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活不容错过

2017-01-09 07:21木林
就业与保障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活

木林

精彩生活不容错过

木林

“今日之老人,就是明日之我们。”随着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占据民生重要“热点”的养老话题始终引发着每一个成年人的思考。当那些曾在“战场”上“喊打拼杀”的“健儿们”垂然老矣,他们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他们对退休之后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需求?对于晚年的幸福,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打算与安排?……如今,当我们走进这些法定意义上的老者,“触摸”他们为我们呈现出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退休之后,他们的生活仍旧继续,他们的“夕阳”仍可精彩万分!

立足家庭,为孩子“把脉”

如果有人问:老人退休后最主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带孩子”。因为老人在退休之后“围着孩子转”,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2015年12月,老赵夫妇终于盼来了孙子。从得知儿媳妇怀孕的那一刻起,退休后的他们又重新上岗:专心照顾孕妇。而这也是老赵夫妇给自己规划的晚年生活。“买了不少书,换着花样给媳妇做吃的,优生优育从小抓起。”老赵笑道。当然,对他们老两口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活又有了新目标,浑身又充满了力量。“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好玩,什么都值了。”

73岁的周大爷退休后也是围着孙子转。每天早上老伴去早市买菜,周大爷送孩子;上午附近转转就等着中午接孩子,老伴则准备午饭;下午送完孩子后又等着接,然后送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周大爷说,自从有了孙子,他和老伴就被拴得紧紧的,时间都是零碎的,哪儿都去不了。不过,让周大爷“歇一下”,他又“不领情”。“没有了孙子,我这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而且别人接送,我还真不放心。”

……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家庭,因此回归家庭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不过,专家也指出:从社会主流、公司骨干退位,成为一家的“后勤保障人员”,角色转化得有些大,老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有些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老人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人工作时一心扑在事业上,忽视了另一半,待退休后,要天天面对老伴、儿孙的时候,变得很难相处。所以,老人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庭,要重新适应家庭角色。这就需要多和家人沟通,建立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天伦之乐。

发挥余热,谁都“老来俏”

“活到老,干到老”是不少刚退休老人的选择。他们有的因为经验、资历深厚,被挽留在原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有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接着找个事干。

比如,每逢寒暑假,退休的高阿姨都会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担当志愿者义务给孩子辅导功课。高阿姨表示:“我有退休金,来这里就图个乐和,孩子们和我建立了感情,生活充实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快乐。”

如今,像高阿姨这样担当志愿者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不仅给他人带去温暖,也发挥了余热。

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示,退休后仍做零工或兼职的年长者,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好于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其中,患重病的几率会低17%;精神健康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分数也高出31%。不仅如此,无私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力行,平时喜好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流,都可以义务发挥余热,充当社区、居委会管理员,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又能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不过,相较中国老人的“保守”,一些国家的老人就“俏”了很多,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会为我们中国的老人带来些许“灵感”。

比如日本,它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政府鼓励老人“再就业”或“发挥余热”,“高龄雇佣保险法”特别加强了对大量雇佣高龄者的企业进行奖励的制度,对工资低于60岁退休时工资的高龄受雇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

还有英国老人,不少人富有创新精神。他们除了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外,不少人退休后还开创新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开咖啡馆、小饭店或是做企业顾问、办咨询公司等。他们还有一种流行的嗜好:写作,以积极的方式丰富晚年生活。

美国老人退休之后,既不甘端坐在家中,又不想再做“与世相争”的事,最乐于做力所能及又有所寄托的社区义工。另外,他们不改冒险性格,出门旅游成风,满世界地跑,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和生命。

多学善养,“乐乐”又何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张大爷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按他的话说,学电脑是为了跟上社会,不至于早早“落伍”,能让视野更开阔,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其实,老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为了跟上时代,继续学习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选择。老人退休后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会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

正如专家所言: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一方面,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满足爱好、挖掘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学东西,先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而要从简单、实际的开始。最好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学友”,共同参加老年大学,或者类似的社团,学起来更快乐,也更有效率。

