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小学自然学科“目标导向下的学生课堂活动设计”主题研修初探

2017-01-07 03:27赵伟新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了解识别

赵伟新

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小学自然学科“目标导向下的学生课堂活动设计”主题研修初探

赵伟新

通过在科学制订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活动和过程评价如何促进学习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小学自然学科的从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到建立学习目标的路径,提出了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需思考与改进的问题,开发了评价伴随教学的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方法。

学习目标 目标导向 活动设计 实现指标

2013学年起上海市教委在全市推进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小学自然学科在总项目组的引领与指导下与其他学科以项目研究方式同步推进此项工作。通过学习市教委的文件精神和领会总项目组的工作要求,研究团队体会到要深入推进工作,必须抓住“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对于这两个核心关键词的解读和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小学自然学科教学中能力及情感目标的分解与落实、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优化与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不足,更好地落实学科的育人功能。市学科核心组、市骨干青年班和各区小学自然教研团队等研究主体以“目标导向下的学生课堂活动设计”为研修主题,努力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已初显成效。

一、提供操作路径,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学习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须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和开展评价的重要依据。制订学习目标,要以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内容与要求为依据,在具体分析教材、学情并明确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表述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最终确定。

根据学习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特点,学科核心组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适合小学自然学科的从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到建立学习目标的路径,如图1所示。

下面以《自然 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水和空气的压力”的第一课时“水的压力”为例,简要说明上述路径的应用。

图1 从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到建立学习目标的路径

(一)找准内容标准

1. 明确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位置,能了解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要求。本节课对应的内容标准为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科学”下的二级主题“运动与力”的第二个子主题“常见的力”中第二阶段内容的第五条“知道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压力和浮力”。“水的压力”为这一条中的部分学习内容。

2. 分析本节课对应的学习基础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是力的概念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压力的现象。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再一次使用多种器具探究未知规律、表达探究收获的机会,这对提高他们的观察、比较和交流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 确定本节课对应的学习内容

根据本节课的主题“水的压力”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压力,水的压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水的压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二)解析内容标准

1. 分析落实课程要求

根据小学自然课程目标,本节课的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具体、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感受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的压力,初步了解水的压力的特点以及知道水的压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明确内容的学习水平

本节课相应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为“知道”。在课程标准关于认知水平层次的划分中,“知道”属于记忆水平,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记忆水平的基本特征是:能识别或记住有关的科学概念,使之再认或再现;能在标准的情境中作简单的应用,或按照示例进行模仿。与“知道”属于同一学习水平的关键词,还有“说出”“辨认(识别)”“列举”“了解”等。

3. 构建学习结果结构图

在上述基础上,将分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行为相关联,构建学习结果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水的压力”一课学习结果结构图

(三)建立学习目标

1. 细化目标要素、建立关联(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表现)

重点细化学习目标的“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其中,“行为条件”的细化过程,其实也是活动设计的过程,也包含评价活动的设计;“表现程度”的细化,要注意必须可检测。另外,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也可在“行为表现”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中予以细化,首先将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列入“行为表现”之中,并思考它的“表现程度”。根据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建构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如图3所示。

2. 描述完整的学习目标(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表现)

最后,将细化并建立关联的目标要素逐条描述完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在课标解读、学情分析、内容确定和活动设计等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在盛有水的整理箱中“玩水”的活动,正确说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压力及其压力的方向。

(2)通过主动探究“影响水的压力大小的因素”活动,知道水的压力与深度有关,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作用。

(3)通过观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水的压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强化目标导向,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的确定意味着对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定向,在根据学习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后,应围绕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建立起符合逻辑顺序和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应关注如何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切实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学效果如何”三大问题。“教什么”是指依据对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等的分析,确定具体课堂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依据教学原理、教学规律、学习目标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水平和风格,切实地、创造性地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确定采用何种策略、方法、手段和过程来实施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促使教学过程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生成性、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较多地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问题,但对于“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一问题可能存在思考较少或分析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而“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却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下面以某教师执教的“利用磁性发电”一课为例,简要介绍小学自然学科在“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上的一些思考。

在“利用磁性发电”一课中,执教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努力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但此节课学生动手体验时间偏少,据统计,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共有三次,而时间累计只有7.5分钟。

这节课,执教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①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利用磁性发电的现象;②通过拆装手电筒、小马达,了解磁铁、线圈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磁性发电在生活中的应用;③通过实验设计,了解法拉第的伟大成就,增强探究电磁现象的兴趣。

分析学生课堂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得表1。据表,可以对本节课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作出如下判断与分析:

(1)本节课所有活动都与“目标②”存在对应关系。

这些学习活动都在帮助学生了解磁铁、线圈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磁性发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学习活动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同样一个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多个学习活动来达成。而若一节课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针对同一个学习目标,教师应思考是否学习活动之间有重复或制订的学习目标过于宽泛。

