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川+吴海+陈建国+汪波+李海燕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红利窗口期的开启,国内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升级,对海外商品认知提升,进口商品的交易、消费规模出现井喷式增长。由于温州及周边有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遍布海外的温州商人带动的关系,率先出现日用消费品异常活跃状况,但这都是当前市场自发所形成的,且处于萌芽状态,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若将消费苗头转化为外贸增长点,还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引导。
温州日用消费品进口市场活跃
目前,温州日用消费品进口市场正成为外贸进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如下特点:
(一)进口量高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温州口岸日用消费品增长态势逐步回升,据温州海关统计数据其年增幅从-16%转为26%,其中仅进口食品化妆品2016年前三季度进口量即达2.8万吨。引领高增长的主要产品有酒类、日化用品、乳制品、食用油等,特别是啤酒过去3年年均增长高达305%,而乳制品、母婴用品等也连续保持翻倍增长。但以往占进口量绝大部分的葡萄酒,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二)进口占比大幅上升。温州进口消费品以中档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价格相对低廉,符合大众消费趋势,如欧洲进口全脂超高温灭菌奶,市场零售价不到每升10元,这些产品切实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惠,消费者和贸易商自然趋之若鹜。从进口量及占全部进口份额来看,其地位日显突出。据温州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消费品进口6.8亿元,到今年上半年已达到4.3亿,其占本口岸进口总额比例从4%提高到7%。其中酒类进口量约占浙江局辖区的比重超过70%,排名上海、厦门、深圳、广州、天津、北京、宁波之后,而部分商品尚处于市场不饱和状态,一些拳头品种也容易占据市场先发优势,如2016年上半年温州奇盟酒业一家进口的啤酒就达9484吨,占全国进口量的3.4%,成为国内同类产品进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三)采购销售网络快速布局。温商遍布全球各地,且多从事消费品贸易行业,故进口消费品发展之初,其全球采购、全国销售布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温州进口商品已初步形成“华侨牵线搭桥组织货源、多种贸易业态进货、龙头企业批发销售、微商店铺遍地开花”的市场网格。如2014年8月才成立的欧俪德贸易,利用温商意大利超市网络组织货源,以一般贸易和海外仓跨境电商并举,迅速打开市场,已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进口商店的主要供货商之一,并带动市面各种微商、进口超市遍地开花。
七大问题需引起关注
尽管温州消费品进口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指定口岸特殊政策利用不足。温州已获批进口水果、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等四个指定口岸,数量居浙江首位,但由于缺乏完善发达的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介咨询等配套服务和进口企业落地政策支撑,再加上口岸货物疏散时间相对较长,这些指定口岸未发挥应有的作用。2015年以来,温州口岸实际进口水果506万元、食用水产品831万元、肉类437万元,合计1774万元,远远低于区域市场的实际消费量,如肉类2015年全国进口量约为282万吨,温州口岸仅占0.01%,本地消费大部分是从上海、广州等口岸转运过来。
(二)保税物流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当前,全国各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成为进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跨境电商进口的中心,但是温州市一方面缺大规模的区域(场所),另一方面已有保税仓规模小,也未整合利用好,通过保税方式进境的日用消费品量不大,占全部日用消费品进口量不到20%,实际有大量的温籍贸易商无奈在其他口岸或海外设仓,像欧俪德贸易通过海外仓一年的进口量就达7000万元。由于缺乏便利的保税设施,之前有过葡萄酒商流失到上海、宁波等保税区的现象。
(三)进口便利化政策有待升级。从市场调查发现,温州市场消费品有相当一部分从宁波、上海等口岸清关或者转关进口,比例可能达60%以上。特别是对通关时间要求较高的进口消费品更是选择在外地口岸清关。其中主要原因是通关便利化措施跟不上发达地区,监管政策执行尺度不一,口岸条件相对较差。如从温州进口酒类,因为没有直达航线需要中转,货运周期比宁波、上海等周边口岸要多一周以上,导致相当数量的进口商选择在外口岸进口。
(四)消费品进口缺乏综合的服务体系。目前日用消费品进口涉及企业很多是新开办业务,有些对基本贸易形态要求尚不清楚,况且消费品进口监管要求涉及部门多、监管要求高、手续也相对繁琐,有企业反映遇到问题不知道该询问哪个单位哪个部门,中间查询咨询消耗太多精力和时间。企业普遍希望温州能提供专业中介机构,能对进出口各环节进行引导。
