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意打破高中生写作魔咒

2017-01-07 19:56胡丽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捐助者主旨全文

胡丽丽

立意是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立意好,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思索。

一、中心立意

中心立意是指根据材料的中心来确定主题的方法。把握材料中心,必须先仔细、全面地掌握材料,然后再对材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最后再确定立意所在。

如以“守望亲情”为中心立意写一篇文章。首先要对“守望”有正确的理解。“守望”的词典义有两个:看守瞭望;等待盼望。既然是值得我们“守望”的,就应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亲情”一般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母爱是亲情,爱母也是亲情;二是立体的,不是专指母女情,也不是专指父子情,如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手足情(兄弟姐妹),祖孙情(祖辈与孙辈)都是亲情。“亲情”重在“情”字。但有时也指亲密、感情深厚的人之间的情义。所以,不是亲人也可以有亲情,如朋友之情也可以说是亲情。

二、多维立意

多维立意指的是在审视思维客体时,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进行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不应单一地、片面地看问题,应拓宽视野,能够从多角度立论。相同的事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作者所做出的判断、所确定出的主题不尽相同,甚至有大相径庭的情况,足以说明多维立意并不罕见。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目就审题立意来说,考生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其一来思考。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举、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做人就要有骨气。每个角度又可以分解成若干小角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考生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一人物进行立意,也可以从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进行对比立意。

三、片言以居要

片言以居要是指将很少的语言文字放在文章关键、显要的地方点明题旨。西晋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所说的是只要用片言只语,放在显要的位置,就能使文章精警动人。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主题单纯而集中,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当然,这里的“片言”不只是要求字句很少,而且还必须十分精辟生动。它可以把文章的基本精神点化出来,全篇众多的材料围绕着片言而调动起来,使文章生色增辉。此法大多用于议论文和散文。

片言点题之辞一般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要因文而定,或在开头,如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师说》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求学的人必须有老师。老师,是传播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疑惑的人。这便是本文的精警之处,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或者在篇末,如赵平的《你留下一抹微笑》最后是这样写道:“夕阳渐渐沉下,霭霭暮色模糊了人和自然的所有轮廓,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在这个苍茫天幕上,唯独他的笑容异常清晰。我知道,这微笑今生今世都将清晰如斯。”作者非常含蓄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无谓的猜疑,应当充满真诚友善”的主题。或在篇中,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是涵义丰富的精辟之言,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这“片言”,可以是一两个字,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甚至还可以是一段文字,但一定要放在显要的位置,起到领起全文的作用。

总之,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掌握这一写作利器,才能有效打破高中生写作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创作出一篇篇佳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猜你喜欢
捐助者主旨全文
全文中文摘要
主旨演讲
全文中文摘要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平淡真实显主旨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