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冷思考

2017-01-07 08:29夏兴靖
考试周刊 2016年101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新课标小学数学

夏兴靖

摘 要: 儿童对事物或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主体活动起来、探究起来,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探究活动是动手、动口、动脑的有机结合、协调配合,有助于发展和提升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及能力,教师要营造愿探的场景、提供深探的时机、做好探究的指导。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做简单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能力 新课标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事物或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主体活动起来、探究起来,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教育实践学指出,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实施主体和客体之间搭建了沟通联系的桥梁,为探究者获取认知技能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探究活动是动手、动口、动脑的有机结合、协调配合,有助于发展和提升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及能力。科学探究是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目标,更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以此引导小学生找到现象和问题的规律和答案。现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做简单的思考。

一、打造适宜学教环境,提振主体主动探究状态

小学生处于各方面认知、技能的积淀期,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复杂的情感性。学习活动更易受到外界氛围或自身情绪的影响和制约。探究活动是一项手、脑、口三者并用的实践活动,需要小学生积极参与、能动探知、深入思考。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探究能力培养活动,做好情感提振这一“工作”,善于调动有效的情感资源,点燃小学生内在探知“欲望”,从而树立自觉能动探究行为。首先构建良好学教关系。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压抑,小学生处于紧张、畏惧情态之中,对学习不感兴趣,探究意识显得淡薄。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俯下身子,走进群体之中,与他们交流谈心,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融洽师生友谊。引导小学生将“亲其师”转化为“主动探”内生动力。其次要展现数学生活魅力。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的“衔接点”。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探究内容主题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展现现实应用之美,贴近学生认知,主动形成能动探究情感。如“千克、克的认识”内容教学中,教师抓住其与“现实生活中水果销售”的联系,设置“前几天,李荣荣同学和她的妈妈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现实生活案例使小学生切身感受该探究内容的生活趣味,贴近“思维活跃区”,主动树立探究认知的内生动能。其次注重多媒体器材的使用。小学生对动态、直观、形象的画面充满兴趣。教师要借助现代教学课件将抽象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使他们产生视觉冲击,进而形成探究潜能。

二、注重探究资源利用,锻炼主体数学探究技能

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使用的实践载体和探知平台。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反映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载体较少,平台不多。但通过对现有数学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我发现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节教学内容都隐含和提供了学生开展动手探究、动脑思考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将教材中提出的探究问题、实践环节等进行有效“放大”,设计成小学生动手探究的研究课题,组织小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思考探析,提升其探析技能。如在“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与学的目标和要求,设置出探究任务,组织小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要求小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钟面道具,引导小学生开展认识几时几分的自主探究活动,利用投影器材展示钟面,组织他们观察钟面。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小学生围绕时针、分针的运用,在观察时钟时间中探究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格时表示的时间,进而总结并认知时钟时针、分针的作用,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数学问题是学生主体探究能力训练和提升的有效抓手。教师在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训练中应充分运用、有效应用。凸显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提供亲身动手探、动脑思、互动说的有效时机,教师做好指导和点拨工作,及时解答他们的认知疑惑、解决他们的探析困难,从而推动小学生探究解题活动。

问题:红星小学准备购买课桌椅,已知一把椅子的售价为55元,一张桌子的售价比椅子售价的2倍还多30元,现在购买20套桌椅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解析:由该问题中的“一张桌子的售价比椅子售价的2倍还多30元”条件可以得到,一张桌子的售价=一张椅子的售价乘以2+30,在计算出一套桌椅总价的基础上,就可以算出购买20套桌椅的价格。

教师指导:该问题解答的重点在于弄清桌子与椅子价格之间的关系。

学生解答问题。教师点评:该问题主要是整数的乘法和应用,解答该类型问题抓住题意条件的关系,构建成等量关系。

三、巧借指导评价手段,提升主体数学探究素养

学生学习实践需要教师的有效指点。教师具有主导特性,决定了必须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工作。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对称性需要教师切实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指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做好小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指点、评判工作,对数学探究过程、数学探析思路、问题解答过程及动手解析的表现等予以及时评判和讲解,既肯定探究活动的成绩,又点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让小学生借助教师的有效指点,深入反思、获得经验、掌握要领、形成习惯。

总之,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探究能力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营造愿探的场景、提供深探的时机、做好探究的指导,实现学教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家教世界,2013.

[2]龙华泉.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J].南方论刊,2013.

[3]惠君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12).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新课标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