(五)走私、假冒商品冲击市场。据调研并通过市场监管局了解,部分市面上流通的进口消费品存在假冒和非法入境的现象,如2015年食品安全百日严打专项行动中,仅温州检验检疫局就配合公安部门就查处了多起走私疫区肉类产品,并对其中部分涉案人员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非法贸易的存在挫伤了正规贸易企业的进口积极性,对营造健康积极的市场秩序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日用消费品直接影响消费者身心健康,特别是食品、婴幼儿用品等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商品,逃避了法定检验检疫,不可避免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今年温州检验检疫局查获的邮寄和旅客携带入境的含肉毒杆菌毒素美容品(属非法生物药剂)。如放之任之,不利于市场口碑的经营,打造进口日用消费品集散地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六)周边地区优惠支持力度大形成虹吸效应。近年来,全国各地方政府为了抢占进口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窗口期,纷纷采取优惠支持政策,如水果从厦门口岸进口,除了通关便利之外,还有当地进口有补贴政策,补贴额度是600-700元/吨。又如,今年义乌市出台了十项措施促进进口贸易发展,其中包括消费品在义乌通关的,按进口额给予1美元0.1元的奖励。这些政策优惠加上相关的进口便利,推动周边地区快速形成进口集散地,并对温州市场造成一定虹吸效应。
(七)进口消费品市场缺乏差异化引导。温州进口消费品近几年快速发展,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遍布海外的华侨所带来的货源采购优势,但其国内流通领域的市场推广仍不足,市场发展处于粗放式阶段。近两年来,鹿城进口直销中心、瓯海丽岙侨尚荟、文成侨品汇、苍南台湾小商品市场等相继开展营业,另外宁波保税区也在温州布局多个汇立购等线下体验店,再加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进口商品超市不断涌现,进口市场热度不断升温,但这些市场线上线下联动不足,都在做零售的生意,配套功能不齐全,产业链非常短,这种缺乏清晰定位和差异化发展的市场设置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导致内耗浪费以及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
促进温州消费品进口的六大建议
建议地方政府和口岸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进口消费品对促进温州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抢抓当前政策与市场机遇,及时研究针对性、综合性的扶持政策。
(一)积极扶持进口龙头大企业。加强大中型进口企业培育,重点培育扶持发展潜力大、经营业绩好、体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进口企业,协调海关、国检、金融和税务部门,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扩大进口规模,并推动其向上游品牌生产(如进口OEM模式),下游进口集散地运营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资源优势,在海外大力建设进口商品采购基地,扩大特色中高端商品进口。
(二)打造高水平集散平台。建议加强规划引导,支持若干重点营销平台建设。支持各集散平台差异化发展,既要建设“前店后库”分拨销售为主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又要打造进口商品直销、体验中心,并增加旅游、休闲、购物、博览等功能,采取“线上交易+线下交易”的方式。建议类似的进口平台优先应优先考虑在投入使用的“B保”、跨境电商园区等布局培育。
(三)引导利用保税、指定口岸等政策。目前在进口消费品中只有葡萄酒充分发挥了保税仓储的政策红利作用,要积极引导消费品进口企业充分利用特殊监管场所保税仓储、产品展示功能,加快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保税区建设。同时要完善指定口岸的配套政策,推进冻品、乳制品、水产品、水果冷链运输仓储建设以及口岸配套查验设施建设。
(四)升级关检通关便利措施。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检验检疫、海关、商务、市场监管、港务等部门的支持外贸发展措施,以求政策配套、举措协调,确保支持措施有效落地并效能最大化,例如,海关的保税货物“分送集报”就须与检验检疫的“一次查验、分批核放”一揽子同步施行,否则不免劳而无功。同时各进口消费品监管、服务部门,也有必要进一步升级通关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如检验检疫部门可在企业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适度放宽事前、事中监管,强化事后监管,探索进口消费品凭保放行、不合格召回模式。
(五)完善进口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对接消费品进口,在报关报检、资金融通、公共仓储、智能物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促进进口企业和国内流通相衔接,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建立中介咨询、法律服务、检测认证、展会服务等服务体系,满足进口企业需求。
(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逃脱监管等进口消费品领域的违法行为,检验检疫机构要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监管,逐步转向执法式监管,将模式改革释放出来的监管力量用于执法稽查,同时,考虑到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而更重要的是,海关、市场监管、商务、港务等部门执法联动、信息互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在为诚信企业提供宽松环境的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促使市场健康发展。