而除了“常规”的学习外,不少老人也开始培养起“独属于自己的情趣”。正如很多老人所言,年纪大了,不等于一切趋于停止,而是可能成为实现兴趣的新起点。即便退休前没有特殊爱好,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比如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跳舞、气功、太极、打球、下棋、垂钓等都能增进身心健康。正如很多老人所言:“我们的娱乐方式,可不是只有打牌、打麻将哦。”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芬兰的研究也发现,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中,和音乐有关的活动对退休老人更有益。参加音乐类活动的人比其他人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更乐观的人生观,能获得更多快乐。

另外,退休生活可能长达几十年,如果只有一种情趣,时间长了也无聊。因此,退休后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情趣,并争取创造更多爱好,情趣越丰富对身心越有益。

回归田园,多来点“自在”

翻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这些农活成了老陈夫妇退休后每天的新工作。为了满足回归田园的愿望,67岁的老陈夫妇在郊区租了一片田地自己打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整天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都市人来说,能够更多地亲近自然是一种愿望。一辈子待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不妨在退休后,选好“据点”,走进田园,种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饲养些家禽,这不仅能让自己体味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还能回馈给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平日里比较喜欢田园生活,也有条件住在乡下,或者有能力在郊区租套院子的老人,可以将退休后的生活重点放在田园里,拾掇些花草,料理些蔬菜,都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住在乡村田园,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新鲜的蔬菜,远离城市的喧哗,很容易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对老年人来说,适当干点体力活,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种菜、浇水、做园艺,都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动筋骨的效果。

不过,老人从事劳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负重太多,也不要常用蹲姿,避免发生意外。

相伴同玩,走出“真快乐”

退休后,时间宽松了,生活好了,有闲钱了,正是实现旅游梦想的好时候。和老伴儿一起出游,畅游世界名胜、品尝各式佳肴,这样的生活是大部分人退休后的美好设想。

如果老人爱好游山玩水,且拥有比较健康的身体,家里经济条件也相对宽裕,旅游生活不失为一种选择。老两口儿坐下来,每人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后把两人的愿望放在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都想去的,拟定先后顺序和时间,一步步实现旅游梦想。旅途中相互支持、鼓励,既增进感情,也让人生阅历进一步丰富。就像很多老人所说的那样:“大自然漂亮、美丽,在外面不仅玩得开心,而且还可以‘治病’。所以,与其‘宅’在家里,倒不如多看看这个世界不一样的风景,多好啊!”

不过,以旅游为主的退休生活一定要安全第一。每次出行时最好挑选大品牌的旅行社,选择专为老人设计的“夕阳红团”。报名前,还需要跟旅行社确认旅行团的人数是不是太多、团里是否有随行保健医生和基本医疗设备,以及全程饮食是否符合老人的习惯等。

而对于那些“单身”的老人,又该如何“玩”呢?我们不妨参考参考外国人的“巧思”吧。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近几年来,德国的老年朋友们开创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单身的老人们结伴而居。这样既可以相互照顾,结伴游玩,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可以节省费用。

报道说,在德国名城德累斯顿,有一栋翻修一新的8层小楼“室友之家”。6位老年朋友共同住在这里已经有一年多了,他们中有5位女士和1位男士。其中一位是安妮塔·施密特女士,她的老伴三年前突然去世后,为了避免过度伤心,她搬离了原来的家。她与相识了60年的朋友赖斯曼一起看了“室友之家”的房子和环境,然后便一起搬了进来。搬到这里后,大家互相关心,她也不再觉得孤单。

他们中最年轻的室友贝伦斯今年57岁,是个面包师。而住在这里时间最长的罗斯塔斯基则喜爱烹调和旅游。内格尔是这个团体的非正式发言人。当需要组合安装家具或挂画时,他们中唯一的男子罗特才会出现。

这些老人至少一个星期在公共厨房和起居室共进一次正餐,他们还一起出去游玩,一块儿上剧院。如果有人生病或是受伤,其他人很快就会提供帮助。有帕金森病的贝伦斯说:“我向室友们通报了我的问题,但他们都说没有关系。在养老院,我老得很快,但在这里,我觉得又年轻了。”

晚上,老人们便回到各自的房间。内格尔说:“晚上,每个人都有宁静的空间。如果我想和人谈话,我总能找到谈话的人。”

……

注:本刊综合《人民日报》《燕赵都市报》《生命时报》等报道整理。

猜你喜欢
生活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