(2)本节课前三个活动都与“目标①”存在对应关系。

本节课的前三个学习活动都在帮助学生了解利用磁性发电的现象,知道“磁能生电”。第三个学生活动是教师同时出示两个风扇,学生想办法让它们同时运转,观察并思考吹动一个风扇能带动另一个风扇转动的现象和原因。这里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补充说明不仅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能产生电流,线圈在磁铁中运动也能产生电流。其实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大组交流时已经发现了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能产生电流、线圈在磁铁中运动也能产生电流。第三个学生活动有重复之嫌,若将第二个学生活动做足、做透,第三个学生活动完全可以不做要求。

表1 学生课堂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3)本节课的第五个活动与“目标③”存在着较为勉强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第五个学生活动涉及实验设计,而这一活动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也有增强“探究电磁现象的兴趣”的用意。但帮助学生“了解法拉第的伟大成就”,主要与第二个学生活动有关,在学生实验探究磁性发电的现象后,教师介绍法拉第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目标③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活动Ⅴ能否达到目标值得商榷。

若要“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本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如何让“情景—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变得更为清晰与合理

“情景—探究—应用”教学模式是中小学科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素养。“利用磁性发电”一课也属于“情景—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但从执教教师安排的六个课堂活动中可以看出,有四个活动全部或部分涉及了知识的应用,从实际教学时间也可以看出用在知识应用上的时间将近十五分钟,所占比重偏大。这样一来,原来设计的教学重点其实发生了变化,从“磁能生电”变成了知识的具体应用。要凸显“情景—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特点,需要将科学探究放在核心和重点位置上。

(2)如何让“目标导向下的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功能变得更为有用与有效

“情景—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探究和应用三个要素,都可以安排学生活动,但学生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对应性必须予以重视。当发现此节课第三个学生活动的目标与第二个活动的目标重复时,教师应思考这两个活动是否可以只选择一个。其次,课堂上学生在大组交流过程中,其实已经发现了只要磁铁和线圈中有一个运动就有可能产生电流。而在开展第三个学习活动过程时,学生对于认识两个同样的小发电机的不同作用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一活动的开展,反而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难点。另外,第四个学生活动的目标与第五个活动的目标也是重复的,教师也要思考一节课上是否活动越多越好,特别是对目标相同的学习活动一定要重点思考和认真把握。

(3)如何让“学生科学探究的时空”变得更为宽广与到位

小学自然学科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师从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出发,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课堂活动量要适宜,关键之处的活动量可以多一点,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②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和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③重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舍己”,才有学生“得时空”。

三、重视过程评价,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于达成学习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课程标准要求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评价时间全程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活动融合到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把兴趣、动机、自信等情感因素也作为评价的内容。强化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在语、数、英等学科的启发和帮助下,《上海市小学低年段自然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理解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养成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在体验、发现、探究、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学生在“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上的发展和变化,反思日常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如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还要审视评价结果中学生的差异,思考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适合不同行为表现和认知水平的活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研制《上海市小学低年段自然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过程中,受相关资料的启发,特别是如图4所示的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和《分享学习目标(小学版)》《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等书籍,小学自然学科在“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撰写易接受的学习目标”“撰写可评价的实现指标”“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三步骤”工作路径,如图5所示。

其实,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并不是额外地增加教学环节,而是将原有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以凸显形成性评价的功效。例如,以《自然 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水和空气的压力”的第一课时“水的压力”为例,以实验任务单的形式简要说明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具体应用。实验任务单分为活动与评价表两部分组成。活动部分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评价表则用于学生自评探究活动中的小组表现。其中活动部分的内容概述“活动:与你的同伴一起,实验探究得到水的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的关系”,既是一个活动的要求,其实也是教师分享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得到影响水的压力大小的因素。而“小组探究活动评价表”就是分享给学生的包含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的实现指标,学习小组若能达成三项要求,也就认为达成了学习目标。小学生不可能理解“实现指标”一词,但他们知道“实验要求”,可以用“实验要求”一词替代“实现指标”。

图4 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

通过市学科核心组、市骨干青年班和各区小学自然教研团队的实践研究,笔者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主动为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

当学生能理解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获知关于自己学习的信息后,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同使用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学生可以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

(2)能力及情感目标的分解更为清晰

教师可以将学生最需要达成的能力及情感目标融入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中,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仅注重学业成果,更要注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不同学生、不同班级,或者同一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及情感目标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设置最为需要达成的能力及情感方面的目标。

图5 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三步骤”工作路径

(3)“评价伴随教学”理念得以落实

有了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的环节,教师在目标制定和活动设计的同时,就会注重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的评价设计,而且还会对学情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以在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更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有了落实的可能,“评价伴随教学”的理念也得以较好地落实。

[1] 史密斯. 分享学习目标(小学版)[M]. 剑桥教育(中国),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哈蒂. 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M]. 金莺莲,洪越,裴新宁,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李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5] 陆伯鸿.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J]. 上海教育,2015(4).

赵伟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猜你喜欢
了解识别
做好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法学意义上的弱者识别问题研究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