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威
互联网泡沫破了以后,
日子还是挺难过的。
我们的第一个基金,
规模1亿美元,
投的大部分项目都是挺难受的,
但是现在挺过来的都是厉害的,
胜者为王。
2015年,竞争是比较激烈的,现在好像已开始回归理性。
可能大家都看到了寒冬,但我个人觉得,所谓的寒冬并不是说像2008年那次危机一样,而是大家比较回归商业本质了。
两年前,我们差不多在融第五期基金。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比较幸运,在任何寒冬出现之前,我们已经融完了,而下一期基金可能要在2017年以后,那时候最寒冷的冬天大概已经过去了。
总体而言,我认为资本寒冬和经济放慢有关。软银中国并没有因为行业变化而特别调整投资节奏,我们还是按照自己一贯的方式,注重所谓的价值投资,看基本面。有一个说法是,重力总是存在的,一个东西飞得再高,最后还是会落到这个实地,最后还是要看整体的基本面。在软银的投资偏好里,我们所看重和选择的领域都侧重所谓的刚需产业。
就2016年国内情况而言,一个是国内的退出问题,一个是境外的投资者更加谨慎。退出受影响,资金回笼有问题,那必然可投资的钱也少,这是一个不好的循环。
就境外而言,实际上总体看,境外对中国这一块投资也
趋于谨慎。我们在跟我们的LP沟通中也会有这个感觉,在他们的资产配置里,这一块还是偏谨慎,比往年我感觉到的更谨慎。他们判断,整体上中国经济是在放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会来问,在你们现在放慢的情况下,回报是不是没有那么高,考虑到跨境的这些附加风险,我是不是要大手笔地投入?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前两年的VC、PE热。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一帮人在这里丢了钱,现在正在疗伤,所以这些所谓的散钱,现在显然不如原来多了。原来我们去找项目,一个项目都谈完了,说软银来过了,这帮人可能就不怎么看,把钱往里砸的这种现象都有,那现在这个已经没那么多了。
所以,所谓的疯狂形势肯定现在是看不见了。对我们来说,实际上非常有意思,一两年前特别热的时候,当大家拼命砸钱时,我们反而显得比较保守。因为我们一直坚持价值投资,对风口有所警惕。以前流行一种说法是“风口上面的猪”,我们是非常不赞同,因为虽然能借着风口吹起来,但只要有风吹草动,跌下来最惨的也是他们。
回过头来看,我们觉得还是蛮庆幸。当年O2O大热的时候,我们内部还进行了比较激烈的争论,最后的结论是O2O还是不投了。
这是所谓的一种虚假繁荣,或者人们在想象中的一个热点。虽然它的渠道拓宽了,但这并不是革命性的变化。
软银曾经历过几轮波动。最早那个大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一下就掉下来了。那时候大家都挣扎,我们也在挣扎,阿里也挣扎。我们投阿里巴巴是挺大胆的一个行动。互联网泡沫破了以后,日子还是挺难过的。我们的第一个基金,规模1亿美元,投的大部分项目都是挺难受的,但是现在挺过来的都是厉害的,胜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