,价格信号出现失真,一部分供给不能转化为需求,导致库存沉淀,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卸包袱、腾空间,需要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对于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
“造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和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政府职能定位为市场规则的守护者,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加快研发人才培养,完善科研教育体系,将改革重点放在激励全社会创新动力的制度环境上。
我国的M2一直处在较高水平
国企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攻关领域。我国国有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00万亿,保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在国家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国有企业面临体制和机制上的诸多障碍,总体上仍属于速度效益型,竞争活力有所不足,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改革压力尤其艰巨。
管资本为主,做活微观主体。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企监管要从传统的“管干部、管资产、管投资”,升级为“管资本”为主。按照这个要求,国企改革就是以活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赋予企业投资、融资、用人、管理等方面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让企业和管理团队承担经营责任,从而更加重视投资效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自觉远离产能过剩行业,最终通过微观的企业盈利状况改善,汇聚为宏观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市场化出清,降低过剩产能。去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列出清单,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战略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出清机制,可以帮助化解过剩产能、消化积压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和防范金融风险,集中更多资源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倾斜,对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既要做好资产处置,更要做好人员安置,政府应设计合理的配套政策和历史成本分担机制。
创新有效供给,实现提质增效。有效供给和提质增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一方面是做好供给结构升级的加法,找准国有企业的“主战场”,加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北京国企而言,还应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大城市可持续运营等重大问题,着力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投资强度,充分发挥国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组织结构、激励体系等深刻变革,更加注重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增强对市场的适应性,改善市场的有效供给,最终达到需求重构的效果。
资本化改革,加速要素流转。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所在。国企改革重要路径是“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从而有效化解传统国企的资产固化、人员固化、投资固化等弊端。例如,首创集团长期面临着国有资本金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近几年来通过资产重组,打通了旗下上市平台的再融资通道,并开展了数次大规模增发融资,用市场化手段充实资本规模,不仅支撑了在环保领域的全面进军,也为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混合所有制,提升企业活力。传统国企一直饱受效率低下和垄断经营的诟病,例如许多地铁、公交、环卫、热力等地方国企仍保持着事业编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有点像“捉迷藏”、互相博弈,到底效益如何、补贴多少,成了一笔糊涂账,实际上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从首创开展的地铁四号线PPP来看,通过引入社会投资者,打破了公共产业的垄断格局,在竞争机制推动下,进一步促进政企分开,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了公共产品的供应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未来,国有企业既有优势也又有实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政府军”,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形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专业优势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坚持党的领导,创造新的辉煌。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做强做优做大,担当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骨干支撑作用,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国企梦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首创